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大家 | 馬識途:職業革命家出身的「業余」作家

2024-03-29文化

川觀新聞報道,3月28日,記者從馬識途家人處獲悉,革命家、作家、書法家馬識途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28日19時25分去世,享年110歲。馬識途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並稱「蜀中五老」,其早期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被改編成電影【讓子彈飛】。2021年1月9日,濟南時報的「大家」欄目曾刊文【馬識途:職業革命家出身的「業余」作家】講述其人生歷程故事。以下為原文:

大家 | 馬識途:職業革命家出身的「業余」作家

2020年,105歲的四川作家馬識途出版了封筆之作【夜譚續記】。完成這部書時馬識途104歲,在中國出版行業這不能不算是令人驚嘆的現象。出身職業革命家,馬識途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社會之大變革,個人命運亦隨之起伏,這些傳奇經歷也成為他文學創作的寶貴素材。

如果讀者願意聽一聽馬識途本人的人生歷程故事,一定會覺得和他筆下那些離奇曲折的故事一樣精彩。

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寫作素材

2019年11月10日,中央電視台播出【故事裏的中國】第五期「烈火中永生」,邀請紅色經典小說【紅巖】的作者之一羅廣斌之女胡波、羅廣斌之孫羅際、「江姐」原型江竹筠之孫彭壯壯,與【紅巖】英烈的後代和年輕觀眾的身份,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作為羅廣斌的革命領路人,104歲的馬識途接受了主持人董卿的電視采訪,盡管他聽力視力都大不如前,但依然清晰地道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幾個關鍵節點。

1915年,馬識途出生在川東忠縣(今重慶市忠縣)的一戶書香人家。馬識途原名馬千木,「識途」是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自己所取之名,意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馬識途了」。少年馬千木在家鄉的一所農村初中畢業後,為尋求救國之路在上海遊學,後考入中央大學,參加過「一二·九」學生運動。加入共產黨之後成為一名革命者,走南闖北,出生入死從事隱秘戰線工作。

1941年,地下工作暫時受挫,按照上級傳達的「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指示,馬識途以「馬千禾」之名考入南遷昆明的西南聯大中文系。在中文系就讀期間,他師從朱自清、沈從文、聞一多等名師,接受了文學創作的科班訓練。良好的學習環境加上自己對文學的濃厚興趣,馬識途開始了文學寫作,小說、散文、詩詞均有涉獵。但在當時,馬識途意識到寫作和職業革命家生涯是不相容的。離開昆明時,出於保密工作的需要,他忍痛將自己的所有文字資料一火焚之,並下決心暫別文學,全心投入到出生入死的地下鬥爭中去。

戰亂年代的地下工作從來都是充斥著流血和犧牲,殘酷而瞬息萬變,馬識途也經歷了親密戰友的犧牲,曾經誌同道合的同誌的叛變等震撼人心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遠不是後來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那般雲淡風輕,在當時其實是刻畫著濃厚的血色歷史紋路的。

「我有一頂羅宋帽,可以翻轉過來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還有件可以翻過來穿的兩用風雨衣。眼鏡也是兩副,黑框眼鏡和假金架子眼鏡,我嘴唇上的兩撇胡子也是為了緊急時刮掉。」後來談到當年的革命生涯時馬識途曾說。為擺脫特務跟蹤,他需要不停地變換身份,他當過流浪漢、小攤販、學校教員、生意人,還當過縣政府科員。無論是在重慶或者成都的鬧市街頭、茶肆商鋪,馬識途無數次被特務跟蹤盯梢,都憑借豐富的戰鬥經驗從容逃脫。

這些經歷,都為馬識途後來寫作積累了寶貴素材。

半路出家,為凡夫俗子寫作的作家

長期投身於革命事業中的馬識途,直到1959年,文學才華才被文學前輩發現。當時,應老作家沙汀之約,馬識途為【四川文學】寫了一篇回憶錄【老三姐】,在【人民文學】轉載後受到很多文壇前輩的好評。周揚、邵荃麟、沙汀、韋君宜等鼓勵他創作,並介紹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馬識途過去廣闊的生活閱歷成為創作的生活基礎,猶如一座座富礦被開采,他拿起筆來一發不可收拾,相繼出版了諸多革命題材和諷刺題材的佳作。

1960年前後,馬識途以親身經歷為題材撰寫的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尚未完稿就在【四川文學】【成都晚報】上連載,在讀者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一時洛陽紙貴。這部小說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馬識途和他的革命伴侶劉惠馨。1941年1月20日,時任中共鄂西特委婦女部長的劉惠馨不幸被捕,並在同年11月17日壯烈犧牲。劉惠馨犧牲前,懷中緊緊抱著他們不足一周歲的女兒。後來這個小女兒下落不明,直到1960年,馬識途終於在武漢找到了失散近20年的女兒,女兒已由一對工人夫婦撫養成人。這個悲慟又溫情的故事感動了萬千讀者,馬識途的身份也成為人們熟知的作家。

涉足文壇後,馬識途還寫了一些作家多不會涉足的諷刺小說,如【最有辦法的人】【挑女婿】等。這些作品的寫作方式令讀者耳目一新,頗受好評。「有時飄飄欲仙,有時如履薄冰,載沈載浮,一日晴,二日陰,三日風和雨,在坎坷泥濘的路上顛躓前行,才知道這文學創作道路,並不是一條日暖風和的康莊大道。」後來在【馬識途文集】的自序中馬識途寫道,正是因為作家這頂「荊冠」,他在監獄中度過了6年。然而在這6年中,馬識途偷偷寫了50多萬字的提綱和作品,這些便是他出獄後的20多年中陸續寫出的【夜譚十記】【雷神傳奇】等十幾部書的文字底稿。

作為一名出身於「職業革命家」的作家,馬識途有著自己的文學觀念,「我是想用我的一支拙筆,從一個側面來反映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讓人們知道,中國的確經歷了一場偉大的人民革命,的確出現過許多民族英雄,世界上的確有崇高的事業。」所以他堅持他所追求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追求民族的形式、生動的形象、跌宕的情節、通俗的語言,以便凡夫俗子、引車賣漿者流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藝術享受,受到一點啟發。

時間褶皺深處的老人講舊事

一名還能寫故事的百歲老人,本身就如一則傳奇故事,更何況馬識途這樣曾經置身於波瀾壯闊的歷史中的人物。104歲時,馬識途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本著作——【夜譚續記】。在【夜譚續記】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的照片上,馬識途寫下了「人民需要文學,作家更需要人民」兩句話。年過百歲,馬識途老當益壯。

封筆之作【夜譚續記】,實際上是馬識途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作品【夜譚十記】的續篇。創作於1942年的【夜譚十記】(包括【破城記】【報銷記】【盜官記】【娶妾記】【禁煙記】【沈河記】【親仇記】【觀花記】【買牛記】【踢踏記】等 10 個篇幅不等的故事),形象生動靈活,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聞趣事,透過10人輪流講故事的獨特敘述方式,還原了上世紀40年代的社會永珍。這些故事正是源於馬識途從事地下工作時與「三教九流」打交道的經歷,他聽到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奇聞軼事,明白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是多麽困苦無狀又豐富多彩。其中,【盜官記】就是傳奇電影【讓子彈飛】的改編原作。

【夜譚續記】仍援舊例,是一本四川人用四川話講四川故事的書,內容為四川十來個科員公余之暇,相聚蝸居,飲茶閑談,擺龍門陣,以消永夜。文字中不乏四川人特有之方言土語,幽默詼諧之談風,閑話四川之俚俗民風及千奇百怪之逸聞趣事。「雖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聊以為茶余酒後,消磨閑暇之談資,或亦有消痰化食、延年益壽之功效乎。讀者幸勿以為稗官小說、野老曝言,未足以匡時救世而棄之若敝屣也。」馬識途自嘲說。

更為難得的是,馬識途對自己的作品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自言,即便自己的作品不是「大雅」之作,也不會為此感到羞愧。「我從來不想追求不朽,也不相信世上有永遠不朽的東西。我樂意於讓其速朽。讓更新更好的作品來代替,發揮更好的作用。」不過,寫作仍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身兼革命家和作家,「一個人幹兩份差事,豈不是把我的生命延長一倍,多為人民服務嗎?好事。」百歲之人,人生態度十分大度和豁達。

回看馬識途的作品,無論是壯懷激烈的【清江壯歌】,寓意深遠的【夜譚十記】,還是憂國憂民的【滄桑十年】,驚心動魄的【京華夜譚】,馬識途所展示的都是普通中國人堅韌、良善的美好品質。而這些,也是一名人民作家良知與個性的真實顯現。(記者徐敏)

編輯: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