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貴州省習水縣【螞蟻溝古氏族譜】出版

2024-04-09文化

貴州省習水縣【螞蟻溝古氏族譜】出版

螞蟻溝古氏族譜

螞蟻溝古氏家譜編修委員會:

特邀顧問:古小彬(【中華古氏】總編輯、中華古氏網站長)

古小彬 在赤水河畔

清明節前夕,由貴州省九零後古氏青年古金玉宗親總編的【貴州·螞蟻溝古氏族譜】出版面世。

據介紹: 明朝壬寅、癸卯年,唐朝南遷始祖古雲應派下六世祖古全規裔孫自江西省入川 。約明朝萬歷(1573—1620 年)年間在四川避戰亂,古文書、古文碧、古文學隨父(名不詳)來四川省瀘州市大田角落點,往上不知,因三兄弟皆與楊氏苗族聯姻,隨苗俗:墳墓橫埋、火星節、做齋、殺圈門豬等等。

古全規

古文書生三子遷居敘州方向(系貴州省息烽縣黑神廟古喚章,子古紹兵、古紹青支),古文碧生三子遷居永寧畢節方向(失聯),古文學遷居永寧紅巖壩。古文學生三子:古玉明、古玉文、古玉彬。奢王返明,古玉明、古玉文遷居藺州,古玉彬留紅巖壩(失聯),這段歷史古喚章支曾有老譜證實,明朝天啟(1621—1627 年)年間為躲「畬王之亂」分開。後 1629 年奢王敗,落紅由古姓命名古藺場(非古藺縣),族人提及在落紅建牌坊之事(即「平藺元功」、羅家牌坊),後因亂分走(遷移時間與古藺歷史吻合,並非電洞來風)。

古玉明生八子:名不詳,只知一子居古藺縣椒子溝(有譜,失聯), 另其 7 子不知去處,此時我支族人名字都是苗語,無記可查。走訪多支經過古藺方向古姓,於同時期由鍋廠壩(今 四川省古藺縣護家鎮 )分出,是否與我支親房待查。

古玉文生四子:次子古二硬幫,其三子亦名不詳,遷居 貴州省習水縣螞蟻溝 (古正明曾多次這樣口述,待考)。清軍入川之時,長子遷貴州省桐梓縣(系古大麻子支,後人古向成子古明光一支遷息烽縣,已無後,往上失聯),次子古二硬幫遷習水縣皇大山(與筲箕巖倪連壁定三藩後討詔落業同時期,古二硬幫年齡與倪璧主年齡相仿),三子遷核桃樹(失聯),四子遷雲南鎮雄(改愛姓,系愛正華、愛正權,與古正明同輩,七十年代族人來過息烽與該支接龍後失聯,待查)。

古二硬幫公往下支不明,現只知古那公長子古隆(佑隆)、次子古耄(佑耄)兩支。古隆公派下古唰(佑唰)生五子:古吉文(佑張)、古吉彬(佑絡)、古吉明(佑拍)、古吉倫(佑中)、古老五。清朝同治(1862—1874 年)年間,朝廷動蕩,百姓生活疾苦,古吉文子古洪順、古吉彬、古吉倫,遷 貴州省金沙縣巖孔青龍嘴羊子嶺 。古老五遷今習酒鎮,居幾世後因土石流族人遇難,今地名垮山塘,遇難時已有十幾戶人,未知還有後人。古吉明(子古世順)留習水縣皇大山。古洪順遷金沙縣巖孔,居幹河壩,後遷居 息烽縣馬坡 ,後世大部居馬坡附近,有古明軍支居 金沙縣沙土 ,有古安銀支遷居 開陽縣永溫 。古吉彬支遷 金沙縣巖孔 ,居蠟燭壩,後遷息烽縣茶山溝,後古萬清、古萬海、侄子古正昌,遷居 貴州省貴定縣新鋪鄉蓮花村谷撒塘 。古吉倫遷居羊子嶺,後遷居 息烽縣流長二蹬巖 ,後人古明興,古富貴今居 遵義縣播州區烏江鎮坪塘村水淹氹 。古吉明支派下古世順生四子,丙清、紹清、紹兵、紹倫。

古二硬幫公定居地:螞蟻溝皇大山老屋基舊址

古耄公生古顏,古顏生三子:長房小江(遷楊子林,失聯)、次房古 、三房古 芻( 無後)。古 膝下 生四子:古蹉、古燦、古聲、古蘭;古蹉膝下生二子:古少雲、古二順(遷往 習水縣回龍鎮古佛寺 定居至今)。古燦膝下一女婚嫁四川古藺縣大村張府;古聲膝下無子女,收養陶三順為子;四房古蘭膝下生二子:古紹榮、古紹成,後遷往四川省古藺縣大村定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