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專訪作家梁鴻:陪孩子讀書不是一種單向輸出過程

2024-06-08文化

美國著名詩人史斯克蘭·吉利蘭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親子閱讀無疑是孩子最好的陪伴。這不僅是身體的陪伴,更是精神、心靈的陪伴。既是母親也是作家、大學老師的梁鴻,非常看重親子閱讀,她是怎麽和孩子一起進入閱讀的世界,培養孩子思考、感受世界的能力,探索內心風景的?

作為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梁鴻透過長期觀察自己故鄉的一個小村莊以及村裏外出務工人員的經歷,記錄了時代變遷,寫出了非虛構文學作品【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及【梁莊十年】三部曲,更是掀起了中國非虛構寫作熱潮。

她的學術著作有【黃花苔與皂角樹】【新啟蒙話語建構】【外省筆記】【「靈光」的消逝】【作為方法的「鄉愁」】等。在賈樟柯指導的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梁鴻作為70年代作家與50年代作家賈平凹、60年代余華成為影片最重要的敘述者。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寧波采訪了來這座城市參加讀書活動的梁鴻。

澎湃新聞: 在不同場景,和不同的人讀書感覺和意義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陪孩子讀書是找回內心柔軟的一種過程,您覺得陪孩子讀書是一種什麽感受,與獨自閱讀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梁鴻: 自己閱讀和陪著孩子讀書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自己的讀書是自我教育,比如讀文學類書、歷史類書,自己在尋找對生命的感受、對美的感知、對意境的理解;陪孩子讀書是一種思想交流、碰撞的過程。

當然,我認為陪孩子讀書絕不是一種單向輸出的過程,我們一起讀一本書,小時候他可能理解能力沒有成人強,但是他的想法一定是值得重視以及平等對待的。陪孩子讀書絕不能放任一種「大人是主體,孩子是客體」的位置,家長和孩子是作為朋友在相互陪伴著閱讀。同樣,家長也需要學習、思考,比如在閱讀【中國在梁莊】,我不能簡單地告訴他「農村是這樣的、那樣的」。閱讀的過程中,必須把孩子作為有思考能力的主體,聽聽他是怎麽思考遠方的家鄉、北方的農村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碰撞式討論的閱讀,才是有效的親子閱讀,孩子也能真正的感受這本書,在書中獲得成長。

澎湃新聞: 閱讀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是需要長期培養訓練的。您覺得孩子多大就可以進行互動式的親子閱讀,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閱讀場景?

梁鴻: 其實,大部份家長從孩子一歲左右就開始陪著看繪本了,隨著孩子的成長,閱讀的書籍型別也是越來越豐富。慢慢的,他自己就有自主閱讀的習慣了,我也經常會給他推薦一些我認為不錯的書籍。我們家的親子閱讀是沒有某種固定的計劃或者習慣的,是一種自然交流的模式,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把閱讀變成某種固定的「任務」。

前段時間,我孩子給我分享了一份哲學書單,比如黑格爾的【小邏輯】、【西方文學史】。說起來慚愧,我至今還沒開啟這份書單中的任何一本書,我開玩笑的和他說「要像完成作業一樣給你寫讀書報告,」他倒是很正經地告訴我「你不用給我做報告,你要感受這本書的內容、細節、意境」。不知不覺中,他就已經長大了。

如果談論印象比較深刻的某次閱讀,在他五年級時曾給我分享了史帝芬·威廉·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書裏講述了關於宇宙影像、黑洞、空間和時間等最前沿的物理知識,這並不是我擅長的領域,甚至不少物理知識我都弄不明白,但是我嘗試從文學角度去理解這本書的語言、描述的物理現象。他則是從愛好的物理知識的角度去閱讀,還給我分享某些物理原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我們都聽到來自對方不同視角的理解。

澎湃新聞: 日常生活中,您有沒有一些固定的親子閱讀習慣?

梁鴻: 我們家庭的閱讀是走「順其自然」的路線,並沒有強調某種固定的閱讀習慣,對場地、時間、讀書型別都沒有限制。我如果讀到有意思的書,會在不經意間和他說這個作家不錯,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等著作都很優秀。至於他是否一定去閱讀,我並不會像「查作業」一樣追問到底。但是,在我推薦分享的過程中,也給他留下了某種意義的閱讀種子,也許過五年、十年他突然看到某本書會想到我媽媽曾經推薦過,可能就會帶著某種好奇開啟一段新的閱讀體驗。讀書是一種終身陪伴的樂趣,會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

隨著他的成長,我更多的是扮演一種「傾聽者」的角色,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他喜歡哲學,曾經組織過一個哲學的閱讀小組,我會聽他的想法,適當的提建議,作為組織方要多拋一些問題,讓讀書小組永續發展下去。在青少年時期,家長還是要避免過度教導式的交流,給予更多的陪伴。

澎湃新聞: 你們家親子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什麽,生活中有沒有刻意培養孩子從閱讀走向寫作的路?

梁鴻: 我沒有刻意培養孩子的寫作之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也擔心他會過於受我的影響去寫作,目前寫作只是他的一個愛好,我也不想變成他的一個專業。日常生活中,他寫東西也經常會分享給我,有一次他文章中某個片段和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死者】中的情節寫的有點像,我就把【死者】這本書挑出來和他一起閱讀,看看大作家喬伊斯是怎麽布局、描寫的,這是一個「順手」的教育。我不會刻意像布置任務一樣,要求他一定要寫一篇小說或者散文,18歲正是他自由生長的階段,他可以喜歡任何書籍或者其他愛好,至於未來究竟做什麽、走什麽路,讓他自由的選擇。

澎湃新聞: 現代化社會生活節奏在加快,很多家長有閱讀焦慮,比如對親子閱讀投射某種功利性的色彩,希望借助閱讀能立馬看到進步的效果,您覺得家長該如何看待親子閱讀對孩子能力的發展?

梁鴻: 社會節奏在加快,家長的焦慮是不可避免的,不過把過多的功利心投射到閱讀中去要求孩子反而會起到不良效果。比如,小孩子本來很喜歡讀【紅樓夢】,你一定要讓他讀【戰爭與和平】,甚至規定每天閱讀的頁數、篇章,這可能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長要和學校的老師扮演不同的角色,嘗試成為孩子的陪伴者、傾聽者。比如,你認為【紅樓夢】中的女性人物寫的很精彩,你邀請他一起來讀一讀,以興趣作為閱讀的「方向標」,拋棄任務模式,這樣孩子才能放松地和你一起閱讀、交流。要做個有趣的讀者,讓孩子開心地進行閱讀,這樣效果可能會「事半功倍」。

當然,從更長遠的視野來看,松馳的閱讀模式可能會讓家庭關系更親近,這也是一種美學意義的閱讀,它是美好、開放、自由的,連線真實的人與人的關系。

澎湃新聞: 在【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梁莊十年】三部曲中,您描寫了很多家鄉的生活場景,能給我們分享一下您小時候的讀書場景和故事嗎?

梁鴻: 在上世紀70-80年代,鄉村的娛樂資源是極其有限的,讀書就是我最好的娛樂方式。不過,我小時候讀書的資源非常貧乏,獲得書籍的渠道也是有限的,哪怕就只有一頁紙的文章,我都會很開心的讀一讀。那時候河南的鄉村裏有流動書攤,每次看到書攤來了我都要去轉一轉。村裏也在流傳著各種舊書,我就是「東借西淘」的遊擊式看書,不少書到了我手裏都是殘頁的,但這並不影響我的閱讀興趣。另外,我姐姐當時正在讀高中,她從學校裏經常帶回來的中國現代文學類的書,每一本書我幾乎都要翻到卷邊為止。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讀【邊城】是14歲,悶熱的夏天,躺在河南鄉村老家的堂屋裏,自己快速的進入了故事裏,和裏面的人物一起在湘西茶峒小鎮生活,感受翠翠從不懂任何情感到情竇初開,再慢慢失去深愛的儺送,尋找這個「明天可能會回來,也可能回不來」的人。當時我感覺自己好像超越了現實所身處的河南鄉村梁莊,而是在湘西生活了一遭回來的,我感受到了愛情,看到了人的生命怎麽一點一滴流逝,知道了異鄉的婚喪嫁娶習俗,這種閱讀對我年少時的情感沖擊是非常大的,這是一種美學模式的教育,震撼心靈。文學閱讀帶我感受了生命、情感、人性的復雜。

當然,我當時不僅讀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也讀金庸、瓊瑤,三毛的書,這些都是第一代大眾流行作品,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

澎湃新聞: 您有推薦給孩子們比較高效的閱讀方法嗎,如何讓孩子進行更有趣、有意義的閱讀,在閱讀方法上有哪些建議?

梁鴻: 閱讀沒有什麽高效的方法,我特別害怕「高效」兩個字,比如現在流行的「五分鐘帶你讀一本書」,這種閱讀對孩子特別可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是在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力。五分鐘就讀完一個長篇小說,你是絕不可能體會到文字的美、意境的美、生命的美。

什麽才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家長一定要是閱讀愛好者,我們可以陪著孩子閱讀不同的書,不要局限讀書的型別、題材,無論是科學、哲學、物理、文學,都可以進行閱讀嘗試。只要你是真的熱愛閱讀,你的這種熱愛也會傳遞給孩子,埋下閱讀的種子,長期堅持必定會生根發芽。當然,這種興趣導向的精神要求非常艱難,很少有家長願意在親子閱讀上花這麽長的時間、精力。從自我成長的角度來看,陪孩子讀書也是在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自己也在書籍中成長,體會對生命的美好、張力,這才是真正、長久的陪伴。

澎湃新聞: AI掀起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多元和智慧化,您覺得傳統的書本式閱讀會被取代嗎?在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您覺得親子閱讀會呈現出哪些新模式?

梁鴻: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生產要素的變革。在閱讀的體現上,我並不持有悲觀態度,多元化獲取資訊是正常的。比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電子書了,這並不代表傳統的紙質閱讀就會被取代,我相信也一定不會被取代。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只是閱讀渠道不同,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給閱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路徑。

比如,實體書比較重,出門帶著並不方便,在高鐵我就可以選擇看電子書,我們吸收的是資訊並不是渠道。對於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紙質書,我的少年時代讀的就是紙質書,我有一定的「懷舊情感」,閱讀紙質書有一種美的體驗。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電子書,他們習慣電子書喜歡電子書也是很正常的。從創作者的角度而言,電子書也是有版權,對寫作者並不會構成侵權,反而是一條新的增發資訊的渠道。

當然,談到資訊時代的親子閱讀新模式,我相信也一定是越來越多元化的,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習慣和愛好,大家只要遵從自己內心,做個有趣味性的讀者,熱愛閱讀、感受閱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