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郝俊麗:淺談陜北傘頭秧歌

2024-04-01文化

「陜北傘頭秧歌」是流傳於陜北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傳統歌舞。它起源於紡紗,農耕等勞動生產生活中,又和古代祭祀神農、祈求豐收、祈福消災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農歌技巧、舞蹈藝術、體操技藝、從而發展成為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歌舞。

陜北傘頭秧歌多姿多彩、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闊的黃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陜北人民的熱情、質樸、剛柔和樂觀的性格特征發揮的淋漓盡致。「扭「」是陜北秧歌基本動律,「走」是陜北秧歌動律的基本形式,「擺「是傘頭秧歌動律的特點。秧歌隊員們踩在地上,扭在腰上,功在腿上、藝在手上,情在臉上。扭起秧歌來、動作舒坦、瀟灑、大方,風趣逐默、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陜北人喜扭秧歌,遇到喜慶事、節假日都安排扭秧歌。特別是每年的元宵節、人們透過扭秧歌這種「鬧紅火」活動,慶賀過去一年的勞動收獲、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陜北傘頭秧歌由"鑼鼓隊、演出隊和儀仗隊組成。音樂伴奏是整個秧歌表演的靈魂,秧歌的伴奏樂器有鑼鼓和嗩吶。 鼓手們用路鼓、流水鼓、起五錘、落七錘、鳳凰三點頭等鼓點來指揮秧歌隊的動作和隊形的變化,或以打擊為多, 或以吹奏嗩吶為主,還有伴唱,忽如行雲流水,忽如細浪淘沙,重在突出旋律的 韻律美、和諧感。

在秧歌隊中,鑼鼓樂隊占有至關的重要地位,鼓點明快響亮,大鑔要揚高拍亮, 嗩吶要吹的音調準確、抑揚頓挫, 所有成員都要動作整齊、姿勢優美踩著鼓點扭。

扭秧歌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套路,"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人和指揮, 傘頭人要標致、英俊且德高望重,有一定的素養和文化底蘊, 傘頭不僅要熟悉秧歌場圖,引好場頭, 還要即興發揮好,唱好秧歌的歌。傘頭秧歌唱詞屬於民間口頭語言與歌唱結合的藝術精品, 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士氣息。 好在即興、妙在即興、貴在即興也難在即興 。所以"傘頭"不僅要知識淵博、頭腦靈活,反應敏捷。而且要熟練掌握秧歌的各種套路,控制整個秧歌隊的靈魂,從而使秧歌演出,變化多端,豐富多彩。

陜北傘頭秧歌的踩大場是秧歌表演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份,豐富多變的隊形,氣勢恢宏的場面,優美精致的圖案,充分體現了陜北人民創造的智慧和才能,展示了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跑場圖都具有它的吉祥含義和一個民間故事。

大場秧歌是全體隊員在傘頭的帶領下,踏著鑼鼓嗩吶的節奏邊走邊扭,擺成一定的吉祥圖案,載歌載舞,意氣風發,以喻全國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工農聯盟跟著黨,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

作者簡介

郝俊麗、女、陜西府谷人、

大專學歷,現在府谷縣園林所工作,酷愛秧歌藝術,偶爾寫一點小文,記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