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楊曉亮:筆墨飄逸 花鳥情深

2023-12-14國風

楊曉亮:筆墨飄逸 花鳥情深

高級記者 黃基秉

母子情深

初夏,應楊曉亮老師之邀,我驅車來到美麗的彭州,參觀了他設在牡丹之鄉的畫室。曉亮高高的個子,微卷的長發齊肩飄逸,笑起來一口雪白整齊的牙齒,給人一種陽光帥氣的感覺。身臨畫室,我們直奔主題。

談到國畫創作,曉亮體會頗深。他認為,花鳥畫家要進行創作,就要深入生活,做深入細致的觀察體驗。要把自然界裏生長的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全部弄個明白,研究清楚,認識它們的特征和本質;在畫之前,必須去熟悉它、認識它,最低限度也要掌握花和鳥的自然生態、生活規律以及它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大自然中的花和鳥,都不是孤立的,它們的生活、生長規律,都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由於天時季節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生活生長規律不同,花和鳥也在不斷地改換著面貌。山鳥和水鳥不同,喬木和灌木不同,草本與木本不同。牡丹和芍藥就有草本和木本的區別。有隨著季節變換顏色的蚱蜢,有隨著棲息環境經常變換顏色的青蛙。高山之松矮,平原之松高,山間之松蜷曲而上。為了全面地了解,就必須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深入到現實中去,才能掌握在一年四季裏風、晴、雨、露不同條件下花和鳥不斷變化著的內在風貌。

花鳥畫家的寫生,一是要享受大自然那種天籟般的寧靜,它可以讓畫家用心感悟自然,把握自然事物內在的客觀規律,從而獲得一種對生活的感動。二是體驗那淳樸自然的民情,它可以讓畫家凈化心靈,讓畫家感受生活的無限樂趣。三是感悟那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風物,它可以讓畫家心胸開闊,作為畫家體驗生命的一種方式。這三點是畫家對寫生的重要感悟。曉亮說:「中國畫之精神當從靜中悟得,心平如鏡、虛懷若谷,體會的就是一個‘靜’字。」無論寫生還是創作,曉亮都是在「靜」的心境中進行的。

在四川生活的畫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創作資源,貢嘎山、四姑娘山、九寨溝、海螺溝等都是畫家吸取創作靈感的源泉。曉亮以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應當有清代畫家石濤所說「收盡奇峰打草稿」的精神,讓這些群山、森林都留下畫家們的足跡。因此,曉亮每一次寫生回來都要對素材進行整理、研究,並邀畫友一起看寫生作品,相互交流,以便今後更好地創作。

王國維曾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畫家如果不將自己的情感註入筆墨中,怎能繪出打動人心的作品?所以花鳥畫家要用人文情懷觀察自然界的生靈,用心與自然萬物溝通、交流,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對景創作,正所謂情如湧泉、筆自生發,渾然天成。不需著力於表現手法,而是力求達到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曉亮說,畫家在認識生活,進行花鳥畫創作時,必須時時培養能力,掌握造型的似與變,有目的地誇大形象,概括提煉形象,典型地突出物象的內涵意境,從而表達事物的內在精神。這就是晉代畫家顧愷之所提出的「遷想妙得」的理論,可謂是創作上對表現客觀物象似與變的最高發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和創新就是年輕一代人的首要任務。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幾年,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這文明和諧的社會中,文化事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

在當代文化和藝術語境中,中國畫經歷了重大的嬗變,在外來文化和思潮的沖擊下,中國畫藝術也經歷了一次次的反思與洗禮。從這些文化現象中,給中國的藝術家們一個警醒:沒有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藝術就是空白的、茫然的、虛無縹緲的。當代中國畫畫家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傳承優秀的中國畫藝術,就是要把握中國文化傳統精髓,在傳統文化中去力求創新。

曉亮認為,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要廣泛吸收西畫的一些元素。花鳥畫家要學習古人的優良品性——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博采眾長。縱觀花鳥畫的發展,從唐、宋到明、清以及近現代的花鳥畫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繼承和發展。畫家要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借鑒和領悟前人的優良傳統,才能創作出滋潤豐實、格調高雅、風格蒼勁的能夠傳世的花鳥畫作品。

曉亮是一位有深邃思想和藝術追求的畫家,贊美生命、追求永恒已成為他的一種人生理念。這種人生理念主導了他的藝術之路,力求使作品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當今花鳥畫家在「借古開今」「引西潤中」這兩種型別的創新裏,已經由傳統形態發生了蛻變。花鳥畫所追求的「美的形態」的塑造——花、鳥、植物寫真與意象的結合、語言轉變、視覺感受的強調以及在意境塑造上的「意象花鳥」「重彩工筆花鳥」等,處處都體現為以畫家的心理和情緒的活動來布局畫面。在具有現代意味的花鳥畫中,現實的時空結構雖然被顛覆了,但作品中的情調、意緒都是統一的,它們又組成了另一種結構,使畫面展示出更廣闊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審美圖景,更加豐富了花鳥畫的繪畫語言。

人與鳥的融合,人與物的情緣。花鳥畫家在創作過程中,要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心靈的情感、藝術的理念融合到作品中。因此,花鳥畫創新和追求新的形式美,不僅是對傳統筆墨技法的傳承,而是要把畫家對鳥的情感融入到作品裏去,這樣才有生命力,才能夠使作品能夠走向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能夠顯現出具有民族的風格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花鳥畫再創輝煌。

「曉亮為人豪爽磊落,開朗雅健,故其畫作亦如其人。筆縱而情顯,色艷而韻足。畫風爽朗清新,在雅俗共賞之間,讀之令人快慰,有如清風拂面,朗月入懷。」成都畫院前院長田旭中先生從專業角度談了對曉亮的印象。

畫家作畫,最要有所寄托。有寄托者,其畫境自然深邃,無寄托者,則徒能玩弄筆墨而已,雖有形式而僅存軀殼耳。曉亮花鳥,以個體體驗追求一種鮮活生命,故其畫作有一種生氣勃勃,無死皮相,無呆板氣,雖時有小疵,然筆從心湧,色隨意出,其旺盛的生命望畫而知之,此最難得也。

當代寫意花鳥畫,大略有三種走向。一是堅閉自守,以傳統文化經驗為基本支撐力;二是激越張揚,以顛覆傳統文化精神獨顯個體生命為基本價值取向;三是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折衷和轉換,以傳統經驗與現代渴求作雙向參照系。曉亮的創作不是純粹的傳統經驗的陳述,也不是個體生命無限膨脹的產物,他似乎在傳統經驗與現代精神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一種協調,故其畫作中既不乏傳統的筆墨意趣,也明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從其作品中可見曉亮的深思好學。此種精神狀態和創作狀態極好,可以致遠大深廣。

曉亮寫意花鳥在工與寫之間,或謂之兼工帶寫,此種畫法,既得工筆之精致,復兼寫意之灑脫,故其畫不廢形似,得狀物之真實;又不廢神似,得寫意之趣致。且於用色每多新意,畫風鮮亮。較之一班花鳥畫家,多了幾分色彩寄托,少了幾分清瘦苦寒;多了幾分自然活潑,少了幾分呻吟病態;多了幾分率意天趣,少了幾分造作矯揉。在他的花鳥畫中,我們能觸摸到躍動的健康鮮活的生命律動。

藝術簡歷

楊曉亮,字焱夔,號半曙樓主,1962年生於四川。一級美術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四川省開明畫院院長,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成都市花鳥畫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彭州畫院院長,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現就職於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