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建立一個充滿關心的環境丨主題書單

2024-09-11文化

對於每個人的成長而言,老師是必不可缺的。而對於老師來說,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是無比快樂的事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我的生活中什麽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熱愛孩子。」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40個教師節,我們祝願每一位老師節日快樂。在這裏,我們特別選擇了一些與教育、與孩子們有關的圖書,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美]內爾·諾丁斯 著,於天龍 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版。

這是美國教育哲學家內爾·諾丁斯在關心倫理與教育方面的一本經典著作。原書初版於1992年,作者對人們長期以來信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反思,主張關心應成為教育的基礎和核心。進入21世紀,在美國的教育環境下,對關心的強調更加邊緣化,諾丁斯再次認真審視現實,於2005年推出【學會關心】第二版。

諾丁斯主張對傳統學校教育進行徹底改革,學校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建立一個充滿關心而不是競爭的環境,對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才能予以開發和培養。圍繞這一主旨,書中詳盡闡述了學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諾丁斯強調,「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幹,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線」。

【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從學習科學到高效教學】,[美]約翰·艾爾馬洛德 道格拉斯·費希爾 南茜·弗雷 著,邢天驕 何珊雲 等譯,盛群力 審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6月版。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幫助學生有效記憶與理解知識?如何設計高效的學習策略?如何評估學習進度並持續改進教學?該書深入剖析學習的本質,旨在將學習科學轉化為教師可直接套用的課堂實踐。書中提供了7條有效學習原理(激發動機、集中註意、精細編碼、提取和練習、認知負荷、積極困境和及時反饋)和6條切實可行的學習策略(確立目標、整合舊知、總結歸納、繪制圖示、自我檢測和精細詢問),有助於一線教師提升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計畫式學習:教師不可不知的8個關鍵問題】,[美]羅斯·庫珀 艾琳·墨菲 著,趙小莉 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年2月版。

正如該書的作者所言:「無數的學校優先考慮的是怎麽做才能讓成年人最舒適,而不是怎麽做對學生最好。然後,如果學生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買賬,我們還會覺得學生有問題。這種做法帶來很多後果,突出的一種就是學生缺乏主體性,他們沒有選擇權。」那麽,如何才能為學生創造條件,以便他們可以「有意義地學習」呢?在美國計畫式學習的領軍人物羅斯·庫珀和艾琳·墨菲二人看來,「我們要為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成為自身工作的主人。計畫式學習可以使這些條件成為現實。」

他們從一線教師實施PBL(問題驅動教學法即基於問題的教學方法)的現實問題出發,厘清概念,回應PBL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如:為什麽采用計畫式學習?如何構建PBL體驗?如何評分?如何與學生會談?如何在計畫式學習中包含直接教學?如何建立PBL文化?如何管理混亂的局面?探究與PBL有什麽關系?如何開始PBL?等等,對教師了解及掌握PBL具有巨大的助益。書中沒有艱深的理論,而是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資源。

教育的本質是什麽?

【問學記】,揚之水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我選擇的是一條細窄的路,這是在大路旁邊一條偏僻的小路,它從來不是主流,也沒必要成為主流。但這裏有我喜歡的能夠激發創造力的東西。」揚之水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其經歷頗富傳奇色彩,青年時代去做工,開卡車,蹬三輪,送白菜,賣西瓜;1977年參加高考,成功考取大學,卻陰錯陽差未能入學,只能透過自學完成學業,最終成為一代著名學者。

【問學記】是揚之水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除了數篇帶有強烈自傳性的篇章外,作者還追憶了與徐梵澄、孫機、谷林、趙蘿蕤、南星、楊成凱等良師益友長期交往的點點滴滴,並用精致傳神的文筆,定格了那些學人的淵博與風雅,能使廣大讀者領略其中的思想之美、真情之美、文辭之美,別有一種感動奮發的力量。

【大學,有什麽用?劍橋教授為大學教育一辯】,[英]史帝芬·科利尼 著,張德旭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大學是絕大多數人求取知識、完善人格的重要一站。那麽,大學的本質是什麽?上大學,到底有什麽用?學人文學科,有前途嗎?當大學教育陷入困境,我們應該如何消除誤解,重現大學教育的本質與價值?面對社會主流對大學價值的詰問,書中,劍橋大學思想史教授史帝芬·科利尼直面當今大學教育的困境,探究人文學科的本質;為我們悉心梳理英國大學的歷史、人文學科的品格,並對目前「政府、公眾與大學」的關系做了犀利的分析,並指出「在大學公司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謹慎對待的問題。

【教育的基礎】,黃全愈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從走課制裏能「走」出什麽?STEM是中國教育的希望嗎?創造性是「教」出來的嗎?「雙減」應該減掉考試嗎?名校畢業需要哪些核心素質?我們是怎麽用正確答案把孩子教傻的?書中既談到了教育的未來,也談到了教育的現在,作者用有料、有趣、有品的方式談教育,縱橫馳騁的暢談,離不開「基礎」二字。正如書中所言,教育不能只訓練「考生」去學習已知世界的知識,更要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學生」。一棟大廈能有多宏偉,取決於它的基礎有多敦多厚,而不是它的屋頂有多尖多美。建築如是,教育亦如是。

【特殊待遇:來自亞洲一流醫院的醫學生】,[英]安娜·魯多克 著,於茗騫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版。

醫學教育真正為誰服務?醫學院到底教授什麽?看似公平的考試排名,如何掩飾了機會本身深刻的不平等?精細化的教育追求,如何扼殺了學生多樣化的職業路徑與人生可能?該書透過深入的民族誌研究,詳細揭示了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院(AIIMS)的獨特之處和運作方式。作為南亞地區最好的醫學院兼三級綜合醫院,錄取率不到0.1%,AIIMS在培養醫學精英的過程中,也反映和再生產了印度社會中的階級和性別不平等。書中生動描繪了AIIMS學生的錄取過程、學習經歷、日常生活及其與患者的互動,展示了這所著名學府內外的巨大反差。透過回顧AIIMS的歷史、分析其教育體系和社會角色,作者反思了疫情時期的醫學教育,並提出了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醫生以及醫學教育未來發展的建議。

那些從縣中走出來的孩子

【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楊華 著,華章同人丨當代中國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4年7月版。

這是一部關於縣域教育的田野調查力作。該書的作者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楊華依托從調研中獲得的一線案例,以整體視野展現了當下中國縣域教育的現狀:從宏觀層面的縣域教育治理的制度與政策、縣域教育體系的構成與執行,到微觀層面的家校關系與學校管理、教師流動與學生成長等。作者重點從學理上深入剖析了縣中衰弱的根本原因,並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縣中振興的獨到方案,回應了縣域教育為誰發展、如何發展這一重要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高考制度、「雙減」政策、校園霸淩、青少年抑郁等牽動億萬人心的焦點話題,書中均有涉及。

【去家訪:我的二本學生2】,黃燈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2月版。

【去家訪】是黃燈繼【我的二本學生】之後推出的新作,記錄了她在2017年至2022年走訪自己學生原生家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在這些散落在地圖上、需要無限放大才能看到名字的小城、鄉鎮、村落裏,黃燈與學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學發小、街坊鄰居一起交流,傾聽他們對教育和人生的體悟,進而更真切和深入地了解那些從四面八方來到她課堂上的年輕人,她的二本學生。

從講台上走下來,黃燈跟隨學生回家的路線,一路換乘高鐵、長途客車、中巴車、電動車、摩托車來到騰沖、郁南、陽春、台山、懷寧、東莞、陸豐、普寧、佛山、深圳、饒平、湛江、遂溪、廉江、韶關、孝感等地,來到已經廢棄的小學操場、爬上老房子的屋頂、坐在茶園的高坡上、溜進快遞分裝車間、穿梭於養蠔廠的水域間、撿起田埂上紅薯枝葉的藤蔓,來感受學生成長的環境,體驗每一個家庭為孩子教育所做的艱辛付出。在這一遍又一遍腳踏實地的走訪中,黃燈既貼近了自己的學生,也貼近了家長,並在更深的意義上貼近了自己、貼近了教育、貼近了當下中國的現實。沒有什麽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傾力托舉。

【小鎮做題家:出身、心態與象牙塔】,謝愛磊 著,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5月版。

大學,也許是人一生中最迷茫的階段,要經歷從學校到社會的艱難適應:自2013年起,學者謝愛磊對中國四所精英大學的近2000名學生開展追蹤研究,其中近28%的學生來自農村和小鎮。他們從千萬人的分數搏殺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口中的「小鎮做題家」。邁入校門的剎那,出身的差異一並湧現。城市與鄉村、貧窮與富有、豐饒與貧瘠……在陌生的文化世界裏,他們進退維谷,飽受匱乏、隔閡、分裂、迷茫與孤獨的煎熬。想要擺脫過往的烙印,要經歷撕裂般的成長與重塑。而這,不過是漫長的社會階梯攀爬的第一步。

上百位平凡學子的故事,他們的人生軌跡相似也不同,有希望也有挫敗。作者結合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對「小鎮做題家」的家庭背景、學業表現、社會適應、就業出路等情況作出客觀全面的分析。該書以通俗的語言、翔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結合受訪者口述,呈現農村與小鎮青年社會流動征程中的內心世界,並力求揭示在精英大學中,個人的生命歷程如何與宏觀的社會行程相纏繞。

與學習有關的實用指南

【漫畫番茄學習法】,[瑞典]史蒂夫·諾特伯格 著,圖靈新知/萬物皆謎丨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和時間管理能力?如何集中精力、有效管理時間、制定計劃、克服拖延癥、處理復雜問題,以及應對考試等挑戰?書中,史蒂夫·諾特伯格提出了一個簡單高效的時間管理技巧——番茄學習法,其核心理念是將時間劃分為25分鐘為一個單元,稱為一個「番茄」。在這個時間段內專註於一項任務,然後短暫休息5分鐘,再開始下一個番茄時間。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書中還提供了多個具體的套用場景和案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套用番茄學習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透過漫畫展示如何在實際學習中套用番茄學習法,提供了一些小技巧和註意事項。

【校園欺淩(奠基之作):我們了解什麽,我們能做什麽?】,[挪]丹·奧維尤斯 著,張文新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3月版。

到底什麽是「校園欺淩」?關於校園欺淩,我們了解什麽,我們能做什麽?為什麽孩子會卷入校園欺淩中?家長和教師應對此承擔多少責任?心理學家、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丹·奧維尤斯指出,成年人的意識和參與,決定著校園欺淩事件的走向。

1982年,三個挪威男孩因欺淩自殺引起挪威政府的關註;1983年,挪威教育部委托並資助奧維尤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校園欺淩調查研究,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反欺淩運動。在此期間,奧維尤斯研發了享譽世界的奧維尤斯欺淩問卷和奧維尤斯校園欺淩預防幹預方案,前者至今仍是權威的校園欺淩測量工具,後者則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性的校園欺淩預防幹預方案。1986年,奧維尤斯首次提出了校園欺淩(Bullying at school)這一詞匯與概念,並終其一生投身校園欺淩防治研究,是校園欺淩問題研究領域的先驅。奧維尤斯表示,當一個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反復受到一個或多個學生的消極行為對待時,他就是被欺淩了。

【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美]凱瑞斯托弗·卡特林 著,何嘯風 譯,薄荷實驗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如何幫助研究生和任何學術領域的學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滿意的職業?正如該書的作者所言:「用教育來擺脫教育造成的困境,在我看來不是一個成功的策略。」該書的作者凱瑞斯托弗·卡特林在獲得維吉尼亞大學的古典學博士學位,並於杜蘭大學任助理教授後,最終決定離開學術界,在一家全球咨詢公司找到了工作。書中,卡特林將自己在這段為期兩年多的求職之旅中學到的經驗與教訓,以及在此期間進行的150多次資訊訪談、對12位元離開高等教育界後進入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的采訪,濃縮成這本拿來就能用的指南。書中的建議涵蓋了極為廣泛的主題——從自我評估、探索職業選擇、建立人脈關系、豐富職業履歷、培養技能,到簡歷制作、面試準備、如何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轉譯給非學術人士、適應新職場,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學者都會經歷的——褪去學者身份的掙紮、恐懼、羞恥與悲傷。

註:封面題圖為電影【教師日記】(2014)劇照。

整合/何安安

編輯/羅東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