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使人充實」,下一句是什麽?

2024-03-01文化

培根:談讀書

Of Studies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域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份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註,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註,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附:王佐良先生評析——

培根(FrancisBacon)生於1561年,死於1626年。

馬克思、恩格斯將培根稱作「英國唯物主義的真正始祖」。

在文學方面,培根還提出了改革文風的要求。當時文章家競起,許多人醉心辭章,不是華而不實,便是言過其實。培根著重學問的實用價值,對於文章也要求言之有物,而且物重於言。實際上,這也正是當時迅速開發中的科學所提出的要求之一:要從事科學著作,必須有一種簡樸、準確、能說明具體事物的實用文體。培根的文體觀對後來頗有影響。十七世紀後半期英國皇家學會所揭示的寫作標準,就是要使用「一種像數學一樣樸素」的文體,而在一般文學寫作裏樸素的實用文體也終於成為主流,適應了——同時也推進了——報紙雜誌的普及和近代小說的興起。

培根本人喜歡用拉丁文寫他認為重要的著作,以為這樣才可為全歐洲的學者所知,而且可垂久遠。其實他是很會運用本國文字的。有兩種風格並存於他的文章中:有時簡約,有時繁復。但不論何體,他總以準確達意為目的,文章總是條理分明,論點清楚。他也能雄辯滔滔地談人類征服自然的前途,這時候他的文筆就不時閃耀著詩情,而且正因為他的文章飽含著智慧,一般是樸素的,詩情一出現,就顯得特別美麗。正因如此,他才能做到馬克思所說的,使「物質以其詩意的感性光澤對人全身心發出微笑」。詩人雪萊在讀到培根的隨筆【談死】的時候,還曾贊嘆地說:「培根勛爵是一個詩人。」(【詩之辯護】)

要了解培根,我們還必須一讀他的【隨筆】(Essays)。這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就最大多數讀者說來,他的聞名就是建築在這本書上的。【隨筆】原來在1597年初版,不過包含了十篇極短的摘記式的文章;經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最後也不過收進了五十八篇短文。然而這薄薄的一本小書卻十分值得細讀。書的物件是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子弟;書的內容是一個通曉人情世故的過來人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勸導和忠告,目的在於使他們更會「處世」,更易「成功」,談論到的題目有哲理意味較重的【真理】【死亡】【宗教】【無神論】等一類,有屬於倫理道德的【忌】【愛】【復仇】【逆遇】【勇敢】【詭詐】【貌似明智】【利己之聰明】等一類,有直接關系宦海浮沈的【高位】【貴族】【帝王】【黨爭】【叛亂】等一類,有涉及私人生活的【友誼】【父母與子女】【結婚與單身】等一類,還有提出具體事務性指導的【讀書】【旅行】【娛樂】【庭園】【營造】等一類。但是不論何類,都不是空洞的議論,而是對於作者心目中的特定讀者有實用價值的經驗之談,對於當時社會的了解真是入木三分,充滿了獨得之見、誅心之論。文章寫得十分緊湊簡約,初看似乎幹燥無味,但是耐心多讀幾遍,便會發現,就在這些勸世箴言式的小文章中,哲學家培根以他明徹的智慧,像最銳利的小刀那樣,熟練地、巧妙地、藝術地解剖著當時的英國社會,他周圍的人物以及他自己——英國當權人物的真實的、秘密的圖謀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