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玠庵經眼錄 |初如碎瓦礫,乃見真球琳

2024-07-18國風

玠庵經眼錄主筆 林學春

PROFILE

林學春,閩侯人。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畫研究會監事長,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書畫部主任,福州市清卿薄意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01

元·鐵拐仙人黃楊木雕像

古諺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是道教中耳熟能詳的人物,李鐵拐則是八仙之首。明王世貞輯【列仙全傳】卷一有記雲:鐵拐先生,李其姓也。質本魁梧,早得道。修真巖穴時,李老君與宛丘先生嘗降山齋,誨以道教。一日,先生將赴老君之約於華山,囑其徒曰:「吾魄在此,倘遊魂七日而不返,若甫可化吾魄也。徒以母疾迅歸,六日而化之。先生至七日果歸,失魄無依,乃附一餓殍之屍而起,故形跛惡,非其質矣。」

道教作為本土的宗教,影響甚廣,至元代文人士大夫仕途無望,大都寄托或直接歸隱於道教,趙孟頫號松雪道人,楊維禎號鐵笛道人,吳鎮自稱梅花道人,黃公望、張雨、方從義則為名副其實的道士。元代畫家顏輝則留下很多道釋人物畫像,元代永樂宮壁畫則是道教繪畫中的巔峰之作。

元·鐵拐仙人黃楊木雕像局部

此尊鐵拐仙人木雕像,筆者二十年前,得之於北京古玩博覽會上,攤主是天津一位老古玩商,初見時雕像身上有些損傷,因年代久遠皮殼呈棗紅色,雖塵頭垢面,難掩其不凡的氣質。

雕像請回十年後,筆者經多年細致揣摹,尋找相關資料,用百年黃楊老料,把缺損處做了修復,力求修舊如舊,並擬宋元畫意,刻古木壽石為座,以期與仙人氣質相配。

修復後又經十來年的摩挲呵護,仙人漸漸寶光煥發、神采逼人,仙人著百結衣,腰披鶴氅,袒右肩胸腹,瘦骨嶙峋,跋足右手執拐杖,支於腋下,左肩挎一繩結靈芝於腰間,靈芝原有漆金,凹陷處尚殘存金泥。

左手托一蜘蛛,首面無須發,近於羅漢,與平時所見蓬發虬髯者迥異,微側首抿唇雙目斜睨,開相奇古。蜘蛛古代亦稱喜子,故此像寓「喜從天降」之意。晉郭璞【爾雅疏】:「此蠱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民間有「甘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的傳說。

元代黃楊木雕鐵拐仙造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尊元代至正二年款,黃楊木雕鐵拐像,雕刻風格與筆者所藏非常相近,故推測兩件出於同一手或同一流派。

日本著名收藏家阪本五郎先生說過: 「真正的收藏家,不是將多少稀世珍寶據為己有,而是將稀世珍寶,從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裏搜尋、拯救出來,讓它們得到良好的修繕和保護,並將它們公諸於世,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欣賞、感受它們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筆者雖達不到收藏家的級別,但多年來對古物的熱愛是真誠的。

02

清代龍眼木雕倚鹿羅漢

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又稱賓頭盧,為十八羅漢中第一尊者。他本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後來突然頓悟去修行,據傳賓度羅的能力是獅子吼第一。「獅子吼」的含意,據天台宗的一位和尚行滿(822年卒)的註疏:「能說偏圓頓漸一切法門。」獅子吼在中國佛家看來,應該是一個精通佛法的尊者布道的譬喻。佛經講「賓度羅」是現在還未涅槃且在世間的羅漢。

清代龍眼木雕倚鹿羅漢局部

此尊龍眼木雕,刻賓頭盧尊者,半雕半樸構思奇巧,與平常所見騎鹿不同,尊者斜倚在鹿身上,鹿雙足前探作回頭狀,神情溫順。尊者闊臉須發卷曲,突目隆鼻具有西域人的特征,身著披風,刻者巧妙利用龍眼木的紋理走向,在關鍵部位稍作雕琢,使人物動態與木紋合而為一,松緊有度開合自然,腳手臉刻劃則寫實入微,雖為人工宛若天成。

從雕刻手法與材質來看,此件應為福建福州或莆田地區,清中早期木雕風格,開臉與同時期壽山石雕羅漢,有很多相近之處。 福建多山地,根料豐富,從明代以來,就是根雕創作的重鎮,民間藝人利用樹根的紋理中癭、疤、瘤,和多變的形態,創作出很多形神兼備,意味雋永的傳世佳作,這些藝人大部份都沒有留名,但精彩的作品是有無限的生命力的。 所謂優良傳統,這些無名氏的佳作,毋庸置疑也是其中重要組成部份。

03

宋端石蟾蜍硯

筆者自從二十多歲開始,就喜歡古硯,後來遂以「梅花古硯樓」為齋號。經過多年的收藏,入手古硯數十方,但真正耐品的並不多。郡中先賢黃莘田有「十硯齋」,齋中如「生春紅」「美無度」等,今皆為傳世名品。筆者心慕之,然力不能至,今謹擇拙藏略有可觀者九方,作簡單介紹以饗諸同好。「宋蟾蜍硯」九硯之一,雖無銘文然簡古靈妙,可洞見古人幽微處。

大約七八年前,筆者偶然在古玩店中,看到一塊蟾蜍硯,硯為端石馬肝紫籽料,半璞半雕,依形而刻,寫意而傳神。從工藝看,雙目鼻孔,具有明顯砣輪痕跡,顯然是古代玉工所琢,硯台塵頭垢面,樸拙中隱隱透出一種古雅高貴的氣質。從大形與工藝特征判斷,初斷為宋代。店家介紹,硯從閩北小販處購得,出自於南平某故家,原來是墊桌腳用的,並出示了原始的照片。當筆者見到蟾蜍硯的那一刻,四目相對儼然故交,後來得店家承讓,抱硯而歸,滌除塵垢紫氣盎然。蟾蜍雙目炯炯,闊嘴微張欲言。筆者以古墨試之,磨之無聲發墨如油,為硯中上品。

宋端石蟾蜍硯

筆者摩挲賞玩之余,不禁慨嘆:「世間物與人際遇無常顯晦有時,然貞石之誌終不泯!」即為之圖形並題贊曰:

片石無言,千載蟄伏。

一玠得之,寶如頭目,

滌垢除塵,紫雲新沐。

註以靈泉,蛙聲出谷。

【文化生活報】玠庵經眼錄專欄

(發表於2024年第4、5、7期)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