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端午將至,記住:1不丟,2不去,3不宜,4不做,傳統習俗別忘了

2024-06-01國風

端午節 ,又稱龍舟節、端陽節、重五節 等,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歷史淵源深厚,文化底蘊豐富,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於 忠誠 愛國 驅邪 祈福 的美好願望與精神追求。據 【荊楚歲時記】 等古籍記載, 端午節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超過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最初與古代的龍圖騰崇拜、夏至時節的陰陽哲學以及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息息相關。

端午節的誕生並非單一事件促成,而是多重文化因素融合的結果。

一說 源於古代 吳越民族對龍圖騰 的崇拜,透過舉行龍舟競渡儀式, 祈求風調雨順、祛病消災

另一說 則與夏至節氣緊密相連, 古人認為此日陽氣最盛,陰邪易侵,故而有懸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 等習俗,以達到驅疫避邪的目的。

然而,最為人熟知並廣為流傳的說法, 則是紀念屈原 。相傳戰國末期,楚國大夫屈原因憂國憂民,卻遭讒言被貶,最終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百姓聞訊,紛紛劃船搜救,並拋粽子入水,以防魚蝦侵蝕其軀體,這一行為逐漸演化成今日的龍舟競渡和食粽之俗,以此寄托對屈原的深切緬懷。

節日期間,家家戶戶 掛艾葉 佩香囊 ,不僅是一種民俗習慣,也象征著對家人健康的祈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將至,記住:1不丟,2不去,3不宜,4不做,傳統習俗別忘了!

1不丟 :在端午節, 不丟棄的是對傳統的記憶和尊重 。比如, 不應當丟棄或忽視懸掛艾草、菖蒲的習慣 ,因為這些植物在傳統中被認為能驅邪避疫,保持家庭的清潔與安康。

2不去 :首先, 不去危險的地方 ,尤其是避免在端午這天遊泳,因為 傳統上認為水中有不潔之氣或「溺死鬼」尋找替身的迷信說法 ;其次, 不去有負面能量或不吉利的地方,如墓地或事故頻發的地點,以免沾染晦氣

3不宜 不宜食用過於寒涼的食物 ,以免傷及脾胃; 不宜過度勞累 ,應保持身心的平胡與休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 不宜在這一天舉行或參與大型喜慶活動 ,如婚禮、開業慶典等,因為端午更多關聯於紀念和祭祀,而非喜慶。

4不做 不做不敬之事 ,比如在這一天應保持對先人的懷念與尊敬,避免言行輕佻; 不進行房事 ,因古人視五月為「毒月」,端午又是「九毒首日」,認為應避免損耗身體陽氣; 不做有害健康的事情 ,如暴曬於烈日之下,避免中暑; 不隨意改變家中布局或進行大規模的裝修 ,以免影響家宅安寧。

端午節作為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之一,其習俗豐富多彩,遍布全國各地,且各具特色。除了廣為人知的賽龍舟、吃粽子外,還有許多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

戴香囊 。香囊內通常填充有多種中草藥,如 蒼朮、白芷、丁香 等,散發出的香氣有助於 提神醒腦、防病驅蚊 。兒童和婦女尤其喜愛佩戴,既美觀又實用,寄托了人們對於健康的祝福和對邪惡的驅散。

塗雄黃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古人認為它有解毒和驅蟲的功效 。端午節時, 大人會在小孩的額頭、耳後、手心等處塗抹雄黃酒 ,或者在房屋的角落撒上雄黃粉,以此來驅趕蛇蟲和避邪。

系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即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象征五行,寓意驅邪迎祥 。家長會為孩子系在手腕或腳踝上,直到節後第一場雨時剪下扔進河裏,象征著疾病和不幸隨水流去。

避五毒 。「五毒」指的是 蛇、蠍、蜈蚣、壁虎、蟾蜍 ,端午正值盛夏,這些毒物活躍,因此民間有避五毒的習俗,透過 懸掛艾草、佩戴香囊、喝雄黃酒 等方式防範。

洗藥水澡 。部份地區有在端午用 艾葉、菖蒲、佩蘭 等草藥煮水沐浴的習俗,認為這樣可以去除身上汙穢,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讓我們攜手同行,於古韻今風間尋覓智慧之光。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讓千年積澱在新時代綻放異彩,傳承不息。在此, 月下詞 誠邀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攬勝。望君常顧,於此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的低吟,續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