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府一級城隍廟:山西潞安府城隍廟(上)

2024-02-19文化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已授權頭條維權助手全網維權。

一座城市給人的第一視覺印象是什麽?那就是地標建築。

一座獨特的建築,用獨特的形態、最少的語言喚起一個人對它的記憶,看到它,就可以聯想到它所在的城市。地標建築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山西長治古城的地標建築是哪一座?無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如果讓你選擇長治古城地標建築的話,相信位於市區東大街的潞安府城隍廟一定會上榜,而且一定位居榜單前列。

如果再給這個榜單限定為文化地標的話,潞安府城隍廟毫無疑問會位居文化地標榜單第一或第二。另一個則是潞安府衙上黨門。如果要說完整性的話,那潞安府城隍廟當之無愧是第一。

潞安府城隍廟對所有長治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指的是,它位於市區繁華的商業街區東大街核心地段,每天人來人往,都知道這裏有座城隍廟;

陌生指的是,所有長治人都知道它,但大部份對它的了解卻又那麽少而模糊。倒是很多外地人,尤其是那些「國保景點打卡族」對它的了解超過本地人,這有點令人汗顏。

不過這也難怪,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大概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吧。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身份,換個視角,重新再來看一眼潞安府城隍廟,你會發現,它是那麽的充滿歷史底蘊、充滿文化魅力、充滿藝術韻味、充滿人文情懷……

古廟印象,黃鐘大呂

哲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如此類比的話,潞安府城隍廟就是一曲編鐘演奏的黃鐘大呂,沈穩、恢弘,余音繞梁,近千年不絕。它的建築格局、它的殿堂修築、它的細節構件,無一不體現一種大氣磅礴的莊嚴之美。

長治市潞州區東大街廟道巷13號,這是潞安府城隍廟在地圖上的位置。在這裏,它占據了大約3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的位置。在四周猶如流行樂一般喧鬧的現代建築包圍中,固守著自己700多年的風雨吟唱。

它坐北朝南,一進三院,沿中軸線修建有山門、重樓(玄鑒樓)、獻亭、城隍殿、寢宮以及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建築面積將近5200平方米。

尤為特殊的是,門前還有一條長長的神道,由南往北修建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一直通到山門前。從六龍壁開始一直到最後的寢宮前,南北中軸線長達408公尺!

這是一座「國字號」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規制高級,它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以保存較完整的元至清代古建築而聞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規制規模和古代府一級的官署建築幾乎一致,充分說明了它的建築等級之高。

最令人感動的是,它歷經700多年風雨滄桑、硝煙戰火,幾近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實在是我們這座古城之福、古城人民之福,也是廟內供奉的城隍之福。

說起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信仰追求,他們能把每一個接觸到的、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庇護能力的物體,都想象成神靈來崇拜祭祀。

城隍就是這麽一個存在。城隍的名稱最早見於【周易·泰卦】上六爻辭:「城復與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城」與「隍」是兩個詞,城指城墻,隍指的是城墻外護城的壕溝。有水為池,無水為隍。所以城隍泛指護城河。

因為古人信仰體系中有一類神是自然神,有保護功能的護城河自然成為古人信仰的一種神「水庸」。

據專家考證,早在2300多年前,【禮記·郊特牲第十一】中便記載了周朝年終祭祀諸神的祭禮:「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祭坊與水庸,事也。」

其中的「水庸」指的是農田裏的溝渠,相當於城市的護城河,水庸神也可以說是最早的城隍祭祀形態。

到了南北朝時期,朝代更叠、戰亂頻仍,百姓們祈求保護與平安,對城隍的信仰隨之興起。此時,道教興起,城隍成了道教中守護城池之神。

及至隋唐統一天下,尤其是中唐以後,廣泛的城隍信仰流行,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信仰,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

此後五代十國的幾十年動蕩時期,城隍地位再次得到提升,甚至有國君給城隍封爵號的。

宋代開國之際,城隍正式列入國家祀典,成為享受官方祭禮的神靈之一。而到了明代,城隍信仰迎來了黃金時代。

明太祖朱元璋竟然參照官員級別,把城隍封王封侯,按照省府州縣四級設四級城隍,相應地封賜爵位、品級。

像潞安府城隍廟就是府一級的城隍,官居二品,獲封「威靈公」。下面州縣一級的城隍廟依次降等。

可能是城隍信仰從誕生起就緊緊依靠一座城,具有鮮明的屬地性,所以,城隍神並不像其他神祇一樣是同一個人化身千萬。

比如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關帝等等,無論在哪裏都是同一個神,而城隍是隨地方不同而不同。再加上朱元璋這一分級別封賜,更不可能是同一個人了。

國內其他城市城隍廟裏的城隍大都有名有姓,比如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名臣文天祥,上海城隍廟裏竟然供奉了三位城隍,分別是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清末愛國將領陳化成、元末明初時幫助上海免於屠城的秦伯裕等。

有點遺憾的是,作為府一級的潞安府城隍廟,裏面供奉的城隍到底是哪一位,卻沒有找到任何記載。

不過這不妨礙他老人家享受供奉、保境安民,也同時享受相應的待遇。從明代開始,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視,不但規定了各級城隍的品秩,還規定了神職:從護佑城池擴大為護佑當地百姓,辨別百姓平生善惡加以賞罰,管理地方大小事務等。

從此,城隍成為了一個全知全能全職的神。對外負責防守,保境安民;對內負責治安,剪惡除兇。上可九天降雷雨,下可護土管稼穡。在陽間除疾定生死,在陰間管福壽報應……堪稱主管城市陰陽兩界的「全能市長」。

狹義一點理解,也可以說城隍廟是官府設在陰間的衙門。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說人死後要先去城隍廟報道,接受善惡稽核後拿到通行證,好人過金銀橋,去天上享福;惡人過奈何橋,去地府受刑。

城隍橫跨陰陽兩界,管理職責又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城隍信仰逐漸擴大,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親民建築,舒緩樂章

大凡神廟建築,講究的是等級森嚴、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古代工匠們巧妙利用建築布局、建築規模、等級規制等,結合具體的建築構造,透過殿堂的高低大小、色彩的選用、視覺高差等營造出一種森嚴的氣氛,讓人一進入神廟,自然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感,心生崇拜敬仰。

像大家熟知的中國古建沿中軸線對稱分布的格局,就能給人一種嚴肅、均衡感,再透過地面的層層擡高、台階的由低到高、殿堂屋頂的漸次升高,不由人不心生尊卑有序、自身渺小的感覺。

所以,很多人進入廟宇建築裏,會被這種有意營造出來的氛圍所影響,感到壓抑。

然而,潞安府城隍廟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它是建在一處平坦的地面之上的,沒有那種越往裏進地面越高的升高感覺。

而殿堂的威嚴感全憑在地面上做台基,在裝飾上精雕細琢,在規模上營造檔次而體現出來。

走進它,你能感受到的是恢弘大氣、安靜肅穆,威嚴而不失親近,莊嚴而不失靈動。尤其是條那長長的神道,成為潞安府百姓親近城隍的一條「捷徑」。

城隍是主管城市陰陽兩界的「全能市長」,是處理民生百事的主管官員,雖然是神,但更是一個具有人格化、親民便民、能溝通交流的地方事務官。

所以,他的辦公室兼寢宮就位於一個城市的核心地段,是一個親民所在,並非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森嚴建築,反倒是城隍廟所在,必然是一個城市的地標、一個城市的經濟中心、更是城市百姓文娛活動的中心。

潞安府城隍廟也是如此。只不過,百姓的喧囂熱鬧都在山門之外,神道兩側。只要跨入台階上的山門,就進入了另一個環境,一個可以和城隍安靜對話溝通的幽雅環境。

在這裏,藏著上黨民間信仰之魂,藏著古建築的美輪美奐,藏著古代工匠技藝的精氣神。讓我們走進它,透過一些建築細節,親身感受其中的魅力。

潞安府城隍廟建築群是由多個朝代的建築組合而成的。在省文物局官方網站上對它的介紹是:

潞安府城隍廟建築群是為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是全國現存已知的府城隍廟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潞安府城隍廟建立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弘治五年(1492)、嘉靖、萬歷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均有擴建和重修。現存建築中大殿和角殿為元代建築,寢宮、戲樓、玄鑒樓等為明代建築,余皆清代所建。

從這段官方介紹文字可以得知,潞安府城隍廟可不是一建起來就有這麽大的規模,而是明清時期擴建增修而成如今的規模。

這一方面得益於城隍信仰影響力的擴大,一方面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每一級城隍廟的規模要和當地署衙相當。

甚至還有一地新官上任要先到城隍廟舉行祭禮後,才能上任的制度。由此可見城隍與當地官員之間相互敬重與依賴的親密關系。

所以,始建於元代,增修擴建於明清的潞安府城隍廟規模宏大,三進院落,布局舒朗,殿宇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構造精巧華麗。

尤其是淩空挑角飛檐,舒展大氣,檐下鬥拱交錯層疊,梁架彩繪五彩斑斕富麗堂皇,殿頂五彩琉璃流光溢彩。這一切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

潞安府城隍廟的整體氛圍是親民的,城隍廟內各建築是精美的,悠久的歷史文物被集納在一座寬敞而幽靜的三進院落裏,鬧中取靜,極具魅力。

廟內堪稱寶貝的物件不少,從殿堂到構件再到收藏品,每一件都堪稱城隍廟的精華,也是長治古城人民引以為傲的歷史遺存。逛城隍廟,不把這些寶貝多看幾眼,是會留遺憾的。

台階上的山門是一座仿清代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紅墻紅柱彩色琉璃屋瓦花樣鬥拱,一對石獅左右蹲守,遠看頗具威嚴氣派。看著很氣派,實際上卻是1980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過山門入眼即是舒朗的前院。在這裏,最美的時候是在秋季。因為院內有兩株高大的銀杏樹,樹幹修長,每到金秋時節,樹葉金黃,染黃了一院風景。

風過時樹葉發出颯颯聲響,樹葉會飄飄灑灑飄落地面,宛若一只只金色蝴蝶飛舞在陽光裏。那一刻,有一種絢爛而靈動的美,給這個古老的城隍廟帶來一絲絲鮮活的氣息。

當然,也有成熟的白果墜落,熟透的果肉砸在地上,釋放出一股難聞的爛水果味。似乎在提醒著我們,人世間不是每一件事都那麽盡善盡美,否則也就不會有城隍的辛苦操勞了。

再向北,是一座在古建中結構比較少見的玄鑒樓,明代建築,俗稱倒座戲樓,樓下有門洞通道直通第二進院落。

整個玄鑒樓由主樓、前出廈、倒坐戲樓、東西角樓組成。主樓為三層樓房,三開間,正面是隔扇門窗裝飾,門窗下向外支出平座欄桿,非常別致。

平座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遵明制增修的抱廈,單檐歇山頂,小巧精致,檐下有立柱與斜柱並用,既美觀又實用。東西兩側的二層角樓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

玄鑒樓的背面是倒坐戲樓,建於明代,清光緒三年(1877)毀於火災,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修。戲樓緊貼主樓,與主樓共用一面後墻,內部連通,結構相當巧妙。

戲台向北凸出,形成可以三面看戲的戲台。戲台三開間,三面安有護欄,面寬達到12公尺,相當大。

除了三面觀的戲台外,另外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屋檐鬥拱之下,檐柱之內,還安裝有活動隔扇門,給城隍唱戲時可供拆卸,實作了一台多用的功能,這一點在古建中相當少見。

戲樓的雕飾非常華麗,屋檐下最正中的鬥拱出斜拱三縫,中刻一條金龍,龍頭正對北方。下面的額枋上,用灰塑浮雕亭台樓閣,小巧精致,很容易被人忽視。

再下面是柱間闌額,明間闌額透雕二龍戲珠,彩繪絢爛,活靈活現。次間闌額分別為鳳穿牡丹和獅子滾繡球,神態逼真,技藝超群。

戲樓屋頂是單檐歇山頂,琉璃筒瓦蓋頂,琉璃正脊上有兩組黃綠琉璃的二龍戲珠圖案,靈動活泛。

屋脊正中有獅子馱多節葫蘆的琉璃寶頂,寓意平安福祿。下面琉璃字牌上楷書陰刻「大明嘉靖歲次乙卯年戊子月大吉利丙辰造重修」的款識。

由此可以得知,當時修造的年份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別看這戲樓平常靜悄悄的悄無聲息,可是每逢四月十五廟會,戲樓上都會為城隍獻上大戲,且連唱三天,寬敞的院子裏可以容納上千人觀看。

酬神獻唱的大戲一般是本地正戲也就是上黨梆子,演出劇目都有嚴格選擇。至於上黨落子、秧歌戲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俗小戲則不被允許,會被視為褻瀆神靈。

雖然後來酬神唱戲不在這裏舉辦了,但這麽高級的戲樓還是可以感受到當年城隍的待遇。

一座玄鑒樓就滿布欣賞點,足以令人流連忘返。但這些還不足以體現潞安府城隍廟的全部魅力。

第二進院落裏是整個城隍廟寶貝文物集中的地方,除了有本廟應有的古建、廟宇配置外,還有從我市其他地方收集而來的古碑、樹化石、古炮等,件件都凝聚了一段歷史記憶,件件都在佐證著城隍廟的古老,它們雖不是廟內該有的原物,但擺放在這裏卻與古廟相得益彰。

比如說院落西南角豎立有一株樹化石,樹高18公尺,直徑半米,來自古老的三疊紀(公元前2.5億至公元前2億年的一個地質時代),發現於長子縣仙翁山。

每一位來此參觀的遊人看到它都會不由得驚呼:哇,太古老了。是啊,面對兩億多年前的古樹化石,誰都會感到造物主的神奇。

它原本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樹,卻在地底下涅槃重生,經歷了上億年的春夏秋冬,集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沐風雨洗禮,從而具有了永恒的品質。

它蘊藏著生命的密碼,包含著遠古的資訊,記錄著生命前進演化的歷程,鐫刻著自然歷史的腳步。它是城隍廟的鎮廟之寶,是不可錯過的寶貝之一。

二進院東南角還有一尊明代大鐵炮,更是見證了一段戰火的歷史。

二進院內的主要建築是正殿城隍殿和殿前的獻亭。獻亭矗立在台基上,是用來給城隍貢獻祭品的地方。

亭內有明代青石供桌一張,四周雕刻有龍、牡丹等圖案,並刻有題記「大明嘉靖二十三年夏五月初八吉日城隍廟神前石棹一張永遠供奉」,這是廟內有關城隍廟的最早文字記載。

每逢有大小事宜,尤其是在四月十五城隍廟會,府城內外的鄉紳社首、善男信女會帶著祭品來這裏祭拜,祈求平安,並為城隍神獻上大戲。

大戲在玄鑒樓倒坐戲樓上演出,除了正殿內的城隍神及僚屬在殿內欣賞外,獻亭內也是府縣城官員、鄉紳社首等就坐賞戲的最佳地方。

獻亭內除了有供桌外,舊有明代青銅熏爐四尊,三足圓腹,有蓋,蓋上有饕餮形銅鈕,做工精致。抗戰期間,一對被獻出來用於軍工,一對埋入院內保藏。1985年廟內維修時挖出保存在庫房,現在看不到了。

獻亭東西兩側還有眾多文物寶貝。西側懸掛明代鑄鐵八卦鐘一座,鐘上刻有銘文,為崇禎八年(1635)鑄造,並有鑄鐘捐款人等姓名在上。

遙想當年,鐘聲響起時,悠揚的鐘聲合著城隍的威嚴傳布四方,時時提醒著人們,滿城平安盡在保護之中。

側則立著三通巨大的石碑。一通完好的唐代石碑最為古老,出土於我市南郊,記載了一位唐貞觀年間潞州籍將軍劉元和的生平事跡。

還有一通明萬歷甲寅年(1614)的千手觀音造像碑也很精美,雕刻手法為減地平钑法,呈現出線雕效果,所雕刻的千手觀音像,手勢多變,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精湛,是非常少見的一類造像碑。

這通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南街出土後被移至這裏,增添了廟內的文物氣息,也增添了一些厚重感。

諸多寶貝文物已經足夠令人眼花繚亂了,但是別忘了城隍廟的主要建築正殿城隍殿才是主角。這座大殿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是城隍廟裏最古老的建築了。

它坐落在石砌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建築,梁架樸拙大氣。構造上的細節,比如說柱子向內傾斜的側角做法、石柱頂部作弧形處理的卷殺做法、轉角闌額不出頭做法等,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

正面屋檐下黑漆的匾額上有「鎮安保寧」四個金字,概括了大殿主人的職能。

兩側還有兩副對聯「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 邦畿重地靈威萬方仰神明」「威靈顯赫護國安邦扶社稷 聖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高度概括與歌頌了城隍神為官一方、保境安民、護國安邦的功勞。

殿內空間開闊,采用了減柱法構造,不僅增大了建築空間,還節省了材料,更為塑造高大威嚴的城隍神像提供了更多可能。

尤其是從那些不規整的梁架木材上,可以看出用材的粗獷隨意,往往是稍加砍削就用,彎曲的梁架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金元動蕩時期修廟建材使用上的節約風氣。

這一點往往也是判斷一座廟宇建造年代的斷代參考。大殿正中塑有金身城隍神像,兩側是僚屬像。左右山墻繪有城隍出遊壁畫,文官武將簇擁城隍出巡,畫面形象生動,很值得一看。

大殿後面辟門,通往第三進院落,城隍寢宮所在。寢宮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大殿內塑有城隍爺和城隍奶奶的塑像,一看就是仿官衙樣式而建。

大殿前檐鬥拱下平槫上,保留有明代壁畫六幅,都是有關城隍的故事內容。院內有方形荷花魚沼,中有石橋南北跨越。雖是後來所建,卻也為寢宮院落增添不少靈動氣息。

山門之內,各個院落殿堂布局疏密有致,整體氣勢雄偉。遠觀飛檐淩空,鬥拱交錯,屋頂琉璃富麗堂皇。殿內、院內遍布文物寶貝,鬧中取靜,時有香客在引香師喃喃碎語的引導下虔誠上香上供。

這一幕幕場景提醒著人們,這座古建不只是上榜「國字號」的文保單位,還是實實在在的信仰寄托所在。(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長治市外事僑務和文物旅遊局:【潞安府城隍廟】,2015年9月第5期

.秦秋紅:【長治遺珍】,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道音文化:上海城隍廟https://www.daoisms.com.cn/article/sort022/info-505.html

.常福江:【長治金石萃編】,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乾隆【長治縣誌】,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宋福庭:【潞州區文存】(內部資料),2020年

.長治市地方誌辦公室整理:【潞安府誌·順治版·乾隆版】,中華書局2002

.馬書岐:【長治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長治市城區史誌辦公室編纂:【古城風雲】2011年

.城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會選編:【城區文史資料·文物篇】,內部資料,1999年第7期

昔日關隘地,今朝桃花源:山西平順虹梯關村印象

文筆塔也能幫助降雨,山西屯留這塊神奇碑文記載了不可思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