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莊子·人間世】:心齋體道,內修圓明,則做事通達無礙

2023-12-10國風

本節是【莊子·人間世】的第二節,我們上一節是顏回向孔子請行,顏回要去衛國,孔子勸說顏回,不要讓他輕易地去衛國,以免招來殺身之禍。並且告訴顏回,他目前這種狀態去衛國,不但不能建功立業,反而於事無補,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好為人師,成為別人眼中的災星,勢必沒有好結果。

這個事情,顏回肯定聽老師的啊,但孔子這樣說,顏回總要向老師討教自己人生應該怎樣定方向,怎樣去做吧?於是顏回又向老師請教了。這次孔子給顏回傳授了一套「心法」這個心法就是「心齋之法」

很多人對於儒家的孔子認識,可能僅限於孔夫子是一個儒家做學問的一個學者和教育家,但在莊子文章的描述中,孔子卻是一個在生命領域,有著大境界的修行者。從他傳授顏回「心齋」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的修行境界還是很高的。

本節是莊子借顏回和孔夫子的對話,闡明外事通達,需要有內在圓明的修行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內在圓明的修行境界,其在世俗社會中為人做事,就很容易出錯。由此可見,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交融的過程中,若想做到主觀世界影響客觀世界。必須在主觀世界擁有強大的心靈智慧和力量,這樣才能擁有影響客觀世界的能力。

這也是孔子作為儒家大宗師,給弟子傳授修行的心法和具體的修煉方法。在本節,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孔子傳授顏回的這個「心齋之法」。

原文: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白皞(hao4)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白話釋義: 顏回說:「老師啊,我不知道如何發展自己了,您給我指明一個方向,教我一些方法吧。」

孔子說:「你去齋戒吧,我來告訴你。你雖然有心去做事,但哪有那麽容易的呢?往往太容易的,就不符合天道自然規律了」

顏回問道:「我家比較貧窮,唯能做到的就是不飲酒,不吃葷數月而已,如此就可以稱之為齋戒嗎?」

孔子說:「你這是祭祀的齋戒,並非是在內心深處做心齋啊。」

顏回問道:「老師,那什麽是心齋呢?」

孔子說:「心齋需要你首先靜下心來,然後精神集中專一內守,先用耳朵聽息,逐漸轉變為用心靈去體會,心息相依到一定程度,就進入精神專一於「氣」的境界。聽的功能也就僅限於聲音,心的功能也僅限於對事物變化的感覺。到了精神跟氣相融的境界之時,就會呈現虛明的狀態能映照和呈現萬物了。唯有與道相合才能集中精神進入虛靈明凈的狀態,能夠進入虛明的狀態,就是心齋了。」

原文: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白話釋義: 顏回說:「我開始並不知道心齋原理時,確實有一個實體的我;當我知道心齋原理的時候,我感覺沒有我了,這樣就是虛明的狀態和境界嗎?」

孔子答道:「你的理解和體悟是對的,我再詳細跟你說一下:如果你能遊走於世俗繁華間而不被名利所召感,你有機會向衛國君主進諫,就暢談你的想法,沒有機會去進諫,那就安守不動,靜如止水。沒有門路進諫去以毒攻毒療愈國家,那就一心留在家中,把自己安守於不得已的狀態中就可以了。

人不走路可以,但走路不留下腳印就難以做到。在世俗中做事,很容易變得虛偽,但遵循天道自然法則做事,就很難變成虛偽。我聽說有翅膀可以飛翔的,沒聽說沒有翅膀就可以飛翔的;聽說有了智慧可以了解事物規律,沒聽說沒有智慧的人也能了解事物規律的。

從高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運動與變化規律,只有在虛靈的狀態下才能明了,吉祥的事物便不會消逝。如果不能止於心靈靜定狀態,就是心靈被雜念驅馳造成的。如果依循耳目感官 向內通達,但心念意識卻向外求,那就會感召鬼神來到自己的身體裏,何況人呢!

這是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是禹和舜都遵循的道理,是伏羲和幾蘧終身行使的律則,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現實思悟 :孔子傳授顏回「心齋」之法,讓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不用出門,在家裏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並能運籌帷幄之中。不用去看什麽書籍上的知識,就可以洞見天道執行的規律。我們常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用常態思維和行為,外求得越多,內在的智慧也就越少。

所以,聖人做事是內修圓明,不用外求做什麽,就能知道客觀世界想要了解的大事,不用眼睛去看,內心就很明白,不用在主觀世界上瞎忙活,世界上的事情,就會順著自然規律,達成最終的結果了。

孔子傳授顏回「心齋」之法,實際上就是老子的這種「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內修心法的具體套用。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一個儒家的創始人,其研究的領域是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卻不知道孔子為什麽成為聖人。

實際上真正能夠成為聖人的人,必須是具備內修圓明,明心開悟的境地才能算得上是聖人。孔子曾兩度向老子學習,一定在修行方面具備了這種能力,並且套用於自身,達到了這種境界。不然他是無法做到引領弟子們進德修業,成賢成聖的。

我們從孔子傳授顏回「心齋」的心法中可知,這種「心齋」之法就是要關閉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向內在的主觀世界去尋找真我本性,當達到了斷絕一切外緣,把一切感官停止了,就進入了「虛明」的狀態,這個虛明的狀態,實際上跟道家「見獨」和佛家的「明心」的類似的。

這在儒家經典【大學】中的論述,就是大學開篇的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裏所言的「明明德」裏面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這「德」合起來稱謂的「明德」就是「心齋」所要達到的境界。

只可惜孔子傳授學生心法,也僅限於「心齋」所能達到的這種「明德」境界。這種境界可以跟道家的「見獨」、佛家的「明心」相提並論的。但後面的「見性」功夫,未見孔子有傳,不知道是孔子本身不具備見性的境界,還是他致力於社會領域,不想讓社會的人都走向見性境界,這就無法揣摩孔子的心理了。

但對於我們常人來講,能夠透過「心齋」之法,獲得這種「虛明」的「明德」之境,是讓生命獲得超越常人思維能力,建立個體生命融入社會整體,把握整體的根本之道。這是內修圓明,知內而達外的真本事。

以我們現在的客觀世界案例來講,無論是誰做事,首先都是要自己具備德行的同時,要有穩定的心境,要把外在的名利等全部地忘掉,這樣才能做成大事,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即便有一時的成功,也不會長久。

比如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這類的大企業家,他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就具備了這種心理狀態,大家可以看任正非和曹德旺的德行,看他們的言行,無不是具備內修圓明的大智慧之人。

相比那些一時成功的人,若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一時地個人膨脹,都會讓他的事業走向危險。對於我們個人來講,大家不妨也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來體會一下:當你內心變得寧靜之時,不為外在的名利所迷惑的時候,你內在心境是獨立清明的,你所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正確的。一旦內在的心變得浮躁了,其行為跟外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過程就會出現很多的阻礙,麻煩。

由此可見,內心的寧靜穩定,是我們建立主觀世界正確應對客觀世界的基礎條件,再加上自身德行的修為,就不會為客觀世界的名利所誘惑,這個時候在確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標後,以穩定的心境去應對,就會得心應手,進而再以一顆恒持不懈的精神去篤行,那麽個人在社會中成功地發展自己就不會出大問題了。

莊子透過孔子跟顏回對話,傳授「心齋」之法,也是希望透過這個案例給我們世人一個啟發:我們人所處的客觀世界,是有其執行、變化、發展規律的。這就是天道法則在客觀世界的顯現。如果我們不遵循天道法則,不懂得從自身這個主觀世界做起,透過內修圓明,達到一定的智慧境界,那僅憑常人的那點小聰明,早晚會碰壁,甚至失敗的。

從這點來看,莊子給我們的智慧啟發,若能踐行,必能受用終身,這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中國人能夠理解並受用,無疑是幸運的。就看我們自己是否是抱著成見還是謙虛之心對待了。對此,大家怎麽認為?歡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