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人觀秋意趣多

2024-10-27文化

文|劉中才

卷簾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葉秋。秋天意味著花雕葉落、北雁南歸,因而常給人蕭瑟淒涼之感。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以秋入詩,用於寄托離愁別緒。正因為「愁」字是心與秋的組合體,在漢字文化的意象裏,秋天總是被賦予薄涼之氣,並得到人們普遍的心理認同。

實際上,古人對待秋天的真實心境並非一個「愁」字所能闡釋。相反,古人認為秋天是化歸躁動、寧心靜氣的好時節,是秋雨送爽、養生健身的好月令。因此,當秋天來臨時古人並無悲秋之意,而是表現出滿懷憧憬的熱情,並與豐收在望的自然物象形成高度契合的思想期許。

【淮南子·說山】一文中說,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借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來俯仰天地萬物,盡管沒有令人動容的壯懷氣勢,但這種見微而知著的思想恰是古人遵循物候變遷時序而形成的宇宙觀,並成為古人制定歷法、觀測季節交疊規律的有益借鑒。正如【逸周書·時訓】中所言,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蟬鳴。白露、寒蟬、涼風,當秋天的一抹晚霞映照在天地相接的氤氳裏,成為追憶流年往事的載體時,秋有三候的直觀表述也在鬥轉星移的四時節令裏徐徐展開。

古人觀秋並非只對具象事物進行簡單的外部陳述,而是以自然法則為視角,圍繞秋天的景致多向度立意。【說文解字】從植物學的角度提出,秋,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同樣指出,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古人這種觀秋而知物的思想觀念不但是對生命萬物的領悟,更蘊含著辯證哲思。

宋代皇室貴胄深知觀秋過後寒意將至,因而會讓宮中仆人將春日栽種於室外盆景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立於庭內的太師百官則會高呼:「秋來已。」彼時,梧桐在秋風的微拂下款款落下一片葉子,「一葉知秋」成為古人表達見秋生情的敘事範式。

觀秋不僅局限於簡單的直觀,還有欣賞之意。清秋的午後,點燃一束清香,靜靜養神,可謂心曠神怡,再好不過。李清照在【醉花陰】裏述說「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之時,就是在愁苦之中尋求一片淡然的心境。

相比於李清照的孤芳賞內,古人的觀秋更在於群芳賞外。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講,今世人以菊花茱萸為然,浮於酒飲之。而在重陽節來臨時,禁中與貴家皆此日賞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賞。可見,宋朝百姓對於賞菊一事頗有心得。清朝詩人富察敦崇著寫的【燕京歲時記】裏尤其提到,重陽時節,凡是富貴之家會將數百盆九花山子放置於庭院中。可以想象,數百盆美曰「九花山子」的菊花植於廣廈內外,擡眸間滿目生輝,悲秋之感多半也會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