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天增歲月人增壽——從「元日試筆」談古人年齡計算方式

2024-01-06國風

又快到了辭舊迎新的時間,將看似簡單的數位賦予深遠的寓意,是人類的共通性。新的一年,新的一天,自然需要一定的儀式感。作為時間節點的歲首之日,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裏,有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與稱呼,也有著多姿多彩的習俗與儀式。

歲朝歡慶圖 姚文瀚

上古時期到先秦,人們以立春為歲首。後來,隨著朝代的更叠,新朝代的建立往往伴隨著新歷法的頒布。在「改正朔」的要求下,歲首由皇權確立:夏朝使用夏歷,歲首在孟春,即春季第一個月;商朝歲首在冬季十二月;周朝歲首在冬季十一月;秦朝建立後,使用秦歷,以十月為歲首,漢代初期沿用秦歷,仍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時,再度更改歷法,重新定歲首於正月。

從此,我們辭舊迎新的時間便從正月開始,而正月初一這一天,也開始有了不同的稱呼:先秦時稱「元日」「上日」「改歲」,兩漢時稱「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六朝時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以後開始出現「元旦」的稱謂。

元日帖 米芾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元,始也」,認為「元」表示「開始」的意思,「旦」的本義是指初升的太陽,而「元旦」就是一年中第一天升起的太陽,也指第一天,也就是「歲首」的涵義。

人們有很多習俗來紀念或慶祝新年第一天。而「元日試筆」就是在讀書人中流行的有趣的習俗。

作家鄧雲鄉在【燕京鄉土記】中提到了這種特殊的節日習俗。元旦(指大年初一)這一天,老一輩的讀書人要討個吉慶,用紅紙寫個小條兒,貼在書桌前面,大多是四字的吉慶話,如「元日開筆,筆端清妍。文思泉湧,吉慶綿綿」。寫時一定要用恭楷,叫「元日開筆」或「元日試筆」。

元日試筆是讀書人新年第一次書寫行為,內容多為吉祥話語,表達的是對於未來的希望和祈禱,有時也包含有追憶往昔的感受:

天壇庭燎燭層空,映我掌中椒酒紅。

故舊離群霜木後,光陰獻歲阪輪中。

丹陽誰憶魯元酒,濁世尚容張長公。

須鬢明朝年五十,長松白雪領春風。

——(元)張雨【壬申元日試筆二日立春】

元代文人張雨的這首元日試筆詩,描繪了新年氣象,也追尋了舊日時光。如果再深入解讀一下,除了辭舊迎新的意義外,還能發現兩個關於年齡的訊號:一是古人年齡的計算方式與現在有區別;二是古人認定年齡增長一歲的時間節點可能是元旦(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據記載,張雨出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上首元日試筆詩作於壬申年,即公元1332年,如果從實際年齡的角度出發,這一年張雨應該是四十九歲。但是眾所周知,我們計算年齡時有「周歲」和「虛歲」的說法,「周歲」是國際通用的年齡計算方式,而「虛歲」是中國傳統的年齡計算的主要(或說唯一)方式。一般認為,周歲從零算起,計算的是出生後已經度過的時間長度,逢生日長一歲;虛歲從一算起,計算的是出生後正在經歷的年份次序,逢新年長一歲。壬申年,張雨自稱五十歲,正是按照傳統年齡的計算方式來算的,是他的虛歲。

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雖然不存在周歲計年的方式,但有官方年齡與民間年齡的區別,兩者也有計算方法上的區別,那就是增長的時間節點不同。

最遲從漢武帝時開始,民間形成了以歲首元日為節點的計算年齡增長方式。但是,官方則因戶籍制度的設計,以官府造籍的標準時間為年齡的增長節點:秦漢時期造籍時間在八月,官方年齡的增長節點也在八月;唐代將造籍時間調整到正月,官方年齡的增長節點也調整到了正月。由此,官方年齡與民間年齡也實作了統一。雖然年齡計算方法一致了,但是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頒布【戶籍法】之前,中國歷代官府戶籍和檔案只記人們的出生年或年齡,不記月、日等具體時間。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們看不到過生日的記載。南北朝後期,民間已經出現了慶祝生日的說法。【顏氏家訓】中寫道:「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

唐太宗對自己的生日很重視,把這一天定為降誕節。唐玄宗更是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還放假三天,舉國歡慶。帝王對生日的重視,引得人們競相效仿。但大多數人只是將生日作為個人的節日進行慶祝,並沒有把生日作為增長一歲的時間節點來看待。因此,人們對於增歲的感知與感慨,仍然主要集中在辭舊迎新的「元日」這天的活動上。

唐代,文人們常常會在元日的詩作裏抒發對於生命又長一歲的喟嘆,比如孟浩然【田家元日】詩曰「我年已強仕(強仕:四十歲的代稱),無祿尚憂農」,韋應物【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詩曰「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劉禹錫【元日感懷】詩曰「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等。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出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他在【七年元日對酒詩】中寫道,「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意思是,元日到了,人們都在為添歲擔憂,而我自己很開心又迎來了一個春天。我的年齡已經到了「第七秩」,算是屈指可數的人了。「秩」是古代計算年齡的另一個單位,十年為一秩,第一秩為一到十,詩中所說的第七秩是第七個十年,也就是六十一到七十。南宋文學家洪邁曾在【榮齋隨筆】裏提到這首詩,並說:「(白公)是時年六十二」,而根據白居易其他詩作可以推斷,這首元日詩寫於唐大和七年(833年)的元日。也就是說,洪邁所認定的白居易的年齡也是虛歲。

明代,文人元日試筆的風俗仍然流行,其中對於增歲的記述就更加豐富了。明中期詩人王越在其詩作【元日試筆】中直接說道:「人比去年添一歲,節從今日到三陽」。明「前七子」領袖李夢陽在其詩作【甲申元日試筆柬友】中也提到:「人生五十驚衰醜,五十從今又數三。」李夢陽出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甲申年(1524年)詩裏說,從元日這一天開始,自己已經到五十三了,用的也是虛歲。

在寫元日試筆詩的文人裏,頗為有趣的是被列為「後七子」之一的王世貞,生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王世貞的【弇州四部稿】【弇州續稿】裏收有若幹首元日試筆詩,計算年齡是比較常見的表達:

【乙醜元日試筆】詩曰「四十強年(強年同強仕,即四十歲的代稱)恥自論,已將蕭鬢傲王春」,這一年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王世貞周歲三十九,虛歲四十;

【甲申元日試筆】詩曰「五十八年猶未是,於今化日始從容」,這一年是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世貞周歲五十八,虛歲五十九;

【乙酉元日試筆】詩曰「孤眠一千八百日,尚作六尺尋常身」,這一年是萬歷十三年(1585年),王世貞周歲五十九,虛歲六十;

【丙戌元日試筆】詩曰「條風吹臘媚初辰,六十俄驚又一春」,這一年是萬歷十四年(1586年),王世貞周歲六十,虛歲六十一;

【戊子元日試筆】詩曰「嚴城爆竹鼓紞紞,屈指新晨六十三」,這一年是萬歷十六年(1588年),王世貞周歲六十二,虛歲六十三。

由此可見,幾乎每逢元日,王世貞都要感慨自己又長了一歲,回憶一下過去的那些年怎麽樣,然後再鄭重地表達一下,從今天開始又到了多大的年紀,很像掰著指頭數數兒的孩子。

清代至民國,元日試筆的習俗更加興盛。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習俗甚至具有了家族性的特征,並逐漸蔓延至閨閣之中,成為所有讀書人在新年裏第一場集體文字歡慶活動。而在這場頗具雅趣的活動裏,我們可以窺見年齡的社會內容,可以解讀時間的文化價值,也可以見證習俗的傳承力量。

又是一年更新始,天增歲月人增壽。人與自然,從古至今都沒有也不會各行其道,傳統習俗深深地鐫刻著人們切近自然的體認、順應自然的秉性,也引導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節律與審美取向,成為中華兒女血液裏流淌著的精神基因。

(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16版 作者 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