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蘇軾【前赤壁賦】書法及文學境界

2024-07-24國風

蘇軾(1037年1月—1101年8月),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蘇軾遭到文字獄的牽連,被貶謫至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這一時期雖仕途受挫,但他的文學創作卻達到了高峰,創作了【(前後)赤壁賦】等傳世名篇。

蘇軾為北宋中期文壇的領軍人物,詩、詞、文、書、畫皆有極高造詣。其詩歌風格多樣,既有豪放之作,又有清新細膩之品,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在詞作上,他開創了豪放詞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則與歐陽修並肩,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書法上,蘇軾是「宋四家」之一,擅長行書,其【寒食帖】為書法珍品。晚年,蘇軾獲赦北還,最終病逝於常州。南宋時期,他被追贈太師,謚號「文忠」,體現了後世對他的高度評價和敬仰。

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有一幅行楷【前赤壁賦】,這是蘇軾中年時期的得意之作,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沈厚,使人一看便能感受到蘇軾的筆墨意境。這部作品也因其題材和墨韻成為書法界的瑰寶,被後人推崇為蘇軾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

論筆法,【前赤壁賦】將二王的雄渾、顏真卿的遒勁、柳公權的柔媚、褚遂良的穩重,甚至還帶有徐浩、李北海、楊凝式的一些痕跡。蘇軾將這些不同的風格融合在自己的筆墨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被譽為「欣賞後醉人,領略後令人深思」,展現出他的創造力和才華。

蘇軾的書法風格充滿了情感和個性。他的筆下充滿了自由和張揚的個性,這種個性的體現不僅僅是在字形上,更是在筆力上。在蘇軾的作品中,字型舒展奔放,有的字型則剛柔並濟,充滿了生命力和動感。

【前赤壁賦】不僅僅是一件書法作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被貶謫黃州期間與友於赤壁之下,故以赤壁之戰的古戰場為背景,融合了歷史、哲學、自然景觀與個人情感,抒發了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藝術才華,是中國古代散文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1. 情景交融,意象豐富:蘇軾巧妙地將赤壁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典故融為一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既描繪了長江的壯闊景象,又借古喻今,感慨歷史滄桑,人物興衰。透過「明月之共潮生」、「白露橫江」等生動的自然景物描寫,營造出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
2. 哲理深邃,人生觀照:文章中蘊含了作者對人生、宇宙、歷史的深刻思考。蘇軾透過對曹操等英雄人物命運的反思,表達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學觀念,認為個體的生命雖短暫,但自然與宇宙是永恒的,體現了道家順應自然、超越生死的哲學思想,以及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態度。
3. 情感真摯,文風豪放:蘇軾在文中抒發了貶謫生涯中的苦悶與超脫,情感層次豐富。從最初的抑郁不平,到後來的豁然開朗,透過與客泛舟、飲酒、吟詩,展現了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精神。文風上,【前赤壁賦】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既有賦體的鋪陳華麗,又不失散文的自由奔放,體現了蘇軾文風的豪放不羈。

4. 對話形式,思想碰撞:文章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透過客人悲觀消極的言論與蘇軾本人樂觀曠達的回應,構建了一種思想上的對話與碰撞,展現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復雜與矛盾,同時也寓教於樂,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5. 音樂美與繪畫美:【前赤壁賦】的語言富有韻律感,如同音樂般悅耳動聽,同時,其對赤壁夜景的描繪,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音樂美與繪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