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安嶽石刻,遺落在鄉野間的人類瑰寶

2024-06-18文化

佛教傳入 中國 ,有兩條清晰的脈絡。一條是藏傳佛教,由西南往 東北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另一條北傳佛教更為大眾熟知,由古 印度 經 絲綢之路 傳來,先到 新疆 ,後到 甘肅 、 陜西 ,再到 河南 ,最後在 洛陽 分叉,一路向 東北 往 山西 、 山東 ,一路向西南到蜀地。後一條脈絡傳遍中原大地和 四川 盆地,大大影響了整個 中國 的歷史,這條脈絡除了存在於文獻裏,還鐫刻在 中國 大地上,和傳播路線先後一致的留下了代表性的幾個點:克孜爾千佛洞→ 敦煌 莫高窟→馬蹄寺→麥積山石窟→ 龍門 石窟→雲岡石窟( 東北 )& 廣元 千佛崖(西南)→ 樂山 大佛→ 安嶽 石刻→ 大足 石刻(實際當然還有很多,無法窮舉)。

別的地方大規模佛教石刻造像至晚唐時止,而進入蜀地以後,一直延續到南宋甚至明清,天府之國人傑地靈,石刻造像遍地開花,且藝術形態不拘一格,彰顯了川人灑脫活潑的創造力。

別的地方大規模佛教石刻造像至晚唐時止,而進入蜀地以後,一直延續到南宋甚至明清,天府之國人傑地靈,石刻造像遍地開花,且藝術形態不拘一格,彰顯了川人灑脫活潑的創造力。

▼ 四川

在這裏面, 安嶽 石刻因較分散,單體的規模不大,且保護不力、損毀嚴重,被世人所知較晚,名氣遠不及其余。但由於它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尤其是大量形成在北宋,藝術價值極高。宋朝積弱,但卻不窮,相對而言,民間藏富最多;宋朝還是 中國 文化高地,崇文抑武的結果雖然讓國家虛弱,但內部的活力極盛。有錢有文化,造東西的要求就極高,而且思路靈活,創新不斷。

毗盧洞的千佛洞窟,莊嚴的西方三聖坐像下,刻有數量眾多的聽經學佛者,這不奇,奇在連這裏都有顯眼包,如此嚴肅的場景中,卻有聽課聽睡著了的學渣,面目雖已不可辨,卻完全可以腦補那可掬憨態,令人忍不住笑。整個場景頓時都活泛起來,更令人聯想到當年的雕刻工匠是如何滿心竊喜,為自己留下小小的彩蛋而得意洋洋。

毗盧洞的水月觀音,令人一望眼睛便再也離不開,藝術成就可說是登峰造極。

這種特性和自由度在別處是較少見的,但在 安嶽 卻到處都是,遍布全縣的九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余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新意。遊走在各處石刻之間,絕無雷同,新鮮感十足。

左壁(東壁)山崖上石窟遍布,各種石刻也滿壁皆是,但可惜的是,大多數損毀了,有的面目不清,有的殘破缺失,有的只剩軀幹,還有好多石窟裏空空如也,殘存的一些石像仍能讓人想象到當年的精美與壯觀。

這一窟色彩明艷,構型完整,可惜佛首統統被毀,只留下了精美的軀體,從整體構造來看,應為釋迦說法的場景,中間為釋迦摩尼,左右是佛徒、 菩薩 、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