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2023西泠秋拍|神韻妙現—歷代佛教藝術專場精品預賞

2023-12-17國風

2023西泠秋拍

14世紀·銅鎏金無量壽佛帶背光

帶背光高:29cm 高:19cm

RMB: 600,000-900,000

說明:無量壽佛呈冥想坐姿,雙手置於腹前,拇指相對,結禪定印。身穿鬥篷般款式的透明僧袍,輕薄貼體的衣袍清晰勾勒出主尊的完美身材。領口在頸後收緊,飄帶在身後飄然而下,直抵台座。

佛陀身上的衣紋采用了薩爾納特式近祼的表現手法,甚至袈裟之下的胸肌、腹肌都清晰可辨。僅以兩道平行連珠線表示衣緣,周身無任何鏨刻花紋,如此簡約到極致的表現手法,在丹薩替藝術作品中極為罕見,但從Pietro Mele於1948年,丹薩替寺被毀前夕,拍攝的實景照片,我們又的確可以找到這類造像的例項。就陳列在紮西果芒塔的第四層。從當年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塔周陳列的素面無裝飾的佛陀造像。

透過於參閱圖的面部特征的對比,兩尊臉呈方形,面形飽滿,額部寬平,富有肌肉感,完全符合印度造像量度的規定,雙目刻畫生動,秀美端莊,身體比例協調勻稱,衣紋刻畫言簡意賅,不難看出這兩尊出自同一地區。

丹薩替寺舊照

丹薩替寺佛塔

關於類似的素面佛裝丹薩替造像例項,還可以參考古天一2018年秋拍的一件14世紀阿彌陀佛。僅面相略有不同,其余諸如寬袖僧袍、整體造型比例、蓮座制式等細節處理,均與本場這一尊高度相似。兩尊大機率同源,都源自丹薩替寺當年輝煌的八座紮西果芒。

參閱圖一:北京古天一拍賣有限公司,2018年秋拍,lot4073號,成交價678.5萬。

參閱圖二:北京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lot2327號,成交價632.5萬。

參閱圖三:十四世紀釋迦摩尼佛國內私人收藏。

參閱圖四:紐約邦瀚斯2019春季拍賣會Lot926。

2023西泠秋拍

14世紀·銅鎏金馬拉文殊坐像

高:14.5cm

RMB: 380,000-420,000

說明:無論從藝術風格、用料、以及保存特點來看,這都是一件純正的尼泊爾馬拉王朝造像作品,應為紐瓦爾工匠所制。紅銅所鑄,蓮座背部塗有朱砂,且不見面部泥金、佛發藍彩的痕跡,故推斷此件金剛持為尼泊爾寺廟供奉之作,為地地道道的尼泊爾造像作品。

此尊文殊菩薩的衣紋與圖一如出一轍,由此可推斷出此件銅鎏金文殊菩薩應為馬拉王朝早期的一件作品。

在這個時期地緣政治相對穩定,東北印度的穆斯林以及西尼泊爾的迦舍-摩羅王朝對加德滿都河谷的頻繁侵略告一斷落,馬拉王朝逐漸恢復了元氣,宗教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紐瓦爾工匠的制像技術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巔峰水平。

這件造像慷慨的用料、豐富的細節、以及寧靜安詳的氣質正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盛世之相。與大多數尼泊爾造像一樣,此像為紅銅所制,從失金處可見銅質細膩、堅硬。文殊菩薩面形圓潤,高額短顎,鉤鼻小口,具有同時期尼泊爾造像的典型特色。 此作於藝術風格上承上啟下,於制作工藝上傲視同類,且題材珍貴,不啻為一件重要珍品。

參閱圖一:中國嘉德2016年秋季拍賣會,尼泊爾馬拉王朝13-14世紀,銅鎏金釋迦摩尼佛,成交價920,000元。

參閱圖二:華藝國際2021秋季拍賣會,Lot1543,成交價690,000元。

2023西泠秋拍

清宮廷·夾纻班禪坐像

高:97cm 帶座高:118cm

RMB: 1,000,000-1,200,000

說明:班禪,即班禪額爾德尼,是梵文「班智達(意為博學)」和藏文「禪波(意為大)」的簡稱。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禪是「月巴墨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詞,意為「珍寶」,並加封以前各世班禪,從此這一活佛系統得此封號。其駐地為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

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班禪與達賴喇嘛並稱。他們的轉世系統雖然不同,但卻互為師徒,關系頗為密切,在宗教政治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此尊頭戴通人冠,寬額豐頤,相容堅毅。身著藏式僧衣,衣著厚重寫實,富有層次感。右手上舉當胸結說法印,左手於臍前結說法印,手指刻畫柔軟逼真,軀體端正挺直,結全跏趺坐於華麗的蓮座上,仰覆式花瓣對稱規整,制作精細。

造像於朱漆之上再髹金漆,面部施彩繪,藝人用精湛的藝術手法完美地再現出了一代宗師飽學多知、偉岸博大的精神氣質。

這尊班禪造像是標準的康熙宮廷造像。班禪神態自若,雍容華貴,工藝寫實且精益求精,明顯帶有漢藏地區造像風格相互融合的特點,且具有此類造像少見的尺寸和精湛工藝。 類似的宮廷造像傳世少見,梵華樓二樓明間北面木雕金漆蟠龍寶座上,供有一尊高達1.25公尺的木髹漆泥金宗喀巴坐像,是清宮最大的宗喀巴像,與此尊夾纻班禪像尺寸相當,可作參考。

夾纻漆器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悠久。夾纻佛像到清代仍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為皇家禦用的高級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廟、北京雍和宮保存了不少夾纻佛像珍品,如溥仁寺慈雲普蔭殿十八羅漢像、雍和宮的雍和宮殿十八羅漢像等。

經過幹漆夾纻工藝的處理,佛像色彩鮮艷,呈現出一種光潤亮澤的質感,並且不宜開裂,變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韻,細膩的紋路和流暢的衣紋。

這尊班禪像造型寫實而莊重,對上師神韻的表現非常成功,可見匠師的技藝嫻熟,為宮廷上師類造像中極具特色的作品。整尊坐像高達1.3公尺,工藝精細,盡顯皇家藝術氣象,體現了清代康熙宮廷造像的鮮明特點。

夾纻佛像存世體量大者十分少見,又因質輕,便於攜運,早期的夾纻佛像大都被人搜羅而去,流落國外,如今在市場上偶見,即屬珍品。

參閱圖一:【清宮藏傳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272頁,梵華樓二樓明間內景,木髹漆泥金宗喀巴坐像。

參閱圖二:故宮博物院藏,班禪坐像。

2023西泠秋拍

清乾隆·銅「大清乾隆年制」款威羅瓦金剛

高:17.8cm

RMB: 250,000-38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敬造」「威羅瓦金剛」

說明:清朝乾隆皇帝自幼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濃厚的慕古之情。乾隆朝是制作仿古佛像的鼎盛期,清宮中收藏了大量的高古佛像。

當時宮中先後設立了銅作和爐作,大量制造各種銅器。而乾隆帝對來自西藏法物的仿作是頗有追求的,其中對於梵、番佛像原汁原味的模仿在神形兩方面都有具體要求。

乾隆帝的仿古佛造像,工藝較原作更為精致,更多地體現了宮廷造像的水平。乾隆帝對於宮廷所藏重要的梵、番古佛像非常重視,反復仿制,在宮禁內外各處供奉。清朝前期,為了加強疆域統治和思想統一,朝廷對藏傳佛教推崇備至,六品佛樓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現。從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間(1758-1783年),乾隆皇帝耗費巨大財力先後修建和裝修的六品佛樓,達8處之多。

紫禁城內有四座;暢春園一座;承德避暑山莊有三座。目前,只有紫禁城裏梵華樓中的絕大部份佛像、唐卡、佛塔、法器保存至今,其它七座基本上物去樓空或者已成廢墟。

「六品」,是指藏傳佛教格魯派根據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設立的六個不同層次的修行內容,以契合藏傳佛教黃教所主張的顯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淺入深的思想。


六品佛樓供奉的銅像,集合了藏傳佛教顯密主要神像,展現了其神系龐大,形象豐富的特點。

本尊在造型裝飾及三道標誌性的款識上均表現了清宮六品佛樓供奉的突出特色。蓮座蓮瓣層次清晰,三層連珠紋細膩工整,彰顯著標準六品佛樓造像細致、端莊的風格。

底座下沿陰刻佛名「威羅瓦金剛」,底座正面中央浮雕「大清乾隆年敬造」七字款,底座背面陰刻「無上陰體根本」款,表明其具體供奉位置。故其應為散落於民間、原屬皇室某六品佛樓供奉的小銅像。本尊底座保有原封底,上面鏨刻金剛交杵紋飾,更為殊勝。

2023西泠秋拍

15世紀·銅鎏金度母坐像

高:21cm

RMB: 150,000-200,000

說明:尊像藍發高髻有頂嚴,頭戴五葉寶冠,冠側有寳繒分垂兩肩,長耳綴圓珰,眉間有白毫,雙眉入鼻,斂目垂瞼,唇有紅彩,嘴角上揚,面容寧靜而慈悲;坦胸露乳,著半裙,有腰帶為飾,衣巾貼身、狀若輕紗。

胸前飾雙層纓絡,有長帛繞過肩臂垂於身後,腕、臂皆戴寶釧,足飾珠串;各拈一莖青蓮繞臂而上立於身側,舉左手施安慰印於胸前,右手施與願印置於膝上,舒右腿踏盛蓮,以遊戲姿坐於仰覆蓮座之上,座上下緣飾連珠紋。 體態婀娜,嵌飾綠松石,十分華美,是西藏地區受到永宣宮廷造像風格影響下的佳作。

圖一

參閱圖一:中貿聖佳25周年春季拍賣會Lot1726,成交價7,820,000元。

2023西泠秋拍

15世紀·合金銅蓮花生坐像

高:31cm

RMB: 300,000-350,000

說明:此像為蓮花生大士,結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頭戴蓮花苞帽,並有日、月雙輪。雙目炯炯有神,耳戴大圓珰。其右手結契克印持金剛杵,左手平托嘎巴拉碗。附帶一件合金銅骷髏天仗法器。

蓮花生大士,又有「第二佛陀」之稱,僅次於釋迦牟尼佛。八世紀後期由印度入藏弘法,建立僧團及桑耶寺而成為藏傳佛教的奠基者,為今寧瑪派所信奉。據悉其有多個化身,依其生平事跡以蓮師八變的方式呈現。

蓮花生大師其形象有多種,各有不同名稱,此尊銅合金蓮花生大師最常見的一種,是蓮花生造像的標準造型。頭戴標誌性的折沿法帽,帽頂上插翎羽這代表證悟的最高境界,帽前端有日月摩尼寶。造像很好的表現氈帽粗厚的質地,與其頭發的寫實表現相得益彰,與15世紀西藏造像藝術中開始流行的寫實風尚相暗合。

左手禪定捧顱碗,內盛智慧甘露,代表著智慧之本。他右手拇指與食指相撚一五股金剛杵結說法印,代表皈依金剛乘,其余各指自然舒散,似在布法傳道。左手持嘎巴拉碗,自然垂落與腿上結禪定印,殊勝之意義無二。腋下夾著一支喀章杖,由三叉戟、骷髏和兩個人頭組成,代表蓮花生大師已經戰勝貪、瞋、癡三魔,獲得瑜伽修行之脈輪。

大師面龐豐腴,雙目炯炯有神,目光深邃註視著前方,散發出一種不怒自威的大成就者氣勢,仿佛歷經苦修,世間百態亦如兒戲,眾魔障在其眼前無處藏身。眉目縮往眉心中間卻又不顯得緊湊,自在舒展而遊刃有余。 五官刻畫比例精準,神情威嚴而激昂,是蓮花生大士超然智慧的顯現,也體現了匠師渾厚的寫實功底。

耳垂葉型耳珰,束發披肩,身著交領式僧衣,衣褶刻劃婉轉曲折,流暢飄逸,如同絲綢般柔軟順滑,自然流暢鋪於座面上,具有一種化銅為衣的表現力,業風吹動了大師的衣裳,吹不動誓死弘法的決心。

造像註重表現衣飾的層次關系和衣褶紋路的起承轉合,對於錦緞厚重的質感,也刻畫得入木三分,既能感覺到內在身體的真實存在感,又體現出衣服自然垂下的走勢,十分到位,反映了15世紀藏中地區金銅造像精湛的寫實之風。

近年來隨著祖師類造像的市場表象漸入佳境,隨著學術精研買家眼光和知識的提升,對蓮花生大師造像的喜好度也是一直有增無減。

圖一

參閱圖一:佳士得2020七月拍賣會,成交價4,325,000港幣。

2023西泠秋拍

12世紀·銅帕拉大幻金剛像

高:15.4cm

RMB: 330,000-420,000

說明:大幻金剛,大夢幻之意,其形象出自密宗梵文經典——大幻金剛經。大幻金剛經在9-11世紀之間的印度甚為流行,更與大成就者古古日巴和藏族轉譯家瑪爾巴上師之間聯系緊密。

大幻金剛也被認為是瑪爾巴噶舉支系中「俄巴」傳承的禪定尊。大幻金剛是香巴噶舉「五金法」之一,組成了香巴噶舉的密法核心,最極無上。其次,大幻金剛經在薩迦派與覺囊派中也均有修習。

在密教藝術中,大幻金剛的形象為四面四臂,藍身,懷抱空行母,空行母也為四面四臂。他們皆手持箭、弓、嘎巴拉碗和倚天杖,以舞蹈姿站立。

此尊大幻金剛四面四臂,舞蹈姿單腿站立於蓮台之上。頭戴骷髏冠,赤發上豎,臉型飽滿,大眼、高鼻,具典型的東北印度造像式開臉。上身赤裸,配項圈長鏈,四只手臂於身體兩側次第展開,各持法器,釧鐲莊嚴。


身體呈S形舞姿單腿站立於人屍月輪之上,座下圓形蓮台,仰覆蓮瓣錯落排列,底沿鏨刻碩大的落地珠,極具時代與地域特色。

此尊造像造型與經典中所記為雙身像有異,此處沒有明妃,為主尊單尊像表現,更為稀有,此表現形式可參閱喜馬拉雅資源網第57146號——13世紀北印度大幻金剛像。整像體態優美,動感強烈,題材罕見,值得關註。

出版物內頁

出版: 【妙相梵容】,台灣有容古文物藝術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9月。

2023西泠秋拍

15世紀·銅鎏金丹薩替寺菩薩立柱

高:31.4cm

RMB: 120,000-180,000

說明:丹薩替寺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興建於1158年,是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祖寺。其造像風格受尼泊爾影響,精致而甜美,這件就正能顯現這種特質。

隨著丹薩替寺風格被廣為認知,藝術性、工藝性、歷史性的價值,殘件的價值也風生水起……這種立柱原是鑄造在丹薩替寺靈塔之上,用來分割佛像的(圖一)。此造像為合金銅材質,兩尊供養菩薩一面四臂,相背站立於寶瓶上,正面是男尊,背面是女尊,共同撐起一高台寶座。這種雙面雙身形象,也體現了西藏丹薩替造像風格特點。

菩薩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挽高扁發髻,戴五葉寶冠,綴圓形花瓣式大耳珰,嘴角上翹,微微含笑,肌膚細膩,富有彈性,年輕的身軀充滿活力,配飾瓔珞釧鐲,整體造像做工十分精致。

兩臂高高托舉台座,另兩臂的表現正反兩尊略有不同。其下承托起蓮台的寶瓶,體量較大,樣式簡單精美獨特,工藝講究,滿連珠紋飾輕輕點綴著,具有典型的丹薩替造像藝術特征。

據記載,丹薩替寺被毀後,在法國攝影師梅爾所拍靈塔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靈塔的每一層的折角處,有一根以供養菩薩為柱身的立柱,遍布靈塔的周身。

由此而知, 這些供養菩薩像是西藏丹薩替寺靈塔上的的重要附件。其不同的大小和工藝反映了丹薩替寺舍利靈塔的不同規格。而此風格造像近年來在國內外拍賣市場頗受追崇,一經出現就是眾人關註的焦點,總的來說極具藝術和收藏價值。

參閱圖一:丹薩替寺佛塔。

參閱圖二:中國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Lot2887,成交價575,000元。

2023西泠秋拍

清·銅鎏金宗喀巴坐像

高:34cm

RMB: 400,000-450,000

說明:在藏傳佛教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無以數計的高僧大德,在眾多的高僧大德中,最為突出的是蓮花生大師、阿底峽大師和宗巴喀大師,而宗巴喀是一位西藏本土誕生的大師,他是藏族人民的無上光榮,也是藏族人民的最大福祉。

此像刻畫了宗喀巴中年時的特征,臉型方圓,額頭飽滿,眉弓呈弧狀,雙眼散發出慈悲的目光,人中較寬,嘴唇厚而略微上翹。大師雙手結轉法輪印,掌中各牽一莖蓮花,盛開於左右肩頭,大氣華貴,蓮花上分別置經篋和寶劍,形象特征十分明顯。

身姿挺拔,體態雄渾,衣褶顯露出自然流暢的寫實風格。衣緣上雕刻花紋,精細繁復,密而不亂。

2023西泠秋拍

15世紀·銅鎏金不空羂索觀音立像

高:14cm(不含座)

RMB: 160,000-220,000

說明:此尊造像為不空羂索觀音菩薩,又作「不空王觀世音菩薩」,羂索是一種絆取野獸的繩索。「不空羂索」即用此索去捕獲從不落空。以喻此菩薩以慈悲之心及從不落空之羂索,於生死苦海中鉤取眾生,使達涅盤彼岸。

造像呈現單面八臂的形象,菩薩以16歲少女的靚麗面容示現,頭戴花冠,肉髻高聳,耳垂花環,余發披肩。面貌俊秀,神態內斂柔和。腰間系掛的飄帶、瓔珞環環相扣,此起彼伏。束腰繒帶自然垂於身體兩側,流暢自然。

身體呈三折式站立,造型優美。主尊八只手臂自身側次第探出,充滿張力,也進一步印襯出女性豐腴性感的軀體之美,手中各執法器,身前右手取予願印,普渡眾生;白蓮花成就種種功德;金剛鈴摧伏一切怨敵;絹索手搭救眾生令得安穩;寶箭令眾生早結善緣;念珠願力相隨;寶瓶代表灑福眾生。

若將此尊造像輕輕捧在手中,便可以感受到其沈穩莊重的氣質,厚重的胎體是尼泊爾造像中最為引人入勝的部份,亦是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古代佛教藝術珍寶最為璀璨的一抹絢爛。

2023西泠秋拍

18世紀·時輪金剛與明妃唐卡

畫心:95cm×65cm

RMB: 300,000-400,000

棉布礦物膠彩 藏東

說明:時輪金剛為藏傳佛教五大密修本尊之一,因其教法強調方便之父續與智慧之母續雙入不二,對藏族的天文歷算產生了極大影響,時至今日,藏民族使用的藏歷紀年仍是以時輪教法為基礎制定的。

唐卡畫面上,時輪金剛居於正中,藍色身,呈四面十二臂的半忿怒本尊形象。頭戴五骷髏冠,發頂髻之左飾以半輪,齜牙咧嘴,展現出本尊神靈的忿怒與怖畏。上身軀體勁健,主臂雙手結金剛吽迦羅印,同時交握鈴杵,懷抱黃色空色大手印智慧明妃。

其余各臂分持有不同法器,具足一切報身佛的莊嚴。腰圍虎皮裙,雙足展立姿態踩在大自在天魔與欲天魔之上,表示催伏貪、嗔、癡等各種障礙。

身後火焰般的背光與主尊的身色冷暖相襯,殊勝莊嚴。主尊周圍環繞著傳承祖師、護法及各眷屬。整幅布局嚴謹傳統,設色沈穩厚重,人物描繪和技法運用頗具早期尼藏風格的藝術特色,更兼其宗教內容蘊涵豐富,品相一流,殊為珍稀。

來源: London Bonhams 2017 May.11 lot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