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別和父母爭辯,永遠沒有贏家,只會折磨自己

2024-07-16國風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個簾子。

【道德經】曰: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所謂天道,就是天地自然執行的規律,效法自然天地我們才能更好地自處、乃至與人相處、與世界同行。

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能與天道契合,才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不與父母爭論

【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父母長輩們常說,他們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其實就是人生閱歷比我們豐富,見過的世面也比我們多得多。別總想著另起爐竈,和前輩分庭抗禮,人之所以能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活法,前人擔心後人冒失激進,後人嫌棄前人墨守成規。但其實,「告諸往,而知來者」,只有懂得了父母長輩的苦心,才能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自己的路。父母面前,即使不能理解,也要懂得尊重。

父母和自己是兩代人,誰也不能改變誰。與其辯論爭吵,不如學會閉嘴。

家庭是港灣,不是戰場。

戒掉自己可以改變父母的期待,家庭就會和諧很多。

01 愛是情感,不是規則。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告訴父母不要吃隔夜菜、扔掉壞水果,可他們嘴上答應,節儉習慣他們行動上還是照舊。這種時候,講道理似乎效果不佳,有人選擇少買避免浪費,有人則選擇不再爭論。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代溝,觀念和習慣的差異是歲月的產物。正如有人所說:「別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杜素娟教授曾試圖改變父母的古板思想,結果卻導致關系僵化。後來,她改變了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不再爭辯,而是傾聽和尊重。這樣,家庭氛圍變得更加和諧。在家庭中,愛意味著理解和包容。不執著於改變父母,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才能增進彼此的感情。

家,因理解而溫馨;愛,在包容中深沈。讓我們用愛去化解矛盾,讓家庭充滿溫暖與和諧。

02 孝是包容,不是爭辯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麽才是孝?

孔子回答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臉色始終保持和顏悅色。

敬愛雙親,順從其願,這份心意並不苛求,難在那恒常如一的微笑和發自內心的尊敬。

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改革家,也是一個大孝子。

他平日裏經常與朋友們在家裏相聚,討論維新改革的事。

然而,家中年邁的老父親,對兒子和那些朋友的新潮思想無法接受,經常流露出不滿情緒,這讓梁啟超的心裏不是滋味。

梁啟超明白父親的心思,卻沒有和父親爭辯,而是想了個招兒,專門為老爺子打造了一個獨立的院子。

讓老爺子能安安心心地按照自己的習慣過小日子,不受外界的影響,圖個清靜。

老爺子眼不見為凈,埋怨也就少了很多。

家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愛之名的改變。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學會尊重,家庭才能和諧。

可能怕我嫌她煩,這些日子她給我的電話越來越少。

很多時候因為日常生活的瑣事,我竟然也想不到打電話給她。

歲月像是一道鴻溝,橫亙在我們面前。我不怕自己遭遇什麽挫折,對我來說這都是小事,哪怕再難過,總還是能夠解決的問題,實在解決不了,還能回家躲幾天。可我害怕母親再長出一根白頭發,真的怕,深入骨髓的害怕。

自己以前偶爾寫點別人故事,但是真的讓我寫父母故事時候我有很怕。因為太怕寫著寫著,就讓自己難過起來,也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用詞去描述我的母親。我是說偉大,善良,愛,這些詞當然足夠描述她,可又覺得這些詞像是陳詞濫調。或許是因為全天下的母親,給自己兒女的愛太過於深厚,我們所能描述的不過是大海裏的一瓢水而已。

可明明我們接受著這麽深沈的愛長大,卻還是常常惹她們生氣。明明就很想回家,可在家又待不住;明明在飛機上有一萬句話想說,真見面了卻一句話都說不出口;明明事後想到一些事會很難過,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卻還是沒耐心。

怎麽會這樣呢?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無法得到答案。

後來我才想明白,因為母親給了我們太多的安全感和包容,知道無論如何她都不會真的生氣。這種包容和安全感讓我們肆無忌憚,讓我們忽略她們的感受。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正因為她讓我在溫柔裏長大,才能讓我明白溫柔的可貴。

當一個人覺得眼前一片灰暗的時候,是因為他不知道回頭看。只要你回頭看,就知道身後有一盞燈。它永遠亮著,永遠等你回來,哪怕只是休息片刻,然後讓這盞燈亮著的人會告訴你:別怕,往前走吧,家永遠在這裏。家永遠在這裏,我永遠愛你。

父母的世界,就由他們自己做主,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溫柔以對,理解萬歲。

給父母一方天地,也是給自己一片寧靜。兩代人的舒適圈,才會默契相連。

允許父母與自己三觀不一致,是最大的教養,也是最頂級的孝順。

03 家是港灣,不是戰場

最近聽朋友小賀講了一件事,讓我感觸頗深。

他的爸爸老張是小區裏出了名的「煙盒酒瓶收集者」。老賀出去遛彎時,看到地上的煙盒也會撿起來帶回家。在別人眼裏,這些可能只是廢棄的雜物,但在老張心中,它們都是「寶貝」。

小賀一開始並不理解爸爸的行為,還半開玩笑地說:「爸,咱家又不是‘資源回收桶’,收這麽多煙盒酒瓶有啥用,也賣不了錢。」老賀總是笑笑,回答說好。但沒過幾天,家裏的煙盒酒瓶不僅沒少,反而更多了。

後來小賀才知道,老賀年輕時就有收集糖紙的習慣。現在年齡大了,他看到各種各樣的煙盒酒瓶覺得好看,就想收集起來,也是個念想。小賀逐漸理解了這些煙盒酒瓶的意義,它們不再是簡單的物品,而是父親情感的寄托,是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情感橋梁。

這讓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問題:幸福的家庭是什麽樣的?有一條高贊回答說:幸福的家庭都不爭對錯。的確,親密愛人如此,兄弟姐妹如此,與父母之間更是如此。

【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

當我們直截了當地指出父母的「不對」,一定要跟他們辯個對錯時,即便我們「贏了」,可能也會換來父母的不悅和沈默。

其實,比起冰冷的道理,父母內心真正渴望的是理解,是溫暖的陪伴。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爭辯對錯的賽場。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

為人子女,要包容父母,孝順父母。對父母多一些包容與體諒,多一些理解與關愛,就像小時候他們對待我們那樣。別跟父母爭對錯,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馬奎斯在【百年孤寂】中說過:「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個簾子。」

我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在愛子女上,一定會用盡全力。

人生在世,最不能等的事兒就是孝順父母。

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理解他們的平凡,去包容他們的「不對」,去傾聽他們的內心。

多去肯定他們,多去陪伴他們,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不爭對錯,家和才能萬事興,現在的我們有一天也會成為年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