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西安碑林博物館裏的儒家思想和【論語】

2023-12-22國風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貞觀初年建於長安國子監的孔子廟堂,受唐末五代戰亂影響,孔廟幾度搬遷,最終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遷置現址

西安碑林博物館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春秋末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

孔廟,又稱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通常稱為文廟,是中國紀念孔子、供後人祭祀孔子的廟宇式建築。

西安孔廟(老照片)

孔子有很多弟子,下面幾個弟子是大家最為熟悉的:

子貢 口才好,精明而善於經商,孔子便教育他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子貢謙虛謹慎,成語「萬仞宮墻 」 的出處。碑林博物館南墻可以看到高大的照壁(宮墻)。

西安孔廟照壁

魯國大會諸侯的時候,有人指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這話傳到了子貢的耳朵裏,他馬上反駁說:「我可不敢和我的老師孔子相比。如果把一個人的學問比作一堵墻,我這堵墻只有一仞高,大家一踮腳尖,就可以看到裏面的東西,沒什麽深奧的。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之高,如果你不走進去,是無法知道他學問的高深的。」

周制一仞為八尺,約合1.8公尺,人們便以「 萬仞宮墻 」來比喻孔子的德行和學問如同一道只能仰視的高墻,用以贊揚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安碑林博物館

子夏 是弟子中年齡最小,很喜歡學習,看書過目不忘,為人正直,愛獨自思考,孤獨,看不慣的事情會立即提出來,孔子便提醒他要學會委婉說話。

西安碑林博物館

顏回 深得孔子的欣賞和喜歡,孔子幾次誇贊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 」,認為他具備安貧樂道的君子品格。顏回也十分好學,被孔子當成模範弟子拿來樹立榜樣:「賢哉回也!

碑林博物館第二展廳唐朝書法家顏真卿丹書「顏氏家廟碑」碑石上寫道「 孔門達者 七十二人 顏氏有八 」。

顏氏家廟碑(局部)

曾子 生性內向,不像其他師兄弟出口成章,才思敏捷。曾子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留下「 曾子殺豬 」的成語。他勤懇踏實,十分靠譜。著書儒家十三經裏 【孝經】 。碑林博物館「 石台孝經 」可以看到李隆基書寫‬的【孝經】內容和註釋。

石台孝經(局部)

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室裏陳列 【開成石經】: 分別是 【論語】、 【孝經】、【 爾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等12部經書,同清代補刻陳列在這裏的 【孟子】, 合稱 【十三經】 。

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廳(開成石經)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 四書五經 」。

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廳(開成石經)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廳(開成石經)

唐朝文宗開成二年 (公元837年),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唐文宗李昂命人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

【開成石經】由114塊巨大的青石組成,每塊石碑有2公尺多高,兩端有石柱夾護,碑上共鐫刻了650252個字,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被稱為「 中國古代最大的石質圖書館 」。

論語(局部)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出自【論語·子罕篇】,就是不要主觀臆斷、不要絕對化、不要拘泥固執、不要自以為是。 孔子提醒人們警惕這四種思維誤區。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出自【論語·述而篇】,意思是透過幹不正當的事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一般。

—— 「 德不孤,必有鄰。 」語出【論語·裏仁篇】,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並且一定會有誌同道合的人與之相隨。

這些【論語】中的內容在碑林博物館第一展廳的【開成石經】的碑石上都可以找到原句。

西安碑林博物館

公元1020年,張載出生於長安,字子厚。其父親依據儒家經典【周易】中「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為他取名。張載的「橫渠四句 」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開山立派,創立了後來的「關學」。

【周易·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指的是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梁啟超曾參照了【周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現在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孟子(局部)

子路 是孔子弟子裏非常有名的一位,有勇氣但有時有些魯莽,孔子便時常提醒他要謹慎處事,對子路要求很嚴格,孔子曾對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講懂得一寸,不講多了。

子路除了是孔子的學生,還是孔子的「保鏢」。他武功高強,常年軍刀,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鞍前馬後,常年伴其左右。孔子時常稱贊他是春秋時期典型的「 士族 」。

西安碑林博物館

春秋戰國時代,士族很多都是一群信仰堅定,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有著極高的禮儀和品德修養,懂感恩、有原則、有勇氣、有尊嚴、有地位的人。在西方也有類似的人群,叫做「 騎士階層 」。

這些人,放在現代社會就是 愛讀書 的俠客或者知識分子,非常看重名譽、氣節、禮節和誌向,甚至不惜為了這些信念去死。

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台孝經

有一次,子路和敵人在決鬥的過程中,不慎被對方碰掉了帽子,這個時候他選擇了第一時間去整理帽帶,就在他停下打鬥、全神貫註整理帽帶的時候,他被敵人趁機亂刀殺死。

子路認為:禮節和尊嚴是第一位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衣衫不整,這樣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自己都覺得擰巴。為了維護自己內心的價值觀,可以 舍生取義 。

所以,子路在被碰掉帽子時的那一刻,選擇了第一時間去整理帽帶,卻因此被殺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傳承了「 仁義禮智信 」的儒家精神品質,實踐了自己的信念。

對於兩千年前的子路來說,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堅守內心的信仰。

西安碑林博物館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每個人都會去思考的問題。也許每個人對此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但是‬追求「真善‬美‬」和‬「幸福‬」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