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悅品巖茶】新書解讀:一本超實用的工具書!

2024-06-17文化

大家好,我是周萍,是一名茶知識科普工作者。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大家喝懂好茶,首先要做的就是定義什麽才是真正的好茶。理解一杯好茶,再用對的姿勢喝懂。就如我們所說,要做對的事,並把它做對。

這本書總共七個篇章:

第一章:茶青篇

介紹巖茶品種與山場。人類歷史以來最早有的品種就是群體種,在巖茶裏稱「奇種」。經過長期選育,某個單株(單叢)特別優秀特別有名,廣為人知的就叫「名叢」。在本章節裏著重介紹了巖茶三大當家品種「水仙」、「肉桂」、「大紅袍」,「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而大紅袍紅冠天下享譽全球,有香有水、香水兼具,體現的是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韻」,與不可復制的「三坑兩澗」山場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普通人怎麽從口感區分「正巖」、「半巖」、「洲茶」、「高山」、「外山」?牛欄坑入口風車茉莉的濃郁花香、九龍窠野生金銀花的粉質香,紫色崖壁上的野百合也有春天。透過本書的學習,我們身臨其境體會山場環境賦予茶湯滋味感的神秘力量。

第二章:工藝篇

介紹巖茶初制到精制工藝的具體流程,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在2006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愛茶人學習本章,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巖茶工藝與品質形成的關系,從采青、做青、殺青、揉撚、毛茶烘焙;到撿掦、勻堆拼配、焙火精茶完成。哪一個環節出錯都將影響內質口感。當我們喝到不好喝的茶品時,就能倒推工藝某個環節的缺失。我們愛茶人不要求自己也能下場做一杯茶品,但還原工藝真相又為喝懂好茶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

在本章中解答了茶友們的知識盲點,掌握初制工藝內質變化規律,領悟「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透過理解做青與焙火的關系,從茶湯中喝懂不同火攻的滋味變化,分辯不同焙火程度對成茶品質的影響。

第三章:審評篇

從毛茶到成茶審評,對「青沒做透」、「過發酵茶」、「病火茶」等常見問題展開分析。陳茶做為老茶客心頭好,只要時間夠久就能成為一杯好的陳茶嗎?審評是件苦差事,濃度高,品質參差不齊,常常喝得胃裏翻江倒海,內心五味雜陳。普通人怎樣輕松高效的透過審評發現好茶?在本書中作者積累上萬個樣品的經驗值,毫無保留分享給諸位愛茶人。我們也將看到作者是如何透過一萬次定律,快速提升自己的評鑒水平。

評審發現工藝缺陷,從而反向指導生產。茶做的不好喝,不表示他人品就不行。誰個不想把茶做好呢?可要做好一泡茶有多難啊!工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追求品質是匠人的共同目標。

本書中生動還原武夷鬥茶文化節熱鬧場景,「鬥了八百年才鬥出這杯好茶」!何等氣勢!範仲淹的【和章岷鬥茶歌】中的「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這首詩描繪了北宋時期鬥茶的盛況。鬥茶,又稱「茗戰」,是比賽茶品優劣的一種聚會方式。在宋代,鬥茶之風盛行,人們透過鬥茶來評選出優質的茶葉。範仲淹的詩中提到了鬥茶的過程和參與者的心態,展現了鬥茶活動的熱鬧場景。

第四章:品賞篇

即品味、欣賞之意,本章首先丟擲一本「高手進階手冊」,得此指南喝茶有道。道是什麽?是巖茶的風味密碼?是「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的心領神會?是對「火攻」、「山場」、「品種」的不同解讀?是跟著作者喝過的好茶,每一款看了都好想喝!

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而要享這清福,必須先有功夫。也就是說,你得懂得制茶、泡茶的那套講究,才能獲得喝茶帶給你的精神享受。「也可以聊茶」,喝茶時總得聊點什麽。啜一口茶湯,閉上眼回味這滿口清涼感,是坑澗的山場氣息了;這茶湯喝完上顎有顆粒感,很「煞口」,這是木質味樹齡很老了吧;這泡茶飽滿度很高,有炭焙茶的奶香、花香、桂皮味,肉桂特征很清晰,不錯不錯是泡正經肉桂。就這麽聊著喝著,懂的人自然會心一笑。

第五章:尋茶篇

上春山尋好茶。本書分享了選購技巧,從香氣、滋味解讀好茶的評價標準。帶著讀者到巖茶的故鄉去走走,看看野茶、老叢和天心正巖村;去走訪青年茶人,去參加點評網的專業研學班;去喝百家茶,聽原產地百家說,聊聊牛肉很貴、獲獎太累的小八卦;等不及就丟擲「買茶避坑」小秘籍。

在本章中有一代代制茶人對品質的堅守,有評姐尋茶路的執著與真情流露。有愛茶人與賣茶人的鬥智鬥勇,最後終將被樸實的茶農所感動,在一杯茶湯萊恩放漂蕩的靈魂。我想這就是人們尋茶的意義,在找好茶的路上,尋找自己、看見自己、成為自己。尋茶,是一段旅程,從對茶的期盼,到抵達心中好茶的所在。在路上,尋找傳統,回歸自然。每到一處,尋覓著茶的蹤影,探索著愛茶入迷的茶友內心,無不讓我感動不已。

第六章:論茶篇

寫這本書,我內心也很矛盾,寫太專業純理論呢,又做不到通俗易懂;做太口語化,又怕讀者覺得缺少理論支撐。還有很多讀者和愛茶人,缺乏生產實踐認知,可能會感覺書中提到的一些東西沒見過,有質疑。所以我們去請教了各位茶界前輩,就巖茶品種、山場、工藝等相關問題展開訪談,並一一真實記錄下來。技藝傳承需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開放視野,即便是專家也會因時代變遷環境變化,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與認知。自待後人評說。而我們更應看到的是一代代茶人對茶的熱愛和傾註的情感,是鮮活而跳躍的生命之光。

從已故茶人駱少君老師的武夷茶緣,到大紅袍之父陳德華先生的旗幟傳承;從黃賢庚老師的手工茶答疑,到劉國英老師的消費角度理解巖茶;聽羅盛財老師趣談武夷名叢保護培育二三事,品王國興老師拼配大紅袍之妙趣。我們領悟的是聖賢教誨,學習聖賢之心特有的人格魅力,更應該踐行的是聖賢之道,做一個理想堅定忠於使命的茶人。

在「大家說巖茶保健功效」一文中,綜合論文專著,證實飲用武夷巖茶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享受「巖韻」帶來的愉悅心情同時,可有效改善人體健康狀況。

第七篇:問答篇

巖茶愛好者常見問題一一解析,就像枕邊工具書隨時翻翻總有收獲。從幹茶和葉底如何判斷茶品好壞?茶湯滋味酸苦是怎麽回事?如何體會「清涼感」和「晚甘喉」?我會不會花高價買到田改茶和冬片茶?品質又該如何分辯?都說「武夷焙法甲天下」,最具爭議的電焙與炭焙表現在口感上有什麽區別?你還在傻傻把病火茶當做有「巖韻」嗎?傳統型足火茶為什麽總叫老茶客惦記?全網最火的「八道火」與「科技叢」該如何分辯?

真正考驗作者的是如何把理論知識用白話文作好科普,這不僅要求自身治學嚴謹,還要求有豐富的一線生產經驗,即懂市場行話,又能堅守本心。很多時候當我們搞懂原理,其實知識是相通的,能融會貫通心領神會固然是好。就怕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自己錯了的事實,一度的被大師茶、天價茶、文化茶蒙蔽雙眼,成為一個自欺欺人、人雲亦雲的人。

我們在尋找好茶,也在尋找三觀一致誌同道好的茶友茶人。僅以本書結緣。

今年,是我服務三茶發展的第二十個年頭,也是我創業的第十個年頭,當選擇與茶同行,接受過程的不完美,才可以讓自己的生命之舟,堅強地揚起希望的桅桿,在人生的藍海上破浪前行。

【悅品巖茶】新書預售中,與茶的組合裝更實惠哦~

白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