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唐詩中的三峽,雄奇壯美,首首經典,值得收藏

2024-06-12國風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譽為長江上的一顆明珠。唐詩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禹錫、陳子昂、李賀、楊炯、張九齡、王昌齡、岑參、孟郊等著名詩人,都留下了詠三峽的詩篇 。

讓我們走進唐詩中的三峽,感受唐朝詩人筆下三峽的壯美風光。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唐·李白【上三峽】

賞析:這是李白晚年被貶夜郎遇赦,途經三峽而寫的一首詩。表現了詩人上長江三峽時行路的艱難以及內心的痛苦。雖然流露出憂郁傷感的情緒,但仍然氣象雄偉,意境開闊,顯示出詩人豪邁的氣概。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

孤石隱如馬,高蘿垂飲猿。

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唐·杜甫【長江二首】其一

賞析:杜甫在重慶長江沿線生活了近3年,其中寓居夔州(奉節縣)近2年。因此,他留下了大量有關三峽的詩。此詩主要寫瞿塘峽在長江山的重要位置。「朝宗人共挹」,寫江以警人,表達了詩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軍閥格局的願望。

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

岸似雙屏合,天如匹帛開。

逆風驚浪起,拔稔暗船來。

欲識愁多少,高於。

——唐·白居易【夜入瞿唐峽】

賞析:白居易赴忠州任途中寫下了此詩。該詩透過瞿塘峽「險」「灘」兩大特點,渲染了瞿塘峽的險峻。最後一句說的是自己的愁高過灩滪堆,抒發了作者內心的哀愁。

際曉行巴峽,余春憶帝京。

晴江一女院,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按行。

登高萬並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舊國聲。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唐·王維【曉行巴峽】

簡評:王維在荊州襄陽候選,後溯長江西上,進入今天重慶三峽一帶,此詩即為去巴峽途中所作,描寫了巴峽周圍的景色和風土人情。

普都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

賞析:竹枝詞是巴渝東部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竹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婉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今奉節)刺史期間,依調填詞,寫下10多篇竹枝詞,這是其中一首模擬民間情歌的作品。

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

城臨巴子國,台沒漢王宮。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

古木生雲際,孤帆出霧中。

川途去無限,客思坐何窮。

——唐·陳子昂【白帝城懷古】

賞析:此詩是陳子昂初次出川入京時創作的一首排律。此詩描繪白帝城周圍雄奇險峻的景色,撫今追昔,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以及旅途感慨。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翻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

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

——唐·李賀【巫山高】

賞析:【巫山高】為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之一。唐代以前就有很多詩人作過此題。李賀這首七言古詩在描寫巫山的景色的同時融進了有關巫山廷女的神話傳說,寫得縹緲幽冷,飽含歷史滄桑感,將巫山地標性的傳說融入到巫山的景致和氣候中,巧妙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三峽七百裏,唯言巫峽長。

重巖窅不極,疊嶂淩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唐·楊炯【巫峽】

賞析:楊炯這首五言古詩,敘述巫峽之長,展現了巫峽的幽深窅遠和兩岸峭壁的險峻。以巫峽的兇險莫測聯想到自己的仕途莫測,油然而生無可奈何之傷感。

巫山與天近,煙景長青熒。

此中楚王夢,夢得神女靈。

神女去已久,雲雨空冥冥。

唯有巴猿嘯,哀音不可聽。

——唐·張九齡【巫山高】

賞析:張九齡這首【巫山高】也並沒有脫離歷代詩人以巫山廷女朝雲暮雨之情旨。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唐·王昌齡【巴陵送李十二】

賞析:這是一首寫給李白的送別詩。作者王昌齡和李白在巴陵的長江中,乘船隨波飄蕩;遇到洲渚,把江水暫時隔開。即使我們分開,也可以透過書信來交流。高山連綿不絕,已經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天色已晚,卻只看到了水邊的蘆葦和水明弊唯中的白雲。

渡口欲黃昏,歸人爭流喧。

近鐘清野寺,遠火點江村。

見雁思鄉信,聞猿積淚痕。

孤舟萬裏外,秋月不堪論。

——唐·岑參【巴南舟中夜市】

賞析:岑參被免去嘉州刺史乘船沿長江東歸途中,在長江的某個渡口,即景抒懷寫成此詩。詩中寫盡了渡口的黃昏景色,抒發了思鄉之情。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台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唐·孟郊【巫山曲】

賞析: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巫山廷女的傳說。詩人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傳說、峽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傳神地表達出了詩人在行舟峽中的特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