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弱」是什麽意思?

2024-01-18國風

編輯丨楊宏

作者簡介:

橈哲,獨立學者。10余年來,致力於東嶽哲學的革新、研究、傳播和發展。

著有原創哲學理論:「外在生存結構論」、「群團化分工論」;【三大起源通論】(含生命起源、意識起源、社會起源);心理學基礎理論【狹義心理學】、【物演人格論】;哲學通史【物演哲學史】;美學基礎理論【物演美學論】。

「弱者道之用」的「弱」是什麽意思?

【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那麽,弱者道之用中的「弱」是什麽意思?

余秋雨對整句的原文轉譯是:「反者,道之動。」這個「反」字,是「逆向因果」結構,老子把它看成是大道的動力。等到啟動之後,又成了大道的運動方式。簡單說來,朗朗大道,憑著逆反力量而運動。「弱者,道之用」,即弱是道的作用,正是憑著弱,才能安頓於紛爭的世間。這與「弱肉強食」的觀念和西方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正好相反。後面兩句,是重復性強調,古今表述沒有太大差別,就不轉譯了 。

曹金洪對整句的原文轉譯是:迴圈是道的運動方式,即矛盾雙方向對立面運動轉化。柔弱是道的運用特征,就是說道的作用是以柔克剛。天下萬物都產生於有形實體,而這種有形實體又產生於無形之物 。

郭永進對整句的原文轉譯是:道是透過正反兩極、一陰一陽的互動而創造一切萬有。而柔弱的空無,才是道在起作用的部份 。

曾仕強對整句的原文轉譯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示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能看得見的「有」,而「有」卻生於看不見的「無」 。

可見,余秋雨認為 「弱」是道的作用,憑著弱,才能安頓於紛爭的世間 ;曹金洪認為 「弱」是道的運用特征 ;郭永進認為 「弱」是空無 。;曾仕強認為 「弱」是示弱

可「弱」究竟是什麽?無論是余秋雨,曹金洪、郭永進,還是其他對道德經轉譯的人都是沒有具體說清的,因為 要說清「弱」,就必須先說清「道」,說不清「道」本身,自然無法說清「弱」是什麽

在前文中,已具體闡述「道」指向的是「遞弱代償」理論,所以「弱者道之用」中的「弱」本質指的是「遞弱」。

那麽,究竟是什麽在遞弱呢?

這就是【物演通論】第十三章中 自然存在的遞弱分布態勢 ,其包括:

a.相對量度遞減。

即物類的整體品質是遞減的,也就是說越是前衍的存在其總體品質就越大,而越是後衍的存在其總體品質就越少。比如太陽的品質占太陽系的90%多,大部份是氫元素,而其他的原子、分子、細胞、多細胞生物的品質會逐級減少。這只是舉的太陽系的例子,是為讀者更好的理解。而物演通論的思想其本質,是以奇異點爆炸炸之後的宇宙這樣大的尺度來衡量物類整體品質的,只是因為宇宙太大,很多物類不清楚,但無論你怎麽區分,一定是越多前衍的存在其整體品質越小。

b.相對時度遞短。

即任何作為相對存在的物類,其存在時效是遞短的,也就是越是後衍的存在其物類存在形式的演動速率越高、越失穩定、其存在時效越短,而越是前衍的存在其物類存在形式演動速率越低、越穩定、其存在時效越長。縱觀生物史,滅絕的大多數高等動物,而越是相對低等的動植物,越不容易滅絕。

例如地球上的病毒、細菌等單細胞生物或者非細胞結構的生物在地球已經生存者幾十億年,至今仍舊是整個地球上最多的,其生存時效之長、整體品質之大是人類根本無法匹敵的;又如蟑螂、蚊子等低等生物其生存的時間同樣也上千萬乃至億年;而人類誕生至此不過數十萬甚至百萬年,但今天的人類居然正如赫拉利所說的人類已經快到淪陷自己的地步,這種時效的比較足以看出越是前衍的存在其生存時效就越長,而且這還沒提非生命存在的無機物。

c.衍存條件遞繁。

即條件無非外界依存條件和自身的生發條件,本段著重的是橫向依賴的外在條件。所謂外界依存條件既是說縱向對應的物類所需獲得生存、繁衍的依存條件以及橫向同類之間的依存關系的條件,而依存條件會隨著演化越往後,依存條件會逐級大比例增加,因為前體存在作為更普遍的存在,是後衍存在的依存條件,後衍存在是前衍存在構合而成,必然註定越是後衍的存在所依賴的條件會越多,自身越來越復雜,依存條件也就越繁,而且還需要更為苛刻的環境條件,否則不足以實作自身的穩定存續,而前衍的高存在度下的存在所需的依存條件卻是極少的,對環境的要求也遠遠小於後衍存在。

比如原子層級,衍存的條件無非電子、中子等依存條件就能達成穩定的結構,再比如樹木,只需要氧氣、二氧化碳、太陽能及少量的其他粒子就能穩定存在成百上千年,絕不需要過多的依存條件,也就是從亞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細胞等一系演化,其依存條件是逐漸增多的。

而到了人類,依存的條件似乎無所不及,不論是從前體存在獲得足夠的能量支持還是同類之間的依存關系的都會逐漸繁復化,所以人類不得不上天入地到處尋找依存條件,倘若人類足夠穩定,是絕不需要如此多的花招來無止境的獲取依存條件,這只能證明人類這個存在形態的穩定性極低,非得要各種方式才能穩定存在、繁衍。

擴充套件;另外就是越是後衍的物類,其需要生發的前體條件、環境條件就越苛刻,而越是前衍的存在其生發的前提就越少,環境要求也不會太高。例如分子的生發條件是原子,細胞的生發條件是分子,顯然分子的生發條件要比細胞的生發條件充足得多,容易得多。這裏主要表達的依存條件。

d.存變速率遞增。

即演動速率增加,發生躍遷的速度就更快,而且越是後衍的存在因為自身穩定性降低、越殘弱、活躍性越高,其演動速率就必然加快,而且也正需要這樣的演動速率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存在。

譬如,人類需要不斷的新陳代謝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存在。最早發生在亞原子、原子、分子階段大多是結構異變,而結構導致的演變是非常緩慢的,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億年才會有一次躍遷;而到細胞之後,這種演化的核心到了基因,也就是基因突變會才會發生演變,但是基因突變所需要的時間同樣是需要上百萬年、千萬年才有可能發生。演化速率盡管是增加的,但是時間仍舊是今天人類不敢想的長度;到了人類,這種基因突變變成了邏輯突變(或者文化突變),這種依靠邏輯方式的變化使得人類在近幾百年、或者說幾千年的演變速率幾乎超過了以往幾億年才能形成的演變。

再譬如,地心說不過兩千年,日心說不過四五百年,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也就二百年左右,愛因史坦的相對時空觀也就一百多年,這種演變的方式史無前例的改變著人類今天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e.「自在」存態遞失。

即存在從高存在度的「自在」存態逐漸趨向於低存在度的「自為」存態。所謂「自在存態」即越是前衍的存在越是與自然存在混為一體,僅僅依靠自身高存在度的存在本性就能穩定存在,所以對於後衍低存在度的存在而言,其就是無活力、缺乏機能的靜態存在,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不需要任何需能移動求存類似的狀態就能實作自身的穩定存在,著重是被動的就能達成存在。

而隨著衍化的進行,越來越後衍的存在者越來越不能僅僅依據自身單調枯燥的存在本性而存在,難以保持這種靜態自在,於是越往後衍的存在者其自在存態遺失,而所謂存在本性即指的是高存在度的存在,存在效力越強。

f.「自為」存態遞強。

所謂「自為」可以理解為消耗能量的主動去獲取依存物件。甚至可以說,滿足自身穩定存在消耗的能量越多、越頻繁,其自為程度也就越大。所以,自為存在是無法再依靠自身的被動內容來獲取依存物件的。

因為隨著演化的行程,越是後衍的存在其「自為」存態越強,內容越繁雜,獲取物件所需要的能量消耗越大。如動物能動性、機能增強的表達,但是所有能動性自為的不斷增加,其表達了存在遞弱、存在越來越艱難的趨勢。而所謂「存在內容」指的是後衍存在的物質質態、感應質態和活化機能,而這些內容都是存在遞弱而代償出來的。

畢竟,愈後衍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於是存在本性之缺失(存在穩定程度的缺失)換來了存在內容之繁華,存在內容可以顯示為某種相對活躍或較為主動的存在「能力」,而且後衍存在者也必須愈來愈必須依據自身光怪陸離的存在內容而存在。但是,只有借助於日益精巧的求存功能才能為日益失落或日益衰弱的後衍存在提供存續的基礎。

事實上,除此之外,其實還有越是後衍的存在越容易整體滅歸到前位存在,而且其很難再次演化出來。

由上所述,即可了然,「弱者道之用」中的「弱」究竟指的是什麽,是越後衍的自然存在,其 相對量度遞減、相對時度遞短、衍存條件遞繁、存變速率遞增、「自在」存態遞失、「自為」存態遞強,以及更容易整體滅歸

這就是具體的「弱」。

基於「物演新論」思想所做的延伸

轉發本文即可獲得【物演通論】思維導圖和參與意識起源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