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首值得品悟一生的禪詩,安靜而美好、讓心境豁然開朗!

2024-03-18文化

許多朋友鐘情於禪詩。禪詩,顧名思義,蘊含著深邃的禪宗理念和意境。例如,相傳佛祖曾創作一首四字禪詩【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

禪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禪理詩,其主要特點是充滿哲學思考和智慧,展現出深刻的辯證思維。另一類則反映了僧侶和文人在修行與悟道過程中的生活,描繪出一種寧靜而神聖的禪境和心境。這類禪詩通常描繪佛寺山居的環境,營造出一種潔凈無塵、超凡脫俗的山林景致,引領人們達到一種空無一切、心無雜念、淡泊寧靜的心境。

今天我們共同品味幾首禪詩,感受那份清幽的禪意之美。

首先來看這首。叫【開悟偈】,這首詩是一個唐代的比丘尼寫的,這個人叫無盡藏。

【開悟偈】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盡藏這一名稱頗為引人註目,她是唐代南華禪寺的一位比丘尼,一位女性修行者。她曾身著芒鞋,四處雲遊,踏遍南方五嶺的山水,誠心學習佛法,參拜眾多高僧大德。經過長期修持,無盡藏對佛法的理解日漸深入。

這首詩的來源據說與一次歸來有關。無盡藏結束了幾年的雲遊學習,回到她曾經常住的山澗寺。當時正值嚴冬,天氣極為寒冷,然而她卻看到寺內幾株梅花頑強地在風雪中綻放。這一幕瞬間讓她感受到了天地間的一縷春意。

無盡藏放下行囊,頓時豁然開朗,意識到若不經歷嚴寒,怎能聞到梅花的芬芳?她聯想到自己,如果沒有師傅的指點,不努力參悟佛法,不外出遊歷,又怎能對佛法有更深的領悟。於是,無盡藏豁然開悟,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禪詩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譽:「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這裏的「春天」象征著我們不斷追求的美好事物。我們之所以始終未能找到春天的蹤跡,並非因為我們不勤奮、不勇敢或愚笨,而是因為我們過於擔憂得失,既不願放棄,又極力索取,最終卻發現在塵世中迷失了方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表明,有時我們苦苦尋求的東西轉身便在眼前。正如辛棄疾所言:「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無盡藏歸來時偶然發現庭院裏的梅花已盛開,春意原來就在枝頭!

有句俗語說得好,即「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首禪詩傳達的正是這一道理。無論是種植花草、愛情婚姻,還是商業交易,當我們專註於手頭的事情時,實際上已經開啟了局面。當我們放下對結果的執著時,恰恰是收獲的時刻。

再來看這首【春有百花秋有月】。這首禪詩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很經典。作者是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

[宋] 無門慧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是一位很有思想深度的得道高僧,他從小就開始修行。長大後,他在南峰石室獨自居住,沈浸在禪思中,這樣過了五、六年,大有進益。後來他的名聲遠播,宋理宗還曾請他到宮裏去講經說法,並賜給他金紫衣,封他為「佛眼禪師」。

慧開禪詩的這首禪詩傳達了一種思想,就是大自然足夠美麗,如果我們能拋開世俗的很多瑣碎事物,那麽我們的內心就能變得更明亮,這樣就能隨時欣賞四季更替帶來的那些美好、隨時能擁有沒有閑事掛心頭的那種快樂。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簡簡單單,不難理解的詩句,卻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很多人在人生痛苦的時候讀到這首禪詩,得到了很多撫慰。這就是禪師穿越光陰的力量。

再來看看這首禪詩,元代石屋禪詩寫的:【裁縫詩】

[元] 石屋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

量盡前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石屋禪師是元代著名高僧,是曹洞宗的一代宗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僧中之仙」。石屋禪師酷愛詩歌,一生創作了許多富有禪意的詩篇,這些詩篇常以小見大,頗值得細讀。

其中一首詩便是以裁縫為喻,寓意深刻。詩中寫道: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 描述了裁縫四處奔波,為人們制作衣物的情景;尤其在古代,一些官宦顯貴的家庭,更是需要裁縫上門服務,為他們量身定做衣裳。

然而,詩中接著問道: 「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這句話引人深思,暗示著裁縫雖然常為他人測量衣物的長短,卻從未為自己量度。這不禁令人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評判他人的優劣,卻很少停下來審視自己的長短。

石屋禪師這種強調自省的禪意與儒家的 「自省吾身,常思己過,善修其身」 的思想頗為相似。儒、釋、道三家思想本就各有特色,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鑒和交流。

這首禪詩不僅告訴我們要對他人寬容,不要過分關註他人的缺點,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自滿自大。古代許多有成就的學者都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如孔子雖已學識淵博,仍虛心求教,曾三次拜訪老子學習。

再來看看這首【山居詩】

[元] 石屋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枙子香。

這首詩描繪了禪師日常修行時的一種心態,即我們所謂的「活在當下」。

往昔之事已成追憶,未來之事尚未降臨,我們無需過分糾結。專註於當下,正如梅子成熟之時,自然會有梔子花的芬芳飄散。

詩中展現了一種「心的安寧」。這種「心的安寧」不僅對於僧侶有益,對於普通人而言,擁有一個平靜的內心,能夠提醒自己活在當下,無需過多地憂慮未來或追憶過去,珍視眼前的美好,也是一種心靈的修行。

最後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禪悅】出自清朝詩人張問陶: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

張問陶,字仲冶,又字柳門,是清代四川遂寧人,傑出的詩人、詩論家及著名書畫家,亦有「老船」之號。此號源於其故鄉遂寧城郊一座形似小船的秀美山丘,名為船山,故自號船山,並自嘲為「老船」。他擅長畫猿,故又稱「蜀山老猿」。

張問陶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進士,歷任江南道監察禦史、吏部郎中等職,晚年周遊於江南大地。他的一首禪詩頗具趣味,意在表達即使在清幽的家中修持,亦能進入禪境,無需耗費巨資購買山林以求幽靜。只要心性清明,即使居家,內心亦可比出家人更為清凈。這首詩實際上頗有道理,不禁讓人想起之前我們討論過的,悟空曾對唐僧說:「只要你見性誌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正所謂大隱隱於市,若一個人真心欲行某事或修行,無需任何形式,每一刻皆可從身邊之事著手。

好的,朋友們,幾首禪詩就聊到這兒啦,我是寧曦,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