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如何理解: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024-08-21國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一章,是對「有」與「無」之間辯證關系的深刻闡述。以下是對這句話的理解:

一、字面解釋

  • 有之以為利 :「有」指的是具體的、實體的存在,如車輪、器皿、房屋等有形之物。這些有形之物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和實用性,即「利」。
  • 無之以為用 :「無」則指的是這些有形之物中的空虛部份,如車轂的中空、器皿的內部空間、房屋的門窗和室內空間。這些看似「無」的地方,實際上是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即「用」。
  • 二、深層含義

    1. 辯證統一 :「有」與「無」並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沒有「有」的實體存在,就無所謂「無」的虛空;同樣,沒有「無」的虛空,實體的「有」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 功能與價值 :「有」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便利性,而「無」則賦予了這些物質基礎以功能和價值。正如車輪因其中空而能轉動,器皿因其中空而能盛物,房屋因門窗和室內空間而能居住。
    3. 道與無為 :這句話也體現了老子「道」的哲學思想。在老子看來,「道」是空虛不盈的,它雖無形無象,卻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和智慧。人們應該像「道」一樣,保持內心的空虛和寧靜,不被外物所累,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和創造力。

    三、現實套用

    1. 生活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汲取智慧。比如,在工作和學習中,要留出適當的休息和放松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在教育孩子時,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探索和學習;在人際關系中,也要學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尊重對方的私密。
    2. 管理哲學 :在企業管理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領導者應該註重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同時也要關註員工的內心需求和精神世界讓員工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綜上所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不僅揭示了「有」與「無」之間的辯證關系還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現實套用價值。它提醒我們要全面看待問題既要關註實體的存在也要重視虛空的作用;既要追求物質的豐富也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與寧靜。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生物學案例

    越原始越低階的物種存在度越強,存在品質越大。

    生物前進演化用不斷分化獲得了更多的功能,是有之以為利。

    生物不惜犧牲生命力,不斷前進演化,產生意識,是無之以為用。

    比如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就是發生在38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它的生命力極為強大,它從來幾乎沒有生老之死這個現象。除非資源限定,我們沒有聽說過單細胞老死了,它不斷分裂,資源受限他的分裂數量被限定,但是沒有老死這個說法。

    所以生死狀態平衡,反倒是越高級的物種生死輪回緊迫。而且它存在38億年從來沒有滅絕過,不但沒有滅絕過,它迄今仍然是地球上品質最大的生命力度最強的物種。它在海洋中叫單細胞藻類,如果它的總品質不是大於所有海洋生物品質之和若幹倍以上,那麽海洋生物的基礎食物鏈早就奔潰了,海洋生物早就系統性的消失了。它在地表上叫單細胞菌類,它也是品質最大的物種,因為連土壤的形成都要有細菌的參與,它的生命力強到什麽程度,它在火山口9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液體中生存,它在深海下一萬米高壓下生存,它也可以在廢礦的強堿強酸液體中照樣生存。

    反而像恐龍在地球上只發生了一億六千萬年,卻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了。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發生總類只有7000萬年到9000萬年,卻在人類還沒有問世以前絕大多數就已經滅絕了,它的存在度極低,族群量也極小。而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才300萬年到500萬年,現代人在地球上存在才不到20萬年。

    我們拉大尺度會發現一個情況,就是越低階原始的物質存在形態或者物種存在度反而越高,越前進演化越高級的物質存在形態或者物種它的存在度反而越低。(王東嶽:遞弱代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