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節令之美·處暑丨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2024-08-21國風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雖然這個時候還是盛夏,但是金桂飄香、秋水微涼的秋天已經悄然來臨。

本文將圍繞「處暑」二字展開,主要解讀兩部份內容,部份一是「處暑」二字的含義和古今表達的不同,以及「處」與「夏」二字的組成部份。

第二部份是立秋和處暑之間的關系。

我們將會重點描述立秋之後,天氣依然沒有涼爽的跡象,並且描述中國南北方地區在這時候所迎來的涼意。

最終得出結論:之所以能夠分為立秋和處暑是因為秋天來的時候並不是很明顯。

那麽這個時候還是夏天還是什麽呢?

一、「處」和「夏」兩個字的組成部份。

「處」、「夏」兩個字都有各自的偏旁,其中「處」的偏旁是土字旁,而「夏」的偏旁是上下的部份分別是撇和捺組成的。

那麽有一句話叫做「夏日炎炎」,其中「炎」和「日」也是由各自的偏旁組成。

「炎」的偏旁和「火」字旁相同,而「日」則是一個完整的日字。

這就好像是說著天氣很熱

,太陽出來了,最好是在太陽下多待一點兒時間。

那麽我們都知道「日」的發音是「rì」,所以在這裏,「炎」應該怎麽讀呢?

其實在古音中,按這個字的分拆來說,「炎」應該讀作「yan」。

於是就有了「Yan Sun」,而且非常巧的是這又恰巧是一個人的名字。

這位就是著名的宋代大文豪辛棄疾。

可以想象當時炎熱的天氣常常讓大家難以忍受,所以就有了這種說法。

那麽這時候又牽扯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處」、「夏」、「炎」這幾個字為什麽組合在一起不會形成一個特殊的意思?

其實這只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問題,在古代的時候這些字結合在一起並不會有特殊的意義。

因為當時並沒有上下這麽一說。

其實這個時期叫做農歷丙申年八月十五吧?

而且在今年建立新的歷法的時候也就沒必要對這些說法進行一些改動啦。

同樣的道理,還有明清中秋節都有幾次比今年還要早。

就拿辛棄疾來說吧,他於1130年出生於八月十七號這一天。

這就是人們在古代的時候更註重實際一點兒的意義,他們並沒有過多追究東西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實際情況。

而是根據事情本身來判斷它的意義是什麽,並且由此推演出其他的一些意義。

二、立秋與處暑之間的關系

現在我已經說了這麽多,接下來就來說下處暑二字吧。

先說下「處」,其實「處」在古音中的意思就是指事情發生地地方。

而這個意思也能給我們帶來一些認識上的啟發。

這個啟發就是指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它一定是在某個地方發生的。

而這個地方也就是當時所稱之為「處」的地方,所以從這個意思可以聯想到文章中的某一部份也為什麽叫做「地址」。

而這個地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章末尾部份主要包括文章所寫著的地址和作者名資訊等。

而另一部份「夏」的意思就是指陽光到達的時候正好是在中午的時候。

這時候正好與立秋之前有著很大的區別。

而這個時間點往往會讓大家誤認為秋天早已來臨。

所以如何來區分這些時間點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正因為有了立秋之前的一系列變化,才導致大家會產生這樣一種誤解。

而這也正是這些月份所對應的一些變化所引起人們的一種定義上的問題。

我們現在所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是表示立秋之後的一段時間。

從人們現在所稱之為二十四節氣來看,立秋也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所以我們才會認為這些時間都是對應的一一對應關系,所以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覺得立秋對應的是酉時,這也就導致「酉分時入,月中物白」,而我們現在所稱之為「九月九日去秋」。

不過關於這種情況在宋代的時候也是有著,就在歐陽修所寫的【秋聲賦】中便出現過,在推算的過程中認為處暑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指天氣變化,另一個方面則是農事方面即仲秋節氣。

他認為裏面最核心的觀念就是以天氣變化為主,因為士人的標準往往都是以農人的標準為參考,因為士人沒有從事農業生產,只是在生活上面比較閑暇,就以此來做一些參照。

因此就會出現士人對立秋及其之後的一些反應沒有實際性認知上的不足,從而使得出現一些誤差,甚至於有人或許還會認為這是欺騙他們,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體驗,因此才會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才需要農人來進行一些指導意見。

所以,使得農人對於士人的想法上主要體現在他們對一些風俗習慣上的認可,他們對詩詞歌賦上面的認同,主要都是基於農人的節令習慣,反映出他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種感受。

同時這種節令習慣也隨之成為詩詞歌賦中的一種元素,但是詩詞中的樂趣往往是需要讓人來品讀出來,而品讀過程也就是帶有個人化的一種情感表達,表達出內部對於自然界所發生的一些事情的一種真實存在上的感受,並帶給我們內心深處上面的一種波動。

物質與精神之間是一種互相轉化的一種關系,兩者之間並不是對方存在時另一方就只能取代,而是一種手段與目的之間更高層次的一種依賴關系,因此也正是這樣使得各種不同詩詞形成一種百花齊放的一種趨勢,形成一種社會上面最真實存在的一種狀態。

所以關於立秋和處暑之間到底是什麽樣的一種關系,現在我也將其說出來,有一點我想強調下,那就是立秋和處暑它們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系,它們之間只是在時間順序上的一種聯系,所以使得大家容易產生一種誤解。

其實從時間上來講,農歷八月十號之前所形成一些應當屬於處暑勸教變化,因為缺失了一些東西,所以無法判斷,自然就會產生一些誤解,從而使得許多人對它產生一種懷疑,這種懷疑主要來源於他們希望能夠找出一種辦法來證明他們的猜測也許是正確的。

正如當下,有一個故事就是比較好的印證,比如我們現在見到一些人,他們認為夏季並沒有結束,自己仍大筆依舊,也正因為這樣的行為使得網路上面出現一片指責和聲討,比如「你憑什麽認為夏天還沒結束?」

所以對於這種行為我認為並不值得提倡,人們應當學習一種自我約束能力,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主要來源於自身的一種認知水平,要達到那樣一種認知水平需要自身努力去學習一些知識來提升自己,所以更加需要人們堅持不懈的一種精神力量,對自身進行演變和變革,達到更高層次的一種認知。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雖然這個時候還是盛夏,但是金桂飄香、秋水微涼的秋天已經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