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組團「出招」,各大展商亮出「絕活」,一出文化產業的「好戲」開場了。5月23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正式開幕。當天中午,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就陸續迎來客流。本屆文博會為期5天,線下設定八大展館。
北京展區位於會展中心15號館內,占地面積達1023平方米。記者從現場了解到,今年北京展區以「科技賦能新文旅 創意引領新生活」為主題,有130余家文化企業、園區和機構參與線上線下展示。其中,線下展館有530余件展品及19項互動體驗亮相。這些內容充分展示出北京作為首善之區,以文化新質生產力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新成果。
在深圳文博會上,與北京博物館、北京中軸線相關的書籍亮相「書香京城」品牌展區。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明長城、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元素產品展出
今年北京展區劃分了序廳、產業新動能、文化新業態、文旅新消費四大區域。在展區入口處,幾塊高畫質顯示器吸引不少遊客駐足。組合在一起的螢幕,有「鋪天蓋地」之勢,加上聲音和畫面的渲染,讓人倍感震撼。「這講的是明長城,我之前去北京還爬過,很壯觀。」深圳市民陳先生盯著螢幕上內容說道。
北京是長城資源的富集地,北京明長城是中國現有長城中保存最完好、價值最突出、工程最復雜、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區段。首次帶到深圳文博會現場的「最美長城」展項,采用4K無人機實景取材,結合數位電影級特效技術,制作出了全新的體驗場景。
深圳文博會北京展區入口處的巨幅高畫質顯示器播放著長城宣傳片。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巨幅高畫質顯示器右邊的展陳,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有關。一幅27.4公尺的丹青長卷從展板墻上緩緩攤開,畫上描繪了大運河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北京標誌性建築。【北京大運河攬勝圖】由北京畫院八位藝術家歷時兩年八個月聯袂創作,進行數位轉化後,觀眾可透過螢幕一覽大運河北京段橫亙在「山」「海」之間的壯闊景象,及一河兩岸的新時代勝景。
在展區現場,室外流通機器人「小圖」正忙著幹活兒。它是一輛招手即停的流動借閱車,作為北京城市圖書館的智慧服務爆款,它可以隨時現場借還圖書、辦理虛擬閱享證,甚至還能幫借閱者承擔運送書籍的體力活。一張智慧書桌也迎來不少人圍觀,記者體驗後發現,一張書桌,用處多多。它集合了文獻檢索、咨詢回答、個性燈光、學習輔助等多功能於一體,操作方便,容易上手。
北京藝術中心則以葉畫的形式出現在客製相框裏。京派葉畫非遺傳承人師亮介紹,這次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的葉畫作品都是他今年創作的,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葉畫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你看,我在銀杏葉片上重現了北京藝術中心,從外觀看上去,它像是翻開的書頁。」
京派葉畫非遺傳承人師亮創作的葉畫。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作為首都文化建設的重要標誌性成果,相關數據顯示,三大文化設施建成開放不到半年,累計接待觀眾遊客225.9萬人次,已成為廣大市民遊客觀光打卡、沈浸式體驗文化的新地標。
「舊書新知」專架深受青睞,古籍修復師現場展技法
走進北京展區,可以看到在明顯位置設立的京派「舊書新知」專架,展示了300余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書以及40余種紅色文獻和新文學書籍,涉及戲劇、小說、雜文等多種體裁。其中,新中國成立初期群眾日報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獻】、1941年曹禺創作的【北京人】等多部作品,十分珍貴。
多部年代久遠的文學作品出現在京派「舊書新知」專架上。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一位遊客表示,自己非常癡迷於收藏舊書,逛完「舊書新知」專架後才明白,擺在書架上的【魯迅詩集】是本偽裝書。該書在1936年由上海春光書店出版,其真實內容是共產黨員、詩人蒲風創作的詩集【茫茫夜】。
偽裝書往往透過借用或虛構書名、作者、出版發行機構等出版資訊,對文獻的封面進行偽裝,有的甚至對扉頁、版權、封底、序言、目錄、章節名稱和正文內容進行深度偽裝,以達到隱蔽自己、欺騙和迷惑敵人的目的。
現場不光能獲取新知識,還有百余種舊書正在售賣,觀眾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進行購買收藏。記者了解到,今年,「舊書新知」系列活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開展。北京已構建市、區兩級舊書實體書店交易網路,50余家實體書店開展舊書業務;打造報國寺、鐘鼓樓等常態化舊書展銷品牌,已舉辦40余場活動、接待10萬余人次,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除了看舊書,觀眾還能在展廳現場,一睹非遺傳承人的古籍修復技法。記者註意到,在「舊書新知」專架背面,擺放著20余幅自主開發的「片羽存真」文創產品,這些取自書店歷年搶救和保護的古籍碎片、散頁,借助傳統古籍修復技藝,被制成「片羽存真」「八破圖」等形式,成為集知識性、欣賞性、裝飾性於一體的文創產品。
楊弋是中國書店新一代古籍修復傳人。據他介紹,古籍修復技藝作為一門傳統技藝具有鮮明的行業特點,它對在歷史中殘破的古籍進行修復和裝訂,強調「修舊如舊」「化腐朽為神奇」,對搶救與保護古代典籍文獻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這是【直隸通州誌】的樣書,我們對破損的版本進行了修復,其主要采用修補(補破)和襯紙兩個工序。」楊弋向新京報記者解釋,一部破損嚴重的古籍要經過配紙、補破、溜口、倒平、襯紙、捶平、齊欄、打眼、下撚、上皮、包角、訂線等幾十道工序,一招一式甚為考究。
觀眾沈浸體驗VR視聽,大戲高畫質片段接連上演
北京展區處處可見科技感。一些好奇的觀眾坐上時空穿梭機VR單人座椅,在現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椅子開始旋轉、側傾、震動。實際上,座椅運動是在配合VR中的故事情節,讓觀眾更好地沈浸劇情。一個場景下來,觀眾們都露出感嘆或驚奇的表情,毫無眩暈或不適。
在一個展台前,一位戴著VR眼鏡的老先生正四處觀望。他說,他正在一架飛機上,放眼看去,遠處盡是雪山與河流。該展台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剛剛這位觀眾體驗的是我們的沈浸式文旅產品,它以數位技術和智慧裝置為基礎,集影像、燈光、互動裝置、聲音、雷射、制景等各種表現手段,來增強參與者的體驗感。」
一位觀眾戴上VR眼鏡,沈浸式感受設定場景中的細節。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該展台的【故宮以東·探城Live】也迎來不少觀眾體驗。上述負責人介紹,「故宮以東」城市文化互動平台基於互動引擎技術,圍繞東城區重要的古跡、故居、文物、景觀、商業等內容進行數位化開發及虛擬線上轉化,具有很強的文化輸出價值。透過線上平台的方式在東城區文化消費場景、特色胡同街道等開展互動,參與者既能學習了解東城區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還可以圍繞東城區的實際景觀進行平行競賽、建立內容等活動。
近年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新業態持續增長、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效果顯著等特點。2023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作營業收入20140.1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文化新業態企業實作營業收入13787.7億元,占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8.5%。
逛北京展區,觀眾免不了要被琳瑯滿目的文化消費品所吸引。他們圍著展台,在一件件非遺藝術中國禮物文創產品、活版文創和國潮文創中仔細挑選,愛不釋手又有點糾結。
深圳文博會北京展區的工藝美術精品和文創產品深受觀眾喜愛。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此外,在北京展區,觀眾還可以欣賞到國家大劇院歌劇【托斯卡】、北京人藝話劇【茶館】的8K高畫質視訊。這種融合了多業態、多領域技術的文化藝術創作,展現出演藝之都的蓬勃活力。北京文化論壇、博物館之城、書香京城等品牌也悉數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