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六、七十年代生活水平貧困,但濃濃的年味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2024-01-09國風

春節是世界華人的傳統節日,龍年春節眨眼之間就要到來,孩童時的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和如今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但兒時過年的那種興奮、熱鬧具有滿滿儀式感的氛圍在腦海中留下的深深烙印,至今仍揮之不去,魂牽夢繞。

那時每年一到臘月,年氣就開始彌漫在鄉村的角角落落。父母親就開始為過年操勞,這個時候生產隊的農活也就漸漸減少,農村人有了比較充足的時間安排家務活,母親忙著為我們準備著過年穿的新鞋子、新衣服,晚上在煤油燈下一宿一宿的忙著。

每年到了臘月為了使家裏整潔清爽,在母親的指揮下,衛生清踩地雷打不動,哪怕天寒地凍也要把家裏來一個徹底大掃除。把犄角旮旯的垃圾要清理的幹幹凈凈,以整潔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自己記憶中特別深的是,母親每年春節前都要用白土(一種專門塗抺土墻的土)提前泡成泥,把房子外面檐墻塗抺一遍,使整個房子看起來煥然一新,並散發岀淡淡的泥土清香。墻高夠不著的地方母親要站在梯子上塗抹,有時侯天氣寒冷,母親等塗抹完外墻,兩手凍的通紅,人累的氣喘籲籲,但年年如此,為的是新年有一個新氣象。

緊接著到臘月二十五、六的時候,就又要發面蒸饃,把正月要吃的饅頭要提前準備好。還要剪窗花糊窗子,盡管那時生活貧困,但每家每戶過年時都要給窗戶貼上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窗花,以烘托年的氣氛,整個村子沈浸在濃濃的年氣之中。

小孩子們一家挨著一家去看誰家的窗花好看。

父親從臘月開始一有空閑時間就劈硬柴,把春節期間的燒柴提前準備好。自己那時年齡小,就去供銷社排隊買醬油等過年生活用品。

在我的記憶裏,豬肉都是生產隊每年提前餵幾頭豬,在年前請專門殺豬的來屠宰。然後給每戶按人頭分豬肉,大部份家庭也就分幾斤豬肉。豆腐是生產隊豆腐房做的豆腐,過年時按人頭每家分幾斤豆腐。

那會兒,農村文化生活貧乏單調,每逢殺豬孩子們都早早去等著看那個驚駭刺激的場面,然後就提著籠子去等著分肉,覺得異常興奮。

年前還要去壓面,那時侯壓面機剛剛興起,我們全大隊只有一台壓面機,壓一次面有很多人在那排隊等候,有時要等整整一天時間才能壓上面,但覺得這就是過年應有的氣氛。

那時一到臘月,年的氣息就撲面而來。每個生產小隊都有鑼鼓家什,平時放在保管室或飼養室。一到臘月就擡出來,有喜歡的人就去敲打。基本上每個生產小隊都有鑼鼓,臘月到正月,周圍村莊鑼鼓聲就此起彼伏。加上小孩子們不時的鞭炮聲,使年氣更濃,在農村把此謂之「炒年」。

除夕辭舊迎新貼春聯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每家每戶都要找一個能提起筆的寫一副寓意好的春聯,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財源廣進。

父親那時是教書先生,寫得一手好字遠近聞名。每到春節前,莊村鄰舍來家裏寫春聯的人絡繹不絕。寫春聯年前要忙活一個多星期,有時到除夕下午還有人來寫春聯。寫好的春聯要等著墨跡幹以後才能收起,有些人就在這兒一直等著,家裏很是熱鬧。而有些人還有其它事要急著辦,就把紙放下讓父親抽空在寫,他們過後再來取。這個時侯我就成了父親的好幫手,幫著給父親壓對聯紙,然後把寫好的對聯拿到院子找一些木棍或瓦片壓好,怕風一吹字跡模糊,影響美觀。等墨跡全部幹以後,在收起卷好,等人家來取。也要跟著父親忙好多天,但覺得很有成就感。

除夕上午貼春聯都是父親一手操辦,對聯要貼的周周正正,用母親提前打好的漿糊貼的實實在在,怕風一吹撕裂,一個正月過去貼的春聯都完好如初。不象現在人比較浮躁,貼春聯敷衍了事,沒有意識到這是繼承傳統文化,辭舊迎新過春節應具有的氣氛。

等到了除夕晚上,一大家子人在一塊吃著年夜飯其樂融融。

每年除夕夜是父母親最忙的時候,也是我們最期待的時候。由於父親那時侯領著薪資,算是公家人。家裏經濟條件要優於其他人,每年春節都要買一個豬頭壓肘花,買一些豬蹄吊皮凍。把豬頭買回來清洗幹凈後,切開放在柴火鍋裏,先用大火燒開,舀去浮沫,而後用小火煮兩個多小時,等肉七八成熟的時候撈岀,剔去骨頭,把肉拉成細條,用籠布包好,用線繩紮緊,在煮一會,等肉全部熟透後撈出,在院子裏找一塊平整的石板把肉包放在上面,然後在上面壓上一塊平板,最後在平板上放上石塊或其他重物,靜置一晚上,肘花就壓成了。

那時年齡小,就等著父母親在壓肘花時留一點肉,給我們姊妹們吃,還有些骨頭上也沒有多少肉了,但吃起來卻津津有味。

在除夕煮肉的晚上,整個院子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撲鼻的肉香味,令人饞涎欲滴,欲罷不能。就不時跑去廚房看肉什麽時候可以煮好,等著一飽口福。肉煮熟後,母親會給我們從鍋裏撈一些瘦肉,在盤子放一些細鹽讓我們蘸著吃。現在回想起那時的肉香,至今仍口舌生津,回味無窮。

但如今不論吃什麽,也吃不岀兒時那種味道。

大抵有兩種可能吧,一是那時生活普遍較低,平時很少吃肉,只有過年才能吃到。所以,就覺得肉吃起來特別香,是人間第一美味。二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日常生活就猶如兒時過年一般,成天吃好的,感覺吃什麽都不香。由於缺少了那種渴望,就也吃不岀兒時那種齒頰留香的味道。

除夕年夜飯以蘿蔔白菜粉條豆腐各種素菜為主,只在這些素菜上面放幾片肉,孩子們嘴饞肉都讓孩子們吃了,大人就只吃點素菜,但這一家人都覺得吃的特別開心。

初一早晨父母親早早起床,父親先去放鞭炮,然後在院子燃放柏樹枝火,預示新的一年要紅紅火火,驅除病魔。母親則把我們叫起來,給我們穿上新鞋新衣服,我們就去父親放過的鞭炮裏,尋找還沒有燃爆的鞭炮,拿一根香點著重新燃放,不亦樂乎。接著就一家挨一家去檢別人家未燃盡的爆竹。

初一早晨吃完飯後,就去給本族的長輩去拜年。長輩會給我們發一,二毛錢的壓歲錢。一個春節過後可以攢幾塊錢的壓歲錢,全部交給父母存放起來。別的同族孩子們來拜年,父母親同樣也要給他們發壓歲錢,這就是幾千年留下來的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

小時侯春節期間特別喜歡由父母親領上去走戚,因為去親戚家可以吃好的,還能掙到壓歲錢。

在親戚家大人們在一塊談年景、談收成、談一年的開心高興事。我們就和親戚的孩子在一塊跳方塊、跳踺子、玩的非常開心。不象現在小孩子普遍不愛走親戚,只喜歡呆在家裏看動畫片,就是去了親戚家,也是人手一個手機,各人低頭看各人的手機,幾乎沒有什麽語言交流,等吃完飯後,又匆匆忙忙回家,走親戚倒成了一種負擔。

那時侯,正月初五、六以後,各個大隊都有業余文藝宣傳隊搞文藝演出,大部份村都有舞獅,高蹺,社火等表演。有時演岀相距十幾華裏,也不怕路途遙遠,都會跟著大人前去看熱鬧。記得有個村正月十五晚上放「架花」,距我們村有三十多裏地,下午就跟著大人步行前去觀看。去以後,到處人山人海,只隔著很遠的地方看了看,晚上回到家,已是午夜分時,但樂在其中,一點也感覺不到累。

小時侯過年走親戚、看社火、挑燈籠、賞美食的熱鬧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過後,年味才會慢慢的淡去。

如今,隨著時代變遷,什麽都在變。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過年的氣息卻越來越淡,兒時記憶中年的味道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只成了一種再也尋覓不見的美好回憶!(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