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晉王羲之【遊目帖】真跡,字裏行間看蜀地山川

2024-06-06國風

王羲之的【遊目帖】不僅是一篇書法作品,更是他心靈深處的旅行記。此帖透過遒勁爽利的草書,表達了他對巴蜀山水的無限向往和對友人相聚的殷切期盼。本文將透過解析【遊目帖】的內容、書法風格及其背後的故事,探尋王羲之在書法創作中的心路歷程。

【遊目帖】的背景與內容

【遊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是王羲之的一篇草書作品,全文共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對蜀地的山川奇景充滿向往,表達了他期望能親自一遊的願望,並希望這個日子能夠早日到來。從信中可以看出,他對蜀地的山水情有獨鐘,並將這種情感透過書法表達出來。

釋文如下: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信中,王羲之提到揚雄的【蜀都賦】和左思的【三都賦】未能完全描述巴蜀的奇景,他期盼能早日一遊,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和對旅行的向往。

釋文對照如下: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

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

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

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

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遊目帖】全覽,請橫螢幕欣賞)

書法風格與藝術特點

【遊目帖】在書法風格上獨具特色。它行、草書間雜,筆畫遒勁爽利。行氣軸線的變化和字勢開合的對比,使這篇作品在書法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王羲之的書法以其筆力雄勁、風格多變著稱,而【遊目帖】則體現了他在書寫過程中的獨特節奏和韻律。

行氣軸線的變化

相比刻本,【遊目帖】的字和行軸線更加穩正和直線化。以第八行「動理耳要欲」五字為例,刻本的「理」字右偏旁「裏」向左下傾側,「耳」字末筆承接其勢繼續左下出鋒,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則字勢右傾,行軸線趨向曲線化。而在摹本【遊目帖】中,自「理」字開始,近乎垂直書寫,書寫節奏的豐富性減少,但更顯穩重。

字勢開合的對比

墨跡本中的字勢開合疏密關系較刻本為小。以第二行「左太沖」三字為例,刻本有開有合,「左」字一筆書,第一筆勒筆末端上揚,具有隸意,末筆頓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開;「太」字下部開,末筆寫為長直點,掠筆近乎直線,勁峻峭拔,「沖」字左開內合,剛柔兼備。而墨跡本的「左太沖」三字穩正,字勢圓勢書寫,筆意變得包裹內斂,弱化了刻帖主筆之間的淩厲之勢,減少了書寫節奏的張弛感。

妍美矯捷與書法精神

【遊目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代學者方孝孺稱贊【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這正是對王羲之書法精神的高度評價。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在於傳達出內在的精神力量。【遊目帖】中的每一筆每一劃,都充滿了王羲之對巴蜀山水的向往,對友人相聚的期盼,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王羲之透過書法,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也展示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王羲之的旅行夢

透過【遊目帖】,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對旅行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向往。巴蜀的山川奇景,深深吸引著這位偉大的書法家。他向往能夠親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奇異。王羲之的旅行夢,不僅是一種對自然的熱愛,更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

【遊目帖】不僅僅是一篇書法作品,更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旅行日記。王羲之透過這篇書法,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友人的思念,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這種情感,透過他那遒勁有力的筆畫,傳達給了每一個欣賞這篇作品的人。

總結

王羲之的【遊目帖】不僅是一篇書法作品,更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旅行記。這篇作品透過遒勁爽利的草書,表達了他對巴蜀山水的無限向往和對友人相聚的殷切期盼。透過對【遊目帖】的解析,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技藝,更能體會到他那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內心世界。王羲之的【遊目帖】,無論在書法藝術上,還是在情感表達上,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是一篇不朽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