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智慧的探索:中國與世界哲學體系】第四章 近現代中國與世界哲學

2024-07-18國風

近現代東西方哲學

公元1500年至1800年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近代早期或早期現代時期,世界各國哲學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明清時期的東方哲學:

中國儒家哲學:

宋明理學(約960-1644年):

宋明清以程朱理學為主流,強調「理」(宇宙的道德法則)和「氣」(物質力量)的關系。

王陽明的心學:

提出「心即理」,主張透過內省和直覺來認識世界。

強調「知行合一」,認為知識與行動不可分割。

代表人物:王陽明。

明末清初的哲學(約1600-1800年):

出現了對傳統儒學的批判和反思,強調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

代表人物有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

佛教哲學:

禪宗繼續發展,強調直接體驗和頓悟。

凈土宗也在中國廣泛傳播,強調念佛求生凈土。

道教哲學:

道教在民間繼續流行,強調長生不老和內丹修煉。

中國代表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強調內心自省和實踐的重要性。

黃宗羲: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歷史學家,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對君主專制提出批判。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學者,提倡「經世致用」,強調學問應服務於治國理政。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哲學家,提出「性即理」、「情即氣」,對理學和心學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佛教代表人物:

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對禪宗有深刻的影響,提倡「一心念佛」。

紫柏真可(1543-1603):明末佛教改革者,強調禪宗的實踐和教義的純粹性。

蕅益大師(1599-1655):明末清初的凈土宗高僧,推動凈土宗的復興和發展。

道教代表人物:

張三豐:雖然其生平具體年代不詳,但傳說中張三豐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內丹修煉大師,被尊為武當派的祖師。

王常月(1520-1585):明代全真道龍門派的重要人物,對道教的內丹修煉和道德修養有重要影響。

黃元吉:清代道教學者,對道教的哲學和實踐有深入的研究和貢獻。

劉一明(1734-1821):清代道教內丹學家,對道教內丹術和道德修養有重要影響。

日本哲學: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特別是在德川幕府時期。

強調忠誠、孝道和道德修養。

禪宗哲學:

禪宗在日本發展出獨特的流派,如曹洞宗和臨濟宗。

強調禪定和直接體驗。

武士道哲學(我單開了一篇單講)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時代武士階層遵循的一種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其哲學核心可以概括為「忠、義、勇、禮、誠、名譽、忠恕」。

印度哲學:

吠檀多哲學(Vedanta):

強調個人靈魂(Atman)與宇宙靈魂(Brahman)的統一。

代表人物有商羯羅( Adi Shankara)等。

佛教哲學:

佛教在印度繼續發展,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

強調因果律和輪回。

耆那教哲學:

耆那教強調非暴力和靈魂的永恒。

伊斯蘭哲學:

蘇菲派哲學:

強調神秘主義和個人與神的直接關系。

代表人物有魯米等。

伊賓·赫勒敦的哲學:

強調歷史迴圈論和文明的興衰。

其他亞洲國家:

越南哲學:

儒家思想和佛教在越南廣泛傳播,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和社會。

北韓哲學:

儒家思想在北韓半島占據主導地位,強調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

西方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

以下是一些關鍵哲學流派和思想家:註黑格爾在1800年至今

文藝復興哲學(大約1350-1650年):

強調人文主義、個人主義和對古典文化的復興。

代表人物包括埃拉斯謨、莫爾、馬基雅維利等。

宗教改革哲學(16世紀):

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宗教改革者對宗教權威和教義提出挑戰。

科學革命哲學(16世紀末至17世紀):

強調經驗主義和科學方法,對自然界的探索。

代表人物包括法蘭西斯·培根、伽利略·伽利雷等。

理性主義(17世紀):

以笛卡爾為代表,提出「我思故我在」,強調理性和邏輯分析。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也屬於這一時期。

經驗主義(17世紀):

約翰·洛克、湯瑪斯·霍布斯等哲學家強調經驗對知識的重要性。

啟蒙運動(18世紀):

強調理性、自由和進步,批判傳統權威和迷信。

代表人物包括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

道德哲學:

大衛·休謨等,探討因果關系、道德感和人性。

懷疑主義:

皮埃爾·貝爾等哲學家對知識和信仰提出質疑。

康德的批判哲學:

伊曼努爾·康德提出先驗哲學,探討知識、倫理和美學。

神秘主義:

聖女大德蘭和聖約翰·十字等,強調個人與神的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