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再讀魯迅的【範愛農】:一個新的專制統治來臨,一切重回歷史原點

2023-12-14文化

【範愛農】

【範愛農】是魯迅的一篇追懷亡友的散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發表於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1卷·第24期】,後收錄在魯迅稱為「回憶的記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整篇散文其實有兩部份,第一部份從徐錫麟被殺寫起。徐錫麟去刺殺安徽巡撫恩銘,戰鬥到彈盡被捕,隨即被殺害。在海外的魯迅他們得知徐錫麟被殺的訊息後,魯迅主張發電,「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但範愛農不主張發電:「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麽屁電報呢。」

作為徐錫麟的學生的範愛農居然主張不發電,這是為何?其實,範愛農心中的悲憤一定不亞於任何一個人,對他來說,就像是在黑暗中,一直照亮他的月亮泯滅了啊。

第二部份寫的是魯迅和範愛農故鄉重逢。在革命面前,兩人越來越相知。一個人回鄉是孤獨的,但有了魯迅這個也曾在日本一同追求的誌士,在範愛農眼中,是新的一輪月亮,他的革命理想也重新被點燃了。

光復紹興那天,範愛農興奮地拉著魯迅上街去,要看一看光復的紹興,街上旁的人都一切如舊。偌大的城,除了你我,還有誰理解革命呢?

然而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不久魯迅就受到了威脅,紹興待不下去了,範愛農也主張讓魯迅離開了。盡管分別的那一天,告別詞就兩句,甚至是無言,但一再表明了他的失意。後來魯迅得知範愛農去世的訊息,據說他是「站在水裏死了」。

文章隨著範愛農的死到了關鍵部份,這是魯迅要表達的重點, 範愛農的死意味著當年大革命的死,範愛農的終結正是辛亥革命的終結。範愛農的死意味著他的精神理想的破滅,他精神理想破滅意味著大革命的失敗。大革命的失敗意味著一個新的專制統治全面來臨,一切重回到了歷史的原點,說白了兜兜轉轉我們根本走不出這個專制的命運。

一個新的專制統治來臨,一切重回歷史原點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革命看似勝利了,推翻了滿清王朝,紹興也時髦的光復起來,可那社會真是如此麽?守舊勢力無非是換了舊衣便又登場了。

盡管王金發抵紹後推翻了章介眉、程贊卿等組織起來的紹興軍政分府,但是新成立的軍政府不僅留用程贊卿當民事長,王金發不久也「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結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內骨子裏是依舊的」,紹興光復,只是革命走了一個過場罷了。所謂「軍政府」,「還是幾個舊鄉紳」,舊勢力搖身一變,依舊統治著人民。 革命前是統治者,革命後還是統治者;革命前是被統治者,革命之後還是被統治者。革命之前飽受奴役、壓迫、剝削的那一批人,革命後還是飽受剝削壓迫和不公。

大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統治上千年的專制制度、暴政以及這種制度下造就的集體無意識和國民性並沒有被推翻。所以在魯迅看來,革命是失敗的。 社會依舊是一個專制暴政的社會,社會統治和治理充滿了武斷、任性、野蠻和暴力。

在魯迅看來,我們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輪回的歷史,一部輪回的慘痛歷史,「總是三翻四復的唱不完。」一直都在唱老調子。

歷史上所謂的革命、起義都是換湯不換藥。起義的人生理想無非是「彼可取而代之」而已,新的奴隸主代替舊的奴隸主。 一旦新的主子上台,是決不肯廢去奴隸的規則的,而只是修補「老例」,甚至還要嚴厲。說白了亂世之後,確定一個新的主子,來給他們或仍舊或新頒做奴隸的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

當然,新的奴隸主在王朝初期往往實行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甚至是比較開明的專制,讓民眾從事生產、好安心、安穩過日子罷了。而一旦統治穩定,專制開始強化,權力不再受任何限制、制約、約束和監督。 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統治和社會治理越來越任性、野蠻、暴力、強權,越來越不耐煩。最後連遮羞布都不用了,直接顯了本相,露出獠牙,完全沒了吃相。

於是民不聊生、社會不安定因素擴大,甚至重回動蕩。新的輪回又開始了,命運轉盤就是這樣一直兜兜轉轉,始終走不出來。而民眾就是在「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兩種狀態中一直迴圈,成為歷史的過客和看客。也就從未爭取到做人的資格。

所以說,只要生存的土壤沒有改變,作為其生存根基的「國民性」沒有絲毫的改變,風雲變幻後,一切都只會襲古,甚至變本加厲。大革命之後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專制統治將全面來臨, 一切皆重回到原來的歷史原點上,甚至更殘暴更血腥。

本文參考文獻:

魯迅.【朝花夕拾·範愛農】

胡天藝.革命的星與月——【範愛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