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唐末最病態詩人,因愛殺女友,深陷思念時又為她連寫百首情詩

2024-06-18國風

唐朝末年時,出現了這樣的一位文人:首先,他熱衷於寫詩,雖然無比自負,但詩作的水平只能算一般;其次,他是一個癡情郎,但表達愛情的方式,既叫人動容,又令人發指。

說其水平一般,是因為譬如【唐才子傳】是這樣評價他的:「區區而已」「體固凡庸,無大可采」;說其癡情程度讓人動容,是因為他流傳至今的詩作有百首之多,但所有的詩歌,全部為一個女子而作;說他行為令人發指,是因為他愛慕那個女子,贈送禮物給人家,女子不接受,詩人竟一怒之下殺了那個女孩。

這個叫羅虬的詩人實在不算出名,似乎絕大多數讀者也沒聽說過,但他做的事情完全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

羅虬,台州人氏,兩【唐書】皆無傳,字號、家世、生年皆不可考。世人提及他,多是因為他和羅隱、羅鄴並列,並稱作「江東三羅」。

且不說羅鄴,羅隱的代表詩作,比方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所以,能夠名列「三羅」之一,即便是最後一名,羅虬也是有點東西的。

【唐摭言】評價其曰:「羅虬辭藻富贍」,也就是說,羅虬極其富於詩才,下筆時辭藻華麗、言語十分優美,但他的缺點是「氣宇終不逮」,缺少豪邁的氣概,立意並不高遠。

有道是「詩如其人」,羅虬為人也輕佻得很。

某年,他參加考試時,主考官指著他寫的某首詩中的其中兩句:「窗前遠岫懸生碧,簾外殘霞掛熟紅。」問道:「請問,‘熟紅’該作何解釋?」

羅虬笑嘻嘻地說道:「【詩經】中有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難道,侍郎您就不明白‘熟紅’是什麽意思嗎?」

他所謂「熟紅」的應該是「紅顏」,但即便這就是正確答案,也不應該在那麽嚴肅的場合說出,古代筆記亦記載道,當時羅虬話音剛落,眾人莫不失色。

以及,到了出榜的時候,羅虬兩個字當然不可能榜上有名了。

雖然說累舉不第,他的本心實際上急於進取,熱衷於做官,這其實也無可指責,但羅虬很不光彩的地方在於,他以不得體的方式考上了進士。

這種不得體的方式即,透過「走後門」的辦法考中的科舉,更叫人感到略羞恥的是,羅虬依附的還不是一般意義的那種權貴,而是權傾朝野的宦官。

鹹通年間(公元860年),文壇有所謂「芳林十哲」的小團體。芳林,乃是一門名,外人經此門入內侍省交結宦官。可見,「芳林十哲」雖然名字動聽,但寓意並不好,標榜正道的儒林自然也不願與他們交往。

別說正人君子了,大概連「芳林十哲」自己也覺得屈辱,有一首著名的【貧女】詩如是寫道: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該詩的作者,正是「芳林十哲」的成員之一,他表面是寫未出嫁的貧女,實際在寫懷才不遇的自己。在詩歌中詩人如是強調:「擬托良媒益自傷」,假如貧女托媒人是自傷,那麽詩人的所托之人是宦官,豈不更自傷了麽?

關於「芳林十哲」的成員,後世學者有不同的說法,唐末文人王定保說,「十哲」的成員最開始有八位,後來又添了兩個徒弟,羅虬便是兩個候補成員之一。

和其他「十哲」相比,考取功名的羅虬,又是怎樣的心跡呢?

五代筆記小說【北夢瑣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靠著依附宦官,羅虬得以掌管故鄉台州的一應事宜,但為官一任,他經常幹的事情卻是掃墓,並且常借此事,頤指氣使地教育當地縣令。

某次,縣令不卑不亢地回答他道:「我這人既沒有才能,也不通事理,使君您看不上我也就罷了,難道就不多看兩眼墓中之人了?」(然使君豈不看松柏下人乎?)

縣令的這一段話,是在諷刺羅虬缺乏對家鄉父老的尊重,毫無桑梓之敬。

【北夢瑣言】還說,羅虬雖有俊才,但除了這件事,以及和一個官妓的香艷故事之外,「他無聞也」。

唐末廣明年間(公元880年),羅虬來到鄜州,成為某李姓節度使的從事(註:從事,唐朝藩鎮幕僚的泛稱)。某次酒席之上,他看上了一個姿色絕佳、能歌善舞的叫杜紅兒的官妓。

為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羅虬在宴會上盛情邀請紅兒歌唱,並且還大方地送給她一些彩色的綢緞。但他不知道的是,紅兒已經名花有主,節度副使也早已鐘意杜紅兒很久了。

李節度使當然知曉此事,但又不好明說,唯有偷偷告訴杜紅兒,讓她拒絕羅虬的饋贈。

古代筆記中記載,因為失了面子,「虬不稱意,怒,拂衣起」,這還不算完,回家之後,他越想越氣,第二天早晨,竟然手刃了杜紅兒。

羅虬因此被治罪,後來適逢朝廷大赦,羅虬才終於被釋放。

有一個說法是,羅虬為了申訴冤情,洋洋灑灑寫了一百首詩,他因此才被判無罪釋放,換言之,他有虛情假意寫這些詩的可能性。

但問題是,羅虬手刃紅兒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冤在哪裏呢?其次,如果是虛情假意,那只能說羅虬太會演了,因為那些詩實乃真情流露之作,因為真摯,以至於「當時盛傳」。

那一百首詩歌有個統一的題目:【比紅兒詩】。意思是說,以古往今來姿容艷麗、有才有德的美女(「灼然於史傳三數十輩」)作為題材,拿她們與杜紅兒比較,透過讓古之美女都比不過紅兒,以突出紅兒的「美貌年少,機智慧悟,不與群輩妓女等」。

羅虬列舉的第一個美女便是楊玉環,他說堂堂楊貴妃也比不過紅兒姑娘。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斷百花鮮。

馬嵬好笑當時事,虛賺明皇幸蜀川。

「尺五天」的寫法來自一個典故:「城南韋杜,夫天尺五。」此話本意是說,韋、杜兩家勢力太大,離天子也只有五尺的距離。羅虬用「尺五天」代表了一個「杜」字,也即是「杜紅兒」的代稱。

這首詩的大體意思則是,因為杜紅兒比楊玉環美麗得多,假設當年唐明皇遇見了紅兒而不是玉環,還去蜀川幹勞什子呢?

羅虬寫詩的手法,用今天的話叫「反襯」,古代的術語叫「尊題」。話說,古人為美女一擲千金的例子比比皆是,羅虬以全天下的美女去反襯一個女子,自然也無可厚非,但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羅虬先是手刃了杜紅兒,然後再花式誇人家。當排除掉演戲的可能,他究竟是咋想的?

關於羅的動機,【唐才子傳】裏的解釋最為簡單,該書先是參照了羅虬【比紅兒詩】的最後一首:

花落塵中玉墮泥,香魂應上窈娘堤。

欲知此恨無窮處,長倩城烏夜夜啼。

這首詩寫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尤其是「長倩城烏夜夜啼」一句,詩人將「雌烏」比杜紅兒、以「雄烏」比自己,古籍載:「烏失雌,雄則夜啼。」因為自己失去了愛人,所以才出現的城墻烏鴉夜夜啼哭之場景。

但【唐才子傳】卻反問道,寫這些詩的是誰?當初提著雪亮的大刀殺紅兒的是誰,口口聲聲說「我是最了解紅兒的人」又是誰?這個叫羅虬的書生,簡直就是一個瘋子!(「虬實一狂夫也」)

站在人性的角度,筆者也不能理解羅虬的行為。那麽,該事件有沒有別的記載?羅虬有無翻案的可能性?

透過查閱古籍發現,最早記錄「羅虬殺紅兒事件」的,乃是一本叫【唐摭言】的古書,而【唐摭言】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虬怒,拂衣而去。詰旦手刃絕句百篇,號【比紅詩】,大行於時。」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上面文字裏的「手刃」與「絕句百篇」是連不起來的,對於這個蹊蹺之處,後來的文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種理解是,【唐摭言】的作者在中間省略了很多字。比方說【太平廣記】的作者,就給補齊了中間的字眼。【太平廣記】是如此描述的:「詰旦,手刃紅兒。既而思之,乃作絕句百篇,號【比紅詩】,大行於時。」

【太平廣記】給加了一個「既而思之」,由於這本書的廣泛流傳(現代人將【太平廣記】稱作「宋朝人的【故事會】」),很多人便都采納了【太平廣記】對羅虬事件的態度。

第二種觀點是,壓根就沒有這檔子事兒,一切都是文人的想象,所謂的「手刃絕句百篇」其實是「手創絕句百篇」的意思。

此觀點的一個證據是,【比紅詩】的其中一首寫道:

任伊孫武心如鐵,不辦軍前殺此人。

暖塘爭赴蕩舟期,行唱菱歌著艷詞。

春秋戰國時,孫武曾經在宮中訓練女兵,因為某個宮女不聽軍令,孫武依照軍令斬殺了她。羅虬寫此詩則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杜紅兒實在太美了,連辣手摧花的孫武也舍不得殺掉。

那麽,問題來了,鐵石心腸的孫武都舍不得殺杜紅兒,羅虬難道就舍得殺嗎?

【比紅詩】是頗為著名的組詩,有其藝術風格,但也存在立意不高、句式重復、堆砌典故的硬傷,老實說,古人對它的評價並不高,說它「不過市井間煙花語耳」。所以,依筆者看來,古代文人之所以願意將【比紅詩】與「手刃紅兒」事件聯系起來,在意的絕不是這首詩,是要借機抨擊羅虬這位詩人。

羅虬為人狂宕無檢束,依於宦官,缺乏桑梓之敬,後世的文人也便不那麽尊重他了吧。

參考資料:

1,辛文房著:【唐才子傳】

2,羊春秋編輯:【增訂註釋全唐詩】

3,李最欣:【羅虬<比紅兒詩>本事演變及真相新探】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