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著名畫家陳新華:忠實於內心,畫眼中所看

2024-09-24文化

「我的畫都有探索性,幾乎沒有一張是重復的。」

如果說在嶺南國畫家裏,誰的畫另類且獨特、有個性且風格突出,年逾七十的畫家陳新華是一位代表。他是陳金章、梁世雄當年指導的十名研究生之一。在其他同行都活躍於圈內、見諸報端時,他卻獨居一隅,默默創作,著名美術史論家李偉銘就曾用【孤獨者的境界】為其撰文。

過去十余年,不時有人總會提起,「嶺南畫家的風格唯陳新華最為獨特。」這樣觀點的聲音愈發增多。然而,始終保持「低調」的陳新華幾乎從不回應圈中議論,也很少有人能走進他的創作世界,了解背後的故事。

日前,新快報收藏周刊隨廣州市美協主席劉思東以及藝術工作者劉裕山的引薦安排,終於在位於東莞的一棟民居禮,見到了陳新華,這是他近期的主要創作場所。采訪中,他深入探討了藝術創作的心得,他坦言,「當我忠實於內心,畫眼中所看,就能與眾不同。」

人物介紹

陳新華 1950年生,海南萬寧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陳新華

畫家一定要關註時事 關註當下國外潮流的藝術

收藏周刊:您的很多畫看起來都感覺天馬行空一般,可是每次見到都能明顯感覺是您的風格,對於這一點,是否有一些特殊思考?

陳新華:這是想象力的過程。我很早獲獎的作品,選擇的是俯視的角度,當年還沒有航拍,但我喜歡找別人沒觀察的角度去觀察事物。

而且,畫家一定要關註時事,關註當下國外潮流的藝術,最好的藝術家都有誰,盡量拓展自己的眼界。

收藏周刊:您也關註到了近期靳尚誼對寫意畫缺失之問的話題?

陳新華:「工筆畫太多,寫意畫太少」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靳尚誼沒有說到點子上,因為「工筆」與「寫意」並非對立的,工筆也有寫意追求。

我認為,討論中國畫,把工筆和寫意對立起來並不好,應該討論最核心的地方,那就是筆墨,這是中國畫有別於世界上其他畫種的因素。

收藏周刊:那如何凸顯筆墨這一要素?

陳新華:一定要強呼叫筆,手頭功夫要到家,要不斷錘煉。書法要練大篆,因為有力量感,骨法用筆就是這麽來的。

收藏周刊:要做到用筆功夫到家有什麽方法?

陳新華:每次拿起筆,都要記住如何做到骨法用筆,但線條要有骨、有肉、有筋,光有骨頭也不行,骨瘦如柴的線條不好。日本畫曾經想跟中國畫拉開距離,就刻意弱化線條,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有所覺察。張仃有個觀點不錯,他強調線條就是中國畫的底線。

■造物渾然 陳新華

如果線條不好 色彩再豐富都沒用

收藏周刊:工筆畫也講究筆墨嗎?

陳新華:工筆畫也講究筆墨,如果線條不好,色彩再豐富都沒用。以前我帶學生臨摹【遊春圖】,很多學生喜歡很快就上顏色,色彩很容易迷惑人。他們並不知道最重要的是線條,那幅畫的線條畫得很細,他們沒有註意這一點。

線條是很重要的,起伏輕重、快慢速度都很微妙,像寫篆書,如果細心的人會體會出來。我很希望學生能體會到這一點,如果線條不好,下了多少精力都沒用。

收藏周刊:色彩用多了會不利於中國畫創作?

陳新華:也不能這麽說。尤其進入現代社會,水墨畫在某種意義上,雖然很有味道,但跟現代人的審美觀始終有距離。當下社會看什麽都是色彩繽紛,所以,筆墨是很重要,但色彩又具有時代性。所以,我最近一年在創作一張巨幅的創作,就是想解決色彩問題。

■趙家溝寫生 陳新華

要學會清空 忘掉以前所學

收藏周刊:您墻上那幅大畫細看很特別,您用的是什麽顏料?

陳新華:我用的是丙烯顏料,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像漿糊一樣,膠很重,有點像油漆,但可以厚塗。創作這幅畫,我想顛覆過去一貫的畫法。我常常告誡畫畫的年輕人,要學會把自己清空,忘掉以前所學,重新來。

收藏周刊:如何可以做到忘記所學?

陳新華:有幾個做法,其中一個就是畫畫的工具自己做。我就做了各種各樣的筆,還有其他各種可以用得上的材料。我建議年輕的畫家,以後要多用大毛筆畫。用小筆會使人過於謹慎。

收藏周刊:用丙烯畫中國畫,還能放到中國畫的範疇裏討論嗎?

陳新華:丙烯是可以的。有一次我跟賈又福聊天,他也說自己用丙烯畫畫,但他就是畫淡彩,淡淡的,他說看起來跟中國畫顏料無異。

我認為,不用過於計較什麽畫種,只要畫得好就行。

收藏周刊:您最近創作的那幅大畫,看起來很抽象,但細看又很有考究。

陳新華:我的抽象畫既隨機,但又理性,第一筆隨機了,第二筆就需要考慮對應關系。但盡量不能重復,難度就在這裏。需要自己想出來,又要合理。具象畫有好處,就是有物件參考,但參考的前提是自己要觀察得很細致,理解得很深入。就像我畫孔雀羽毛,我找來了一些真正的孔雀羽毛來觀察,才發現原來羽毛之間間隔是那麽寬的,我一直以為很密,這就是觀察所得。

■鳥語花香 陳新華

希望畫家都能從 追本溯源的角度去思考

收藏周刊:您是如何做到對傳統技法理解這麽深的?

陳新華:主要靠記。剛開始看倪雲林的畫以為很簡單,一棵樹、一間草棚、遠處一條河,所謂的「三段式」,看起來覺得構圖很簡單,還有【芥子園畫譜】,一開始也看不懂,覺得很簡單。但後來自己臨摹就不一樣了。倪雲林的畫是一筆一筆積出來,用筆很豐富。還有很多人對【溪山行旅圖】的理解也有偏差,以為只有雨點皴,實際上它的皴法很復雜。

所以,學習中國畫,一定要臨摹。光是看,是看不出「名堂」的。

收藏周刊:在廣東美術界,很少像您這樣能走出一條完全不同風格的繪畫道路?

陳新華:我沒有創新的概念,從來不想這個問題。西方有學者曾形容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雷夫·貝爾語),我的理解就是有趣味的形式、有美感的形式。國外不少科學家都喜歡追本溯源,我也希望我們的畫家,能從追本溯源的角度去思考畫畫,要多問幾個為什麽,不斷地問,刨根問底。

在廣東文化中,「實在」是優點,我也是個實在人,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畫家都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嘴巴說得漂亮,但畫卻不怎樣。

收藏周刊:我們認為您的作品都很創新。

陳新華:只要忠實於自己的情感,直面內心,畫出來就不一樣。傳統畫法中,畫樹多是先畫樹幹樹枝,再畫樹葉,但海南的樹基本看不到樹幹樹枝,如果我按照傳統來畫,就違背了自己的內心。所以,當我忠實於內心,畫眼中所看,就能與眾不同。

我的畫都有探索性,幾乎沒有一張是重復的,只要我畫過了,就再也不畫。所以就逼著自己不斷嘗試,但這樣就有代價,就是不斷畫壞畫。

■陳新華自制的「毛筆」掛在工作室門前

記者手記

時刻懷有一顆藝術的心

見到陳新華先生,再一次印證了「聞名不如見面」。進入工作室前門口,大大小小掛滿一排的「毛筆」讓眾人驚嘆,最大的一根比日常的地拖還大,小的則與正常毛筆無異,這都是陳新華自己制作的工具。走進工作室大門,在上百平方的空間裏,兩面對向畫墻貼掛著兩幅巨作,由於片幅巨大,陳新華借用了人字梯,見眾人來訪,他急匆匆從梯子下來,盡管他已七十有余,但瘦骨仙風的身體,行動依然矯健。最近一年,他都在與這幅巨型畫作「較勁」,從一開始用地拖般大的筆畫出大寫意面貌後,再不斷推翻、修改,目前所看已經沒有原來的半點影子,色彩紛繁、形式線條猶如現代科技的芯片效果圖一般的畫面,著實讓觀者驚嘆。

看陳新華的畫,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熱帶雨林的密林印象,他是海南人,他也常提及海南的印象,所謂一方水土「長」一方人,他把內心的鄉愁化作藝術創作的養分,使得自己的藝術創作獨樹一幟。

陳新華待人很熱情,這一點不同於此前坊間流傳他不喜打擾的說法,說話常帶笑容,白得發亮的大胡子給人一種智慧象征的印象。采訪那天,除了談及自己藝術創作尤為起勁之外,特別讓他得意的當數各種自制的工具,在一個看似雜物間的空間裏,擺滿了他日常動手的各類工具,也有他從日常雜物中選來的不同形狀的廢鐵盒子和磨得光亮的椰子殼等。他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最關鍵就是心源。只要時刻懷有一顆藝術的心,就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事。」

■收藏周刊記者 梁誌欽 通訊員 劉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