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清照酒後一首「秋風詞」,清透淡然,一醉解千愁

2024-09-22國風

每天讀一首好詩

公元1127年,金人大舉南侵,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靖康之恥」永載史冊。

同一年3月,趙明誠喪母,南下奔喪,因局勢緊張,被朝廷啟用為江寧知府,負責鎮守城池。

12月,李清照所在的青州也發生了兵變,不得已,李清照收拾家當,將與趙明誠收藏的文物裝了滿滿15車,前往江寧投奔趙明誠。

適逢亂世,這15車的稀世珍寶過於紮眼,尤其路過鎮江時,守臣錢伯言還棄城逃跑了,一時間城內大亂,李清照被困半個多月。

但最終,這15車的財富還是被李清照完好無失真地帶到了江寧。可見,李清照並非如她在詞中所寫,人比黃花瘦。

朝廷南遷以後,康王趙構登基,為宋高宗,他聽信奸臣讒言,拒不發兵北伐,一味言和茍安。因此李清照作詩抨擊: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1128年秋,李清照有感山河破碎,便寫下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這一年,李清照45歲,她人生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趙明誠居「歸來堂」那10余年,然而那裏現在已經成為了淪陷區。

秋風瑟瑟,李清照借酒澆愁,半醉半醒之際,寫下了這首詞。

詞中的「瑞腦」指龍涎香,「仲宣」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有著名的【登樓賦】抒去國懷鄉之思。

因此,詞之大意可解為:

深秋葉落,日光慘白,落在軒窗上亦顯黯淡,梧桐在一場寒霜以後,也已經蕭條。酒後品著苦茶,似乎更能讓人保持清醒,不至於渾渾噩噩,小憩醒來,龍涎香的味道使人安寧;

秋天就要過去了,可日子依舊漫長,不知何日才能歸鄉。王粲在【登樓賦】中一抒鄉愁,比起他,此時我的內心則更加淒涼。索性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三杯兩盞淡酒,可解千愁。

王粲17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投奔劉表,但並沒有得到劉表重用,所以後來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登樓賦】,以此來抒發不誌後的思鄉之情。

李清照雖是女兒身,但性格卻巾幗不讓須眉,尤其關心當下時局,加上他父親李格非曾為北宋大臣,因此她的鄉愁不僅僅是對故土的眷戀,也是對故國的追思。

起句「寒日蕭蕭上瑣窗」,寫了李清照一種百無聊賴的狀態,看著陽光一點點爬上窗格,呈現時間的緩慢過渡。因無所事事,詞人便自斟自飲,看著院子裏在秋霜過後逐漸蕭瑟的梧桐樹,心緒萬千。

「酒闌更喜團茶苦」之句,體現了詞人矛盾和糾結的心理, 她想讓自己醉倒,這樣就能暫時忘卻許多煩惱,然而又喝了醒酒茶,不想讓自己變得那麽麻木 ,就如同朝堂上那些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臣子一般。

在這樣的左思右想中,詞人沈沈睡去,夢被龍涎香的味道打斷,心中多了些許安寧。不過,也只是須臾之間,很快詞人又陷入了迴圈往復的無聊中,恨白日太長,光景難熬。

於是,詞人再次舉起酒杯,想起了王粲的【登樓賦】,悲戚之感似乎比之前更加濃厚, 因此詞人自我安慰,不如做個瀟灑閑人,江山留與後人愁。

縱觀李清照這首詞,筆觸疏寥,千愁萬緒,但末尾一句,卻體現了她的清透與豁達,與其沈悶不樂,不如珍惜當下,有酒且歡,有花盡賞。

人生就是這樣,一些事放下了,心態也就平胡了!

閱讀更多經典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