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大乘佛經,真是龍樹從「海底龍宮」中取出的嗎?

2024-06-23國風

按照【布頓佛教史】的說法,龍樹(約150-250年)出生於南㤭薩羅國 ,早年在那爛陀寺出家,為羅喉羅跋陀羅的親傳弟子。但在禪宗的【付法藏因緣傳】中,羅喉羅跋陀羅卻是龍樹的再傳弟子。據說年輕時的龍樹是個有神通的人,他與大海中的龍王是朋友,這些龍王送給了他很多珍寶。後來,龍王邀請他到海底龍宮中做客(因為有神通,所以不需要氧氣,也不用擔心海底巨大的壓力)。他在龍宮中發現了已消失五百年的【十萬頌般若】等大乘佛經。據說這些佛經是五百年前由文殊菩薩召集阿難等人結集的,但由於機緣未到,當時無人信奉,文殊菩薩便將這些大乘佛經交給了龍王,讓他保存在龍宮中,囑咐說五百年後機緣成熟時,會有一位龍樹菩薩來此,你就將這些大乘佛經交給他,讓他弘揚於世。

龍樹在龍宮中用90天時間閱讀完了這些佛經(但一些部派論師說他是用90天的時間創作了這些佛經),然後將這些經書帶回人類世界。他到各國去說法傳教,建造了許多寶塔、僧舍和廟宇,門下弟子達數千萬。晚年時他來到百乘王國(案達羅王國)。印度出土的很多碑刻證實龍樹和案達羅國王賀盧( Hala )有深厚的交情。賀盧成為龍樹的弟子,對其言聽計從。在國王的鼎力支持下,他開創的大乘中觀派得以盛行於世。

而按照鳩摩羅什寫的【龍樹菩薩傳】,龍樹出生南天竺婆羅門種姓,還在哺乳期時,聽婆羅門法師誦讀一遍【吠陀】後,他居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稍大一點,他就對天文、地理、數學、醫學、婆羅門吠陀、奧義書這些人類文化都通達了。

在南天竺有三個和他同樣聰明的年輕人。他們聚在一起商量:人生在世,只有縱情淫樂,享盡美色,才能不虛度此身!思來想去,只有學會了「隱身術」才能辦到。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他們登門求教一位會隱身的術士。那位術士心想,這四人都是聰明絕頂之士,我如果將隱身術傳授他們,以後就沒人能屈服他們了,而且他們動機不良,恐怕會危害社會,到時我也會受到牽連。便不想傳授他們。但四人不依不饒,百般纏結。術士無奈之下,只好送給他們每人一粒葯丸,叮囑說:用水將葯磨開,塗在眼睛和臉上,別人就看不見你們了,但千萬不能用來幹壞事。

龍樹聞了聞葯丸的氣味,便對術士說,你這葯丸是用七十味葯物合制而成的,他將葯物名稱和配制比例一一說了出來。

術士大驚,問你是怎麽知道的?

龍樹說每種葯都有獨特的氣味,一聞就清楚了。

眼見已經泄秘,術士只好把這種隱身葯丸的配制方法毫無保留地教給了他們,並一再叮囑要慎用,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

有了隱身術,他們先是在民間飽餐秀色,後來覺得民間美女不過隱,便決定去國王的後宮玩玩,那裏可是佳麗如雲啊。他們隱身潛入國王的後宮,專門找漂亮的妃子下手。一百多天後,宮中很多妃子都懷孕了。國王覺得不對勁,明明有些妃子很久都沒有臨幸了,怎麽會懷孕呢?

經過仔細審問,才發現是外人幹的。國王大怒,要處死這些妃子。妃子們大喊冤枉,申辯說:不是我們對大王不忠,而是有妖人趁我們熟睡時來侵犯。

國王召集臣子們商量對策。

一位老臣說:要麽是鬼神,要麽是江湖術士幹的。如果是鬼神,可以用咒術驅除,如果是江湖術士,可用刀殺之。

國王於是請來了一位驅鬼的術士。這位術士來到宮中,沒有找到鬼神,便確定有人隱身在宮中。他請國王關閉宮門,派士兵在地上撒了一層細灰。只要這些隱身的人在細灰上一踩,就會留下腳印。如果發現地上憑空出現腳印,士兵就揮刀朝腳印方向砍去,就有可能砍中隱身者。

國王於是下令緊閉宮門,在地上撒了一層細灰。衛士一旦發現地上突然出現腳印,就立即用刀砍過去。很快,龍樹的三個朋友就這樣被砍死了。龍樹藏在國王身後,大氣不敢出,此時才明白欲望是苦惱的根源,他在心中發誓:若能逃過此劫,就出家做沙門。

由於在國王身旁七尺範圍內,士兵不敢用刀劈砍,龍樹這才保住了性命。他尋機逃出了皇宮,來到山中找到一處佛塔,在那裏出家受戒。出家後,他用90天(又是90天)讀完了佛塔中所有的經書。然後來到雪山下的一座佛塔,一位老比丘將塔中的「摩訶衍經」(大乘經典)送給他。他研讀完之後外出遊化,與諸外道辯論,無往而不勝。龍樹便有了驕慢心,認為全天下已沒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他於是決定開宗立派,招收弟子。為了顯示與眾不同,他的弟子全都穿著金黃色的僧衣。

這時,大龍菩薩(就是龍王)邀請龍樹到海底世界遊玩。來到龍宮,龍王開啟七個大寶箱,裏面全是深奧的大乘方等經,請龍樹觀閱。龍樹看得入了迷,一口氣看了90天(又又是90天)。

龍王問他:您看完了嗎?

龍樹說:您的寶箱中的佛經比閻浮提(人類世界)多了十倍,我一下子看不過來。

龍王便送了龍樹一箱,讓他帶回閻浮提慢慢看。照這個說法,龍樹只取了七分之一的大乘佛經。但憑著這七分之一,他悟入了「無生法忍」,成了登地菩薩。

當時南天竺國王篤信婆羅門教,壓制佛教。龍樹決定去度化這個國王。他應聘為國王的衛士,一幹就是七年。有一天國王出巡,龍樹扛著旗幟威風凜凜地走在前面,國王好奇地問他:「你是什麽人?」

龍樹答道:「我是‘一切智人’!」

國王非常震驚,說一切智人自古以來就極為稀有,你自己說是一切智人,怎麽驗證是否屬實?

龍樹說:我無所不知,陛下不信請隨便提問。

國王心想,我作為國王,對一個衛士發問,就算難住了了也算不得什麽。但如果被他難住那就太沒面子了。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問什麽,但又不得不問,於是隨口問道:此刻天神在幹什麽?(天今何為耶)

龍樹答道:天神正與阿修羅大戰。

國王被怔在那裏啞口無言。因為天神們在幹什麽,自己根本看不見,也就無法驗證龍樹說的是真是假。

龍樹也看出了國王的尷尬,便說道:大王稍等一會就能證明我所言不虛。

不一會兒,天空之中掉下了很多兵器。

國王說:雖然掉下了兵器,但也不能證明就是天神在與阿修羅大戰啊。

龍樹說:大王別急。

說完天空中又掉下了很多斷手、斷腿、鼻子、耳朵……

龍樹又施展神通,讓國王和隨行的大臣親眼看到了天上戰鬥的場面。國王這才對龍樹頂禮膜拜,皈依了佛教。

龍樹於是在南天竺弘揚大乘佛教,折服了婆羅門國師廣明摩訶衍,撰寫了【無畏論】等數十萬偈論藏,又從【無畏論】中挑選一部份編成【中觀論】流通於世。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大咒師,嫉妒龍樹,奏請國王,要與龍樹一較高下。

國王勸婆羅門:您太不明智了,龍樹菩薩能與日月爭輝,您不要自取其辱。

婆羅門說:大王就不想親眼驗證一下嗎?

國王於是將龍樹請入宮中來。國王與龍樹坐在大殿上閑聊,婆羅門後面到,於是立即施展咒術,在大殿前變出一個水池,池中有千葉蓮花。

婆羅門坐在蓮花上輕蔑地對龍樹說:你坐在地下與牲畜無異,敢我蓮上大德辯論嗎?

龍樹見狀,也用咒術變出一頭六牙白象,他騎著白象進入水池。大白象用鼻子把婆羅門卷起,摔出了水池,重重地摔在堅硬的地板上。婆羅門的腰受了重傷,跪在地上請求龍樹菩薩諒解,並懇求龍樹菩薩收他為弟子。

有一小乘法師,因為嫉恨的緣故,不希望龍樹繼續活在世上,龍樹得知後,即入靜室坐禪,幾天之後,弟子發現裏面沒有一點動靜,進去一看,龍樹菩薩早已蟬蛻而去。

以上就是鳩摩羅什所寫的龍樹菩薩故事。其中難免有些神化成分。

其實關於龍樹的傳說,在印度有很多個版本,但幾乎都不是正史記載,而是文學作品。

例如關於龍樹的去世,其中一個版本說,龍樹在晚年配制了一種長生不老的葯,時常供給南天竺的國王吃,使國王毫無衰老的跡象,似乎永遠也死不了。太子已經五十多歲,眼見繼承王位遙遙無期,便設法謀殺了龍樹。

龍樹去世一千年後,佛教在印度完全衰落,大量僧人逃往中國西藏。覺囊派高僧多羅那他(1575年-1634年)為了撰寫【印度佛教史】,從這些印度僧人那裏收集了大量關於龍樹的事跡。有些印度僧人竟然說【十萬偈般若經】其實是龍樹自己寫的。

在公認的幾本龍樹著作中,例如【回諍論】【七十空性論】【中論】,裏面也確實沒有援引大乘佛經的經文。他所參照的都是【阿含】舊三藏,特別是【雜阿含經】參照得特別多。

龍樹寫作這些論著的目的只是想對一切佛教徒都公認的【阿含】舊三藏作出正確的解釋。在公認是龍樹的著作中,他從來沒有排斥過聲聞弟子,沒有攻擊過聲聞佛教,或將其貶為「小乘」。

但後來的大乘佛教各個宗派,無論是中觀派、唯識派、如來藏派、還是密教都聲稱龍樹是他們的祖師,是他們這一宗派的重要開創者,並對其他宗派的立場進行了駁斥。

但事實上,龍樹的真實立場是在此類對修道的功德成就完全無益的激昂論戰中根本不站在任何人一邊。當時的龍樹是希望重新團結已經分裂的各個部派,無論上座部還是大眾部,無論聲聞道還是方廣道,他想對全體同意的一味佛法(阿含)進行正確的解讀,從而再次確立佛陀本人的根本教義。

他的新解讀被稱為「中觀」,其意圖是想恢復佛陀務實的「中道」教義,避免佛教陷入形而上學的極端。

龍樹認為:佛法不是思辨的,不是玄想的,而是經驗的,務實的。佛陀曾以「無記」的方式回避一切玄學的爭論。哲學思辨、時間、空間、運動、因果關系等等,本身都是玄想性的,龍樹用嚴格的分析表明玄學思辨對證道沒有任何幫助。

龍樹申明自己不執持任何玄學立場。在討論別人的觀點時,他都是根據對方的立場來推演,以證明它是站不住腳的,不可維護的。

在早期部派的辯經活動中,論師們喜歡從對方的立場引匯出一個顯然違反佛法的結論。龍樹的方法也是將對方的觀點引匯出一個必然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荒謬可笑的,自相矛盾的。

龍樹不持任何「見」,不提出任何「宗義」( pratijna)。他提出的「性空」本身也並不是一個「宗義」,而是一種「謶詮」的表述方式。

他以【雜阿含經】為證,說佛陀在教化迦旃延時曾告訴他不要有任何「有見」或「無見」。佛陀說「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見」。說「有」就會墮在常見( sasvatavada ),說「無」則會墮在斷見( ucchedavada )。只有不墮任何一邊,才是佛陀的「中道」。

龍樹一生著作非常豐富,有「千部論主」之稱,但各派公認作者身份的並不多。龍樹菩薩的觀點集中在【中論】裏,此論將佛教內各派教義,統統攝於「中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