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德國漢學家湯瑪斯·海貝勒:以田野調查研究的方法讀懂中國

2024-01-13文化

湯瑪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中文名王海,是一位致力於客觀呈現當代中國政治和社會、促進中德了解互信的德國學者。自1977年以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為主題完成博士論文開始,他深耕當代中國研究領域,至今已經發表幾十部德文、英文和中文著作以及100多篇學術論文。在眾多海外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學者當中,湯瑪斯·海貝勒以重視田野調查研究方法獨樹一幟,步履幾乎踏遍中國的所有省份,對中國國情有著較為真切的感受和認識。

湯瑪斯·海貝勒1947年出生於西德美茵河畔奧芬巴哈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原本期望他在大學攻讀法律,但他在讀了三個學期後,發現自己誌不在此,遂放棄了法律專業,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哥廷根大學、美因茲大學、海德堡大學攻讀社會人類學(主修)、哲學、政治學和中國研究,並最終於1977年在不來梅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75年,湯瑪斯·海貝勒隨旅遊團第一次到訪中國,對中國有了親身體驗。但短期的參訪非但沒有能滿足湯瑪斯·海貝勒對中國的好奇心,反而使他更加意識到自己對真實中國的認識非常有限,產生了想要長時間待在中國,深入了解中國的想法。於是在197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湯瑪斯·海貝勒立即向中國大使館提出前往中國工作的申請。同年6月,湯瑪斯·海貝勒獲邀以【北京周報】外國專家的身份來到中國工作和生活。他在【北京周報】工作了4年半,直到1981年才返回德國。這段重要經歷,讓湯瑪斯·海貝勒對中國的認識不斷深化,並逐漸成長為一位中國問題專家。

1984至1990年,湯瑪斯·海貝勒擔任德中友好協會主席期間,積極推動中德交流互動。作為現今德國中國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湯瑪斯·海貝勒長期任職於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所,2013年起擔任浙江大學特聘教授,頻繁往返於中德兩地,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

如若要從當代海外漢學家中選出一位最懂中國國情的學者,湯瑪斯·海貝勒必定是最具競爭力的候選人之一。自1981年開始關於四川涼山彜族的研究至今,湯瑪斯·海貝勒將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貫徹到了其40余年的中國研究生涯。湯瑪斯·海貝勒的研究課題涵蓋範圍很廣,研究區域橫跨中國東、中、西部的城鄉社群、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研究人群涉及中國的少數民族、私營企業家和縣鄉幹部,研究主題涉及政治改革、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等方面。湯瑪斯·海貝勒認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問題,必須摒棄「西方中心論」的立場和意識形態偏見,深入中國獲得可靠的一手資訊,才能發現真實的中國。

多年的研究經歷使湯瑪斯·海貝勒總結出了一套在中國做田野調查的理論、方法和策略。一是保持靈活性。湯瑪斯·海貝勒認為,在中國做田野調查,必須懂得靈活變通。當一個課題在調研時遇到障礙無法推進時,就需要換個方向重新思考,也許會有意外收獲。二是重視平等與互信。湯瑪斯·海貝勒認為,調研時應當和調研物件建立平等和互信關系,只有和調研物件真正成為朋友,才能在交流中得到真實有效的資訊。在湯瑪斯·海貝勒看來,調研時的訪談並不僅僅是用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向被訪談物件發問,而是需要深入被訪談物件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被訪談物件的處境和抉擇。三是註重調研地區和時間的選定。湯瑪斯·海貝勒認為,到中國做田野調查不能只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獲得了想要的數據後就迅速離開,而是要深入到中國內地,到最貧困的地方去,而且不能只待幾天,要在當地長期生活,親身感受當地社會,才能對當地的真實情況有所了解。

湯瑪斯·海貝勒眾多關於中國研究的著作,在中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他所撰寫或主編的【作為戰略群體的企業家:中國私營企業家的社會與政治功能研究】【涼山彜族企業家:社會和制度變遷的承載者】等多部著作被轉譯成了中文出版,對中國學者的學術視野產生較大影響,也豐富了中國讀者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認識。2017年,【湯瑪斯·海貝勒中國研究文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精選了湯瑪斯·海貝勒長達半個世紀從事中國研究的15篇代表性論文,論題涉及國家能力、地方幹部、民營企業家、環境治理等,是了解湯瑪斯·海貝勒學術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常年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湯瑪斯·海貝勒對中國感情很深。他的研究得益於中方的支持和幫助,在回國後也一直邀請中方機構的人員到德國存取,呼籲德國政府加強中德人文交流。

在湯瑪斯·海貝勒看來,學者的工作不僅僅是科研,也有社會責任。2002年,湯瑪斯·海貝勒專門從德國募集資金約人民幣125萬元,資助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學,用於回饋曾經的調研物件。2006年,湯瑪斯·海貝勒成為北京石景山魯谷社群的首位外籍義工,義務為社群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一些西方媒體大肆抹黑中國。湯瑪斯·海貝勒對此十分不滿,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反對妖魔化中國的14個論點】的文章刊登在德國【日報】,有力駁斥了部份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的不實報道。

作為德國著名的「中國通」,湯瑪斯·海貝勒經常受邀擔任德國政府關於中國政治、經濟問題的顧問,或者隨德國代表團訪華。任職期間,他積極獻策、施加影響,持續推動德國政府對華政策朝著友好合作的方向發展。湯瑪斯·海貝勒認為,在一個命運與共的世界中,中德之間需要合作以共同應對環境惡化、恐怖主義、網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挑戰。

為此,湯瑪斯·海貝勒提出,中德之間必須擴大交流以增強對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在他看來,中德雙方都需要得到有關對方社會發展和人們所思所想的更多資訊。從事中國研究的德國學者不僅要做好學術研究,還要透過媒體積極發聲,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現給德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