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金牌書法教練,堪稱書壇奇跡,他的學生2體3體同時入展者多人

2024-08-21國風

關註書法國展20年,整體來講書法的發展進步是飛速的。書法的屆展從第一屆辦到了十三屆,後面幾屆和前幾屆的作品進行對比,有著明顯的跨越。筆墨當隨時代,互聯網有助於書法普及,了解展賽的資信更加方便快捷,所謂「 秘傳 」技巧也變得更加透明化,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書法訓練走向專業化。

專業訓練和個人摸索對書藝進步有著天壤之別的影響,專業的訓練往往需要專業的人才做指引,江蘇徐州有一位老師,為人低調謙遜,創作能力極強,又有極高的實踐理論,他的專業水平顯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臨摹到創作的轉換,能抓住書風形成的脈絡;二就是對國展展賽的掌握,對時風的敏感判斷,有著獨到的理解。 先後培養了眾多學生入選的國展,有的二體同時入選的,也有三體同時入選。十二屆十三屆國展,這兩屆都有一位學生三體入選的學生(十二屆的張凱,十三屆的闞宗嚴)。放眼全國眾多書法培訓機構,如此專業的書法輔導,全國也是少見。這位老師也是筆者的好友,他就是徐州的————— 單曉光老師

單曉光老師是中書協會員,徐州市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主任,徐州市書協副主席,彭城書畫院院長,徐州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他五體皆善,沒有「偏科」的書體,楷行草三體最為出眾,早年多次入選國展。

單老師個人基本功深厚,涉及面廣,導致他品讀作品,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既有入木三分的書寫能力,又有剖系作品透視般的眼光,點評作品如醫師把脈。

有學生從外地過來請教,一開啟作品就能 透過筆痕看構成 ,從表象能判斷出學生學書的歷程,並準確的判斷出學生的學書的偏好,一目了然的提出了作者創作取舍目的,這種「望、聞、問、切」的眼力是單老師多年來的積累,也是閱書無數的經驗。

筆者向單老師請教多次,有幾點讓我記憶猶新,特別是先生提出創作的迴圈理論:

提純→重復→實踐→反饋→思考→迴圈

提純:

創作是將古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需要很強的提純能力,提純技巧就是訓練技巧,可以透過很多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為什麽寫得不像呢?多是提純能力不夠。

重復:

所謂的重復就是要擁有一定的訓練量及堅持的心態。在提純中再提純,肌肉記憶也是重復訓練的結果,溫故而知新也是重復得來的。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有熟能生巧的功能,正確的方法、重復訓練就是「中國筆墨功夫」的體現。

實踐:

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戰便是虛架子。將提純的技巧透過文字來轉換創作,只有實踐才知道自己的提升能力和轉化能力去到哪裏?趙本山說在眾人面前走兩步,看一看,接受檢驗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暴露問題就是進步的開始。很多人「怕暴露」、「怕出醜」。在單老師眼裏越早暴露問題越是好事是喜事,應該值得慶幸。一次發現又是一層進步,不怕醜才能練出膽量,實踐不光是檢驗技巧也是檢驗創作心理。

反饋:

透過實踐知道自己的不足,有了反饋就知道自己短板的位置,不斷的反饋就去不斷的修正。沒有反饋修練得再多,進步也是有限的。

思考: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思考,練書法的缺點就「練」是這個字,平時練的太多,思考的太少,這是學書的通病。書法的思考分很多種,有了基礎以後,著重還是要放在章法和意境上,所有創新都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能做到與眾不同,不拘一格,融合出新,需要不斷的去思考。引導思考是有方法的,書法創作也是如此。

將提純→重復→實踐→反饋→思考,將這五項運用到臨創轉換中,周而復始,變成了一個轉換的迴圈。書法之難,學習、提純、重復相對要容易一些,大部份的人在實踐、反饋、思考上是欠缺的,就像爬山一樣,越到後面越爬不動,多是實踐、反饋,思考出了狀況。

專業的書法輔導,臨摹提純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人的教學心得,激發學生實踐、反饋、思考比臨寫幾十萬字還有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實踐、反饋加思考就是解決磨刀的問題。

關於「磨刀」的實際操作,這個要因人而異,書法教學不是「模子」教育,每個人都是唯一的,一個課件教一群人,真正適合聽的又有多少人呢?所以單老師非常提倡 價值教學,精英教學 ,學生的引導極具個性。反之對學生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不是熟人介紹不收、品行不端者不收、缺少資質靈氣者不收、50歲以上18歲以下不收、不聽安排者不收………另還有一些小的標準,少需學隸,老不學篆,學楷攻行草,學草練篆隸等等,一系列的經驗都是實踐中得來的。(如果覺得短文有價值,希望多了解單老師的教學經驗,筆者可以再次做個專訪)

我是四海易術,一個退休的糟老頭子,退休的生活,致力於弘揚傳統書法文化,推廣有實力的中青年書法家,陳述書法創作者經驗和方法,供廣大書友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