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認知驅動】:別讓偽自律,害了你

2023-12-04文化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作家周嶺的 【認知驅動】

如果你曾為【認知覺醒】而撼動,這本書,你一定不能錯過。

相信很多人都這樣,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大為震撼,但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了震撼。

盡管偶然心念一轉,突然有了幾分覺察是非、明洞真理的銳利,可到最後全都懸而飛滅了。

即使我們知道讀書為的是改變,而不是為了那一瞬間的意味。

我們卻總是被骨子裏深藏的懶惰,從覺醒之巔,將自己慢慢拖了下來。

即便是那本講道理深入淺出的【認知覺醒】,大多數人讀完之後仍然潦草地遷就著自己懶惰的性格。

或許,沒有哪一本書能真正解救你,使你開悟。

而周嶺的續作【認知驅動】又給了讀者一次驅動自己的機會,來幫助大家看清骨子裏的那份懈怠,從而有路徑、有方向地去解決問題。

一朝醒悟,卻全毀在了懶惰慣性

有人曾說:「沒有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那些突然有了動力的人,向來不是平地拔起,而是觸底反彈。

比如在一次失意的考試之後,在一次厲兵秣馬許久最後卻功虧一簣時,在一年到頭毫無存進的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

之後,正能量多的人,都會重整旗鼓,擬好計劃,定好目標,一時間覺得內心光芒萬丈。

可是,殘酷的是,那些「長夜痛哭」者,在幾個晴朗的日子過後,那些「傷疤」愈合,大多數就忘記了那些痛了。

在之後的一次賴床、或者一次刷無意義的視訊之後,心中的堅定就會迅速塌陷。

然後就又徹底投入到了「低階快樂」,等待著下一次的「覺醒」,從而迴圈往復。

所以,哭過長夜的人,大多數也都會慢慢忘記這個夜晚,頂多未來某日突然記起,然後心中一陣愧疚過去,繼續沈浸於眼前的無意義之事。

當然,人肯定是需要去治愈自己的,內心的不平雖然可以轉化為動力,但也有害身心,所以「好了傷疤忘了疼」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必須的。

只是,我們生在群起潮落的世間,如若一直飄飄然然,真的很難達到自洽、自滿,相反,總是會碰一鼻子灰。

除此之外,即便是內心動力一直澎湃的人,對於學習也會不由自主地因為懶惰,走向低效。

這也是所謂的「假努力」。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為了讀書而讀,之後好給別人炫耀。

但其實,我們之所以輸入知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自己。

讀完一本余華的【活著】,引起了心中的感慨,卻不思考當今時代的幸福,和自身的處地,那這本書讓你收效甚微。

高效的「費曼學習法」,被很多人熟知,但真正去用它的人,少之又少。

因為高效學習的原理就是讓大腦快速運作,但是人總容易習慣性地少動腦,然後用坐在書桌前的時間去蒙蔽自己。

每個人都有哭長夜的時候,只是水往低處流,混著不氣餒的淚也偷偷地從眼角流下,被重力偷走。

那些意氣風發的剎那,總會因為時光的風沙,變得臃腫又邋遢。

只有常懷清晰明辨之心,方能始終砥礪前行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幕後軍師。

巴菲特曾說:「我一刻都離不開芒格,是他讓我從猩猩前進演化成了人。」

然而芒格這樣的人,也肯定離不開人性惰懶的問題,但他有自己的妙招。

芒格17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去密西根大學讀數學,從此以後除了探親,就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家鄉。

在大學時光中,他開始接觸物理。

雖然他只上了基礎課,但是那些物理課上的思維卻被他清晰地刻在了腦海。

他之後說:「用最基本的方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是一項非常好的傳統。」

他並沒有機械地去就讀大學,而是盡力地讓所學為自己所用,讓每一種思維變得清晰,從而可用。

就連一次跟農夫的對話中,對方說到:「如果我知道我死在哪裏就好了,那我永遠都不會去那個地方。」

這句話他聽出了逆向思維的妙處,然後他一直銘記,將其作為自己思考事物的一把寶劍。

芒格曾說:「如果我要擁有一種觀點,如果我不能比全世界的人更能反駁這個觀點,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所以,當他有了某一個觀點的時候,他會深思,讓自己的想法既獨特又幾乎不犯錯。

因此,芒格的生活是清晰的,所以他能高效地去解決很多問題。

畢竟,沒有人能靠著毅力去「一力降十會」。

每個人骨子裏都很懶。

只不過我們對於動力的不清晰,對於目的的不清晰和對於環境和自己的不清晰。

如果,我們能夠對於模糊的事物抱有一定的懷疑,把事情向著清晰去想,那我們做事就不會一直順著肉體中的惰性去走。

因為模糊會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懶惰遷就起來,從而讓我們走入躺平的掙紮。

當然,我們可能會懶得去費勁心力,讓一件事情變得清晰。

但是當你有了「清晰」意識之後,那種對於「清晰」的追求,會慢慢幫你對抗懶惰。

別倉皇地生活,停下來好好想想這三點

或許,要麽做,要麽不做,這樣的邏輯已經深入人心了。

但其實,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岔路口上,都可以駐足一會。

而那些低頭趕路的人,可能的確走了很遠的路,但最終的收益並不樂觀。

所以,在你著急想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想想這三點:

1、我們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獲效是因為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麽,又或者是想得並不具體。

就拿練習吉他來說,很多新手拿起吉他直接就是對著譜子去模仿,然後亂七八糟地彈一首,然後再換另一首。

但其實吉他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應該是在某個時候能給你的人設增光添彩的。

那麽我們練習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嘗試去背誦樂譜,並且精煉一首歌,直至能熟練地彈出來。

而且,當我們的目的明確之後,我們也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試想一下,你真的在很多雙眼睛的矚目之下,完成了一段相對熟練的才藝展示,那麽當時心中竊喜,肯定會鼓動你繼續精進的想法。

所以,我們在做事之前,要先明確自己的目的,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要為了輸出而學習。

2、這件事是否還有別的角度?

之前,有一位帶貨主播在開會的時候,總結直播效益不高的過錯。

他把責任都攬在了自己的身上,認為是自己的話術不行,然後決定好好地去學習話術。

可是,之後的直播效益仍然不高。

於是,有人提出建議,把直播回放一點一點地去看,然後對比別人的直播,看看自己銷售最高點在哪裏,並看看別人銷售的最高點。

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回放視訊,他們發現,原來是商品上架速度略慢,導致顧客積極性降低。

在重新調整之後,他們的直播變得如火如荼,銷量火速上升。

所以,想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要快速地去歸因。

因為影響一件事情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只能慢慢地去復盤,而不是憑借著主觀的判斷。

3、我們是什麽樣的人?

或許很多人從未想過,在做一件事上,不同自我身份的暗示,對於工作效率有著極大的影響。

作者周嶺很經常對自己說:「你是個幹大事的人。」

經過長時間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他們就會被「心理」帶動去花時間去讀書、提升自己。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己預設的一個身份,但大多都略微帶有自卑的色彩。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很多成年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抉擇只是,總是畏首畏尾。

因為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之下,他們內心仍然是一個孩子,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沒有張大。

所以,我們已經要養成積極性的身份,才能讓自己敢向前跑。

寫在最後

【終身成長】中有一句話:「聰明並不是當下的完美,而是與長時間的學習有關:直面挑戰,取得進步。」

成長,是人一生的話題。

人生沒有白看的風景,那些難過與苦痛,到最後都會反哺於我們。

而且,回頭一看,那些我們曾計較,曾令我們沖動的,似乎都隨著時光的風波煙消雲散了。

點個 「關註」 ,願你不再會在長夜痛哭,因為你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