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賊不打貧兒家、男人至死都愛看美女,都是佛性的真實體現

2023-12-25國風

每叱文殊普賢皆為精魅,手持木劍,自謂降魔。才見僧來參,便曰:「魔來也!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如是十二年後,置劍無言。僧問:「十二年前為什麽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曰:「十二年後為什麽不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五燈會元】第四卷 祇林和尚

白話直譯:

祇林和尚時常把文殊、普賢菩薩罵作妖魔鬼怪,並拿著木劍亂砍一通,並說自己是在降魔。

一旦有僧人來參禮,他便喊道:「魔來了,魔來了!」揮舞著木劍跑回方丈室。

這樣奇怪的行為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然後他就收起木劍,不再亂說也不亂舞了。有僧人就問他:「十二年前為什麽要降魔?」

衹林和尚說:「賊不打貧兒家。」

「那十二年後為什麽又不降魔了?」,僧人繼續問道。

衹林和尚給出一樣的回答:「賊不打貧兒家。」

鑒賞評說:

先來看下面一段對話,能更好的理解這則公案所蘊含的內容:

問:二十年前,你老公為什麽喜歡「欣賞」你?

答:因為男人都喜歡看年輕貌美的少女。

問:二十年後,你老公現在怎麽不喜歡「欣賞」你了?

答:因為男人都喜歡看年輕貌美的少女。

臭男人的本性如一,他們用情專一:至死都愛欣賞年輕貌美的少女。他們不再喜歡看你了,不是他們變了,而是你不再是少女了。

就像這則公案一樣:不是「賊」的本性改了,只不過是衹林和尚的修為變了而已。

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慈觀音、大願地藏被稱為四大菩薩,衹林和尚卻把他們視為妖魔鬼怪而想予以除去。

十二年前的衹林和尚是有覺悟的,知道不可執著求佛、佛的法身不可求得、執於修行本身就是著相。但這個時候他,覺悟得還不夠徹底,他心中還有分別心在。

雖然不再把四大菩薩當成「聖人」看待,但他心中仍然有分別之心,把四大菩薩看成阻礙自己覺悟的妖魔鬼怪,並揚言要「降魔」。

不管是菩薩還是妖魔,都是分別心的體現,而世界的本來面目是無有分別的。哪裏有確定佛或者菩薩呢?這都是方便之名而已。所以【金剛經】中說: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實相非相,所以菩薩也好、妖魔也罷,一切有分別的「相」當然都不是實相了。在這個階段,衹林和尚還沒有達到「無相」之境,心中還有「諸相」的分別,所以需要「降魔」。

那麽十二年前的情況是這樣的:

心中存「有」分別之相,因為「有」分別之心,那就是「心魔」,所以就要「降魔」,「菩薩」、「妖魔」、一切分別心都是魔。

賊的本性就是不偷「無」,只偷「有」。因為窮人「無」,這個道理就叫做「賊不打貧兒家」。而現在的衹林和尚是「富有」的,當然要被賊惦記,因此必須「降魔」。

十二年後,衹林和尚已經修到「無相」境界,在他心中沒有菩薩,也沒有妖魔之分,眼前是什麽就會在心中顯現什麽,不夾雜一絲的知見與私欲,直達事物的本來面目。

那麽十二年後的情況是這樣的:

心中沒有這樣或那樣的分別,因為「沒有」了分別之心,心魔已除,回歸本心,也就不再需要「降魔」了。

賊的本性絲毫不會改變,仍然是「不打貧兒家」。如今的衹林和尚內心清凈,已經「一貧如洗」了,所以不會被賊惦記,當然也就不用「降魔」了。

實際上,需要「降魔」和不需要「降魔」的原因就在於內心是否清凈,是否有分別之心。「賊不打貧兒家」分別用在十二年前和十二年後,看似矛盾其實並無不妥之處。

十二年前,因為「有」,所以被賊惦記。「賊不打貧兒家」意思是:因為有嘛,當然要被賊惦記了。這是從「有」的角度來使用「賊」的本性,是用來解釋「降魔」的原因。

十二年後,因為「無」,所以不被賊惦記。「賊不打貧兒家」的意思就成了:因為沒有了,所以不會引來賊了。這是從「無」的角度來使用「賊」的本性,是用來解釋「不再降魔」的原因。

賊沒有來偷,是由「賊不打貧兒家」的本性決定的;賊來偷,還是由「賊不打貧兒家」的本性來決定的。本性始終一樣,因為衹林和尚自己的內在變化了,當然就從需要降魔變為不再降魔了。

此時的衹林和尚「一貧如洗」,在他心中,神佛、妖魔都不在了,沒有了任何的分別之心,當然就回歸本心了,不再需要降魔。降魔本身也是因為人心的分別而存在的。

「賊不打貧兒家」、「男人至死都愛看美女」都是佛性的體現,所以佛性哪有優劣之分、高雅與世俗之別?如果你覺得佛性就是神聖的、高高在上的,其實就是心有分別。

佛經中有雲: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

凈無諸佛,這就是回歸本自清凈的那個本心、清凈心,即:無上智慧、脫離生死的圓滿之境。但,這句話也是「不究極」的,只是方便之說而已。凈與染、識與智不就是有所分別嗎?如果有「圓滿」,那什麽是「不圓滿」?這不都是賊惦記的「有」嗎?

所以佛陀說: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

不管用什麽字、多少字來表達「佛性」、「大道」都是「有」的展示,都會被賊惦記的。實相非相,所以,佛法的真義就是「空」、「不可說」。但不是真的沒有、不是真的不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經典無數、燈錄如山、公案如海,不都是為了來說那個「不可說」嗎?

所言如有不當請各位海涵,歡迎指正及討論,並對您的閱讀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