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通渭緣何被稱為「古寨堡的博物館」(上)

2024-10-13國風

榜羅鎮黨家堡

古寨堡是中國西部地區廣泛分布的不可移動文物遺存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有很大的研究和可利用價值。其中,通渭縣古寨堡,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通渭在河隴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條件密不可分,以其歷史久遠、數量較多、形式繁雜等特點而享譽隴中,素有「千堡之縣」之稱。這些古堡蘊涵著數百年來甘肅中部地區的社會發展及政治軍事狀況的具體歷史情節……

01

在天巉公路上往來的人們,其實已經和通渭諸多古堡中的一個叫「華川堡」有過無數次的邂逅卻渾然不知。在310國道上,它高踞在馬營峽隧道的山頂之上,和山嶺渾然一體。在公路上遙望「華川堡」,其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固,又有雄渾挺拔,氣度不凡之勢。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它修築於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

由踏訪「華川堡」開始尋訪「千堡之縣」通渭之旅。

第三鋪萬岔古堡 陳慶金攝

因為時間關系,千余座古堡,我們只能探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天時間內,從縣城出發,沿碧玉到雞川鎮再沿路返回,探訪了十余座古堡,石灘堡—碧玉關堡—鴛鴦堡—黃家窯堡—許家堡—雞川寨—張八爺堡……它們大致都分布在古絲綢之路通渭境內的路段——古平襄大道沿途。

在通渭境內,如今的310國道幾乎完全采用了平襄大道的線行輪廓。過田壟、爬荒山、穿古堡,它讓我們可以隱約探到通渭古堡文化的脈搏。

最雄偉的古堡是我們首先探訪的碧玉關古城遺址。從公路邊的小山包上去,我們得以窺見碧玉關的全貌。

碧玉關古城遺址,依稀可辨。東西長2000公尺,南北長2500公尺,建造年代不詳。古城依山而建,四周如刀劈的懸崖,四條河圍城而流。城中部是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李家川遺址,城中南部建有兩座堡子,城南是牛谷河。城南七裏是天水湖,位於郭家岔、嶽家岔。城中包括上店子和下店子。城西是牛洛河,河西是新城,唐代建造,又名馬趟子川,現為碧玉鄉所在地。

村落中的小碉堡

碧玉古城下店子東南角是鈍角,東城墻順山而下兩次跨過雷家河南端拐了個鈍角,正好把雷家河南端包進了城中,既解決了吃水問題又解決了城墻的方正。為了安全在下店子又修了內城。在通渭當地,碧玉關又稱閉門關,傳說飛鳥難過閉門關,它像一道充滿緊張感、力度十足的臂膀,庇護著四周的村落。

在燦爛的秋陽下,那些通渭典型的民居三合院,異常生動,充滿美感。

02

此行古堡中最有古意的一定是黃家窯堡,從高高的山嶺下行,不到兩百米,瘋長的亂草掩映下,一座古堡像憑空生長出來,殘存的堡墻仍有三四米之高,阻擋了去路,在它的對面,是人煙稠密的村莊,是連綿不斷的梯田。在冷兵器年代,如有盜匪來犯,一聲鑼響,周邊的村落早已堅壁清野,全村百姓移入城堡,這樣一座堅堡,在當時幾乎是無法被攻破的。

高崗之上、田疇之間、村落之中,稍一留意我們都會發現古堡的存在,像一個個充滿玄機的謎題誘惑著大家。

隴川鎮雙堡古堡 郭建攝

與那些野外日益雕零的古堡不同,通渭境內保存最好的堡子應該是縣城邊上的張八爺堡了。

張八爺在諸多兄弟中排行第八,生活的年代大約是晚清到民國年間,他起早貪黑,節衣縮食,終於讓家境變得殷實起來,大家不直呼他的名,而冠以張八爺的稱謂,可見他大抵也是個成功人士了。現存的張八爺堡,在整個村落裏仍然顯得異常高大,和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

它大約七十步見方,三丈高,四面有角樓,堡下城池或坍塌,或重新填平,隱約能看出當年由一座吊橋出入內外,聲勢赫赫,幾乎有了漢魏時期塢堡的模樣。堡墻上開了一個洞,沿墻外的台階而上,進鐵門,攀天井般再爬兩三米,就到了堡墻上,堡上南端有兩座角樓,角樓前,才看到角樓之間甬道相通,可三人並列,十分寬闊。

張八爺築這座古堡的初衷,大概有兩個:一是防外賊;二是防內患。有人說還有第三個理由,那就是圖個氣派。張八爺盡管為人精明,卻對土木工程似乎不太在行,他絕對沒想到築一座堡竟然用去了他幾乎全部的積蓄。好在不久通渭就解放了,因為這座堡子壁壘森嚴,一度成了該縣公安局的拘留所。張八爺窮盡畢生財力修建的堡子終於派上了用場。

馬營鎮牛營大山古堡 陳慶金攝

03

在實地探訪中,我們充分了解到通渭古寨堡形制粗放,不拘一格。比如碧玉關隨山勢而建大,內城外城呈雙鞋印狀,黃家窯堡有點像倒馬蹄狀,而所去的一些村莊裏的堡子,則四方四正,宛若農家宅院。如我們探訪的鴛鴦堡,甚至把一座泰山廟完整地搬到裏面,堡廟合一,讓人稱奇。

細細算來,通渭的古堡有圓形、三角形、四方形、矩形、八棱形、不規則形等幾種形式。

宋朝時期的通渭寨甕城

四方堡和矩形堡數量最多,是通渭古寨堡最普遍的形制,據通渭縣文化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占寨堡總數的85%以上,如縣城附近的張八爺堡、安家堡等都為四方堡。四方堡和矩形堡受中國傳統建築禮制的影響較大,在內部建築格局上主次分明,四圍內傾,以求內外相稱,顯得正統規矩,多為家堡或族堡所有。圓形堡、三角堡、梯形堡、八棱堡和不規則堡受地理地形的影響最大,一般常見於河崖旁邊或高險之處,如雞川鐵櫃堡、李家店關公堡為圓形堡,什川古城、襄南祁窯堡為三角寨(堡),雞川寨為梯形寨,李家店董家河堡為八棱堡,馬營華川堡為不規則堡。這些形制的寨堡,特別是圓形堡,由於堡墻始終外凸,很容易受到打擊,因此,在沒有特殊地形條件的支持下,一般就不會修築。

圓形堡、三角堡、梯形堡、八棱堡和不規則堡多為集體所有。有常住戶的,則根據統一規劃,各家圍墻造房,自成單元;沒有常住戶的,大家就將應急所需的簡易房屋、圈廄等設施提前修好,有備無患。

通渭古寨堡形制粗放隨意,選址也高低不一,但築造堅固講究。每一座寨堡的築造,在充分考慮了其防禦功能的有效發揮之外,又在建築美學、建築心理學等方面也花心思不少。很多寨堡高踞山巔,形制並不怎麽規矩,但在築造時,由於盡可能利用了周圍的地理環境,因此,遠遠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在那兒,顯示著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令敵匪望而生畏,在心理上給對方一種震懾。

來源丨奔流新聞(文/劉小雷)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