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方建勛|從書寫到書法的中式美學和藝術凝思

2023-12-08文化

從書寫到書法的中式美學和藝術凝思

原刊【廣州日報】,孫珺采寫,題為【著名書法家方建勛廣州開講:中國人對藝術和人生的思考都凝聚在書法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隨著著名書法家方建勛筆走龍蛇、展紙揮毫,李白的這首流芳千古的【將進酒】被縱橫捭闔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在座的學生發出驚嘆。這是方老師在廣州美術學院給學生上的一堂書法實踐課。在北大任教的他,開的書法通識課每節課都一座難求,其課程視訊流傳全網,點選過千萬,是真正的爆火。

除了書法實踐課外,方老師這次來廣州參加廣州美術學院70周年華誕的「大展·名家·創作系列講座」,為更多的人帶來「中國書法與‘中道’精神」的探討,從哲學思想到藝術欣賞和實踐,帶領大家徜徉在書法奇妙的世界中。

書法中「中道」精神:

追求秩序感和安定感

方建勛生長在浙江的藝術之家,祖父與父親都酷愛書法,他從15歲開始,每天5點起床開始練字,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從楷書描紅,到行書,書法史上每種字型,書法大家的諸多作品,他都臨習過。方老師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大約跟每日早課也不無關系。書法對於他來說,是全身心的沈浸和提升,如他在講座裏提到的,「中國人對藝術對人生的思考都凝聚在書法中」。


方老師跟大家探討中國書法與「中道」精神。那什麽是「中道」的精神思想?書法的「中道」審美與實踐又是什麽呢?


在他看來,儒家的「致中和」,道家的「沖氣以為和」。佛家的「不落兩邊,圓融無礙」都是「中道」。「中道」精神思想具體體現在書法中,就是追求秩序感和安定感。理想的書法狀態應該像理想的人的狀態一樣「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例如篆書,「保持中軸線,才能保持橫豎平衡,美感呼之欲出」。


方老師用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這種中和之美,現場觀眾不時發出醍醐灌頂的驚嘆:啊,原來是這樣!例如,他指出清代的伊秉綬的隸書高大中正,強化了中軸線。金農臨【華山廟碑】則很有創造力,寫出石頭的質感。丁敬寫義式的「橫平豎直」追求整體造型的平衡。初學者往往會在寫字時沒抓住「中軸線」,寫出來就會喪失橫平豎直的美感。


方老師用天平來形象表明書法的「中軸線」

初學者的臨帖(右)容易失去中正,看起來字就容易「倒」

學會理性分析書法的「中軸線」,

技藝和鑒賞水平都會提升

日常,不懂書法的人看書法作品筆走銀蛇知道「好」,卻往往說不出來到底好在哪裏?方老師透過現場分析很多名帖,從字的「中軸線」到篇章的布局結構來帶領大家一點點深入,分享了很多幹貨。例如,楷書雖然是左低右高的基本形態,但重心也是中正的。他強調,看書法作品不僅要看字的筆畫,還要要能看一行字無形中的那條「線」。所以,開始臨帖是要打格子的,就是為了讓字的形態端正中和。

字的基本形態講究「中道」,一幅書法作品也需要圍繞中軸線來保持空間平衡。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觀念也催生了書法的陰陽對偶觀。他歸納了大小、輕重、收放、生熟、雄秀等100多對的陰陽變化。例如,一幅作品中,一個字很大,後面就要收小,有些字向左欹側就需要有些字向右欹側。有的字墨色特別潤,就有些字很渴,整幅作品呈現出不斷突破—平衡,再突破—平衡的態勢。從靜態字型篆隸楷到動態字型行草,從顯形中軸線到隱形中軸線,他將之概括為「極盡陰陽變化,終究不離中庸」。

張旭的草書【千字文】就是極致。一行七個字,一行就四個字,技法極其高超,膽氣極其足,具有音樂感。保持這種篇章的平衡感,整幅字就錯落有致氣韻生動。例如王鐸、黃庭堅在寫書法時,敢於冒險但又能化險為夷,作品讓人驚艷嘆服。

最高境界的書法作品,反而又看不出陰陽變化,因為又回歸到「致中和」的狀態。大書法家都經歷了平正—險倔—平正的過程,但最後的平正和最初的平正完全不同,已經是如臻化境。「既要有藝術追求,又要化掉這個追求痕跡,回到自然狀態,不沾不滯。」在他看來,王羲之可謂中和之至。

學會這樣對書法的字形和布局的理性分析,學書法就會入手快很多,欣賞書法也能欣賞出個門道來。

「極盡陰陽變化,終究不離中庸」的謀篇布局

大書法家董其昌這幅字,未蓋印章前,左邊太輕(上),透過加蓋印章來達到整體的平衡(下)

對於初學者的建議:

好好臨帖,打好基礎

方老師認為,書寫的過程會帶給人享受,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精神素養。韓愈說,「可惜可愕,一寓於書」,就是說透過書法把內心抒發出來。從郁悶到舒暢,從煩躁到靜定,「矜燥俱平」。

對於初學者,他的建議是:好好臨帖,打好基礎。他見過一些人寫書法從來不臨帖,他認為那其實沒有進入中國整體文化的熏陶中。「因為中國書法是一個整體,不臨帖自己隨心所欲地寫,這種做法看起來在寫書法,但其實跟中道,甚至跟中國書法沒啥關系。」

北大校友書法協會有個書法班,至今有超過4000多人學習過書法,每次開班都會有一個開學第一課。「至少有兩條,是我每次和大家強調的。第一條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興趣。因為我們學習書法其實就是因為喜歡中國書法這門藝術,才會去學習它。第二條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從臨帖開始,從學習經典的範本開始,踏踏實實去學習。另外,要想在書法學習的方向上不至於誤入歧途,還有一點,那就是在剛剛入門的時候,就能夠有一個明白的老師引領,入門的方法和老師的指導非常重要。」

現場有年輕人坦言自己的迷惑:現代人包括自己很容易浮躁,很難定下心來,那如何達到古人寫書法的那種精神狀態呢?方老師笑道:「練書法起碼每天有一段獨享沈靜的時光。我們今天說的王鐸、米芾、蘇東坡、王羲之,那都是不世出的大才,幾百年上千年出一個,我們千萬不要去跟他們比,這樣就不那麽焦慮。另外,面對生活的種種誘惑,我們自己要有取舍,要有定力。」

對話方建勛


最欣賞張旭的狂草,

他把中國人的浪漫精神表達到了極致

廣州日報: 您的書法課在北大可謂一座難求,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課這麽受歡迎?

方建勛: 「北大書法審美與實踐」這門課是我在北大開設的一門公選課,當初其實就是單純想給學生們上好課,也沒有想到傳到網上會怎麽樣,但是後來發現課程在網上點選率很高,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喜歡聽,這遠遠超出我的預料。當然對於講課者來說,聽的人越多就越是對我的一個肯定,所以我還是很願意把自己講課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每一次講課,備課的工作量其實比較大,也很辛苦,這樣的一種付出,也當然希望能夠有所收獲。這種收獲其實是無形的,也是對我自己如何去教學,如何去講講解書法的一個肯定。

廣州日報: 中國傳統藝術,書畫不分家。在您看來是否研習書法的人自然就會繪畫?

方建勛: 這不一定,中國的書、畫,雖然我們經常說不分家,但是畫畫通常來說都會有書法的基礎。因為中國繪畫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寫出來的,特別註重於繪畫的書寫性,筆墨等工具也跟書法是一樣的,所以書法其實是繪畫的前提和基礎。歷史上很多的書法家也確實善畫,但並不是所有的書法家都有時間和精力去繪畫。所以也有很多的書法家,雖然書法寫得好但可能並不擅長畫畫。

廣州日報: 您個人最喜歡哪種字型哪個書法家?為何呢?

方建勛: 就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喜歡行書和草書,因為行草書比較浪漫,比較寫意,可以自由性情的發揮。在行草書當中我更喜歡草書裏的狂草。歷史上我最欣賞的狂草書家是張旭。我覺得張旭的草書把中國人浪漫主義的精神,把中國大寫意書法的自由表達到了一個極致。如果說再挑一位書法家的話,那就應該是徐渭了,徐渭其實是把整個人的生命完全在書法當中得到一種呈現,尤其是看到他原作,非常震撼人心。

廣州日報: 您曾指出風格的形成,個性起到了主導作用。但個性並不是最高的追求,最高的審美追求是境界。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大書法家們,審美大方向是否有一致性?如果有,您認為是什麽?

方建勛: 是的,我覺得中國的書法、繪畫其實像古琴等音樂藝術一樣,都是修身養性的藝術,透過藝術來慰藉自己,表達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完美。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純粹的個人的宣泄,更加註重的是一種理想境界的追求。也就是說,中國古典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透過藝術這一種形式將自己和天地、整個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從「小我」走向「大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書法恰恰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工具。這應該是所有的書法家的一個共性的一個基礎,所以你看到中國古代的書法家,雖然各有風格,但是談論書法的時候,往往都是追求「神品」,追求天然,以此為最高的理想境界,這其實是一個大家彼此共通的,不局限於個人的「小我」,而指向於天,在天地當中,獲得一個絕對大自在的「大我」,而這個「大我」其實在書法當中就可以得到一種理想的呈現。

廣州日報: 歡迎您來廣州,廣州在您眼裏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方建勛: 廣州我也來過多次了,印象非常好。這是一個開放,具有青春氣息,又很包容、很現代化,同時還有比較深厚的文化積澱的城市,古今中外各個方面都在廣州得到了一種融合的展現。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孫珺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澤彬、孫珺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澤彬、孫珺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戴雨靜

-End-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及合作請發信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