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AI時代,用「笨辦法」讀書不可丟

2024-09-26文化

近年來,與教育相關的討論中,「雞娃」、「內卷」成熱詞,無不引發家長的焦慮,卷學區房、卷培訓班、卷競賽成為部份孩子的常態。對於孩子的未來,家長們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究竟什麽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是好的?他們又需要怎樣的教育環境?日前,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儒學研究專家、教育家柳恩銘博士的【眷戀】一書,書中柳恩銘博士將40年的教育經歷和觀察,為人為學的思考和夢想理想,以散文的形式與讀者分享。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柳恩銘博士,就AI時代,孩子如何深度閱讀進行了探討。

柳恩銘博士認為,在AI時代,閱讀和認知日益趨於碎片化,而科學技術的創新點恰恰在學科的深層部位,在學科的交叉部位,在學科的融合過程,這無疑需要思想的深刻性、連續性、邏輯性、創造性。沒有思想自由,沒有思維獨立,沒有人格獨立,沒有價值堅守,深度閱讀和學習幾乎不可能。在【眷戀】一書中,他分享了讀書的幾個「笨辦法」。

讀書方法

●開口讀書才能品味文章精髓

「笨辦法」排第一位的是開口讀書。中國古代教育數千年,值得傳承的教育方法就一個字「讀」,即開口朗讀、吟誦。柳恩銘博士一直把「開口讀書」當成學習的一個秘訣。他認為,「開口讀書」是一種浸潤靈魂的知行合一的讀書方法,孩子學會了,可以挑戰幾乎任何人文科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背後,已經包含了「開口讀書」(朗讀、朗誦、吟誦、演講)的真諦。

「AI的年代,無論如何,不應該,不可以丟掉這個中國人甚至人類堅持了數千年的古老而鮮活的讀書方法。」柳恩銘博士表示,講文章,是介紹菜;讀文章,才是吃菜。朗讀文章是津津有味全身心地品菜。他建議中學生在「品菜」的過程中努力體會和消化、吸收老師「講菜」的觀點和方法,最好還要有自己獨特的體驗。「不管別人怎樣理解、能不能理解,這種體驗都是最寶貴的,應當珍惜,最好用專門的本子寫下來。」

●經典好書不厭百回讀

笨辦法之二是好書不厭百回讀。

那麽哪些才是「好書」?柳恩銘認為,好書一定是經典,可以讀幾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

「比如【史記】,我一直當文學作品和承載儒家精神的經典來讀;讀了七遍,以後有時間,還會再讀。」柳恩銘博士稱,讀【史記】的目的不在於歷史,而在於人本情懷,在於其承載的原儒精神,在於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厚重與神韻。教育學、倫理學、哲學名著,他會選擇讀幾遍,甚至十幾遍,哲學尤其是美學名著,如【西方美學史】【黑格爾美學】【文心雕龍】【詩品】【人間詞話】等。「這些書本的知識、思想、觀念等,註入了靈魂,融入了生命,成為自己的氣質、素質、氣場、磁場。而這個過程,AI技術是無法替代,也無法完成的。」

●編寫提綱,有助於核心知識結構化

笨辦法之三是編寫提綱。柳恩銘博士認為,編寫提綱源於知識結構化、課程結構化、認知結構化的整體效果和效率追求。越是碎片化的時代,越需要某個學科知識的結構化。AI時代,對核心知識的結構化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而不是相反。

「比如20世紀以來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課程論專家、道德教育專家,如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的代表著作,我只能反復讀,編寫提綱,原著和提綱交替閱讀,如此,才能真正領會諸位大師們代表著作的要義和精髓。」

●AI是工具,不能代替內容

柳恩銘博士認為,AI時代需要更加高效,更加有效的閱讀和學習。AI只能給人類提供學習和生活的方便,並不能代替人類的閱讀、學習、創造,不能代替人類自身的內源式成長和內涵式發展。

他也強調,AI時代,基礎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決定教育品質的首要因素是教什麽,是內容,而不是方法。AI作為教育的輔助手段屬於方法和工具層面的東西,不能代替內容。AI的成熟和發展,給中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必須改革數十年一貫制的教育教學內容,突出知識的結構性和創造性,突出知識的原創性,而不是簡單重復、無休無止地刷題。AI的時代,AI的工具性更加突出。要有一種思想準備,人類對於AI的需要,就像人類對鉛筆、圓珠筆、鋼筆、小算盤、電腦、手機的需要一樣,既然是最普遍的工具,AI的普及和套用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但AI的時代更需要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學術民主,沒有這些支撐,我們將徹底錯過AI時代良機,被時代所拋棄!」

采寫:南都記者 梁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