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土家族的主源不是廩君蜑人或板楯賨人,而是「牧誓八國」的盧戎

2024-03-30文化

文/萬物君

不少人認為,土家族的主源是廩君蜑人和板楯賨人。

廩君蜑人為百越族,活躍在鄂西、湘西一帶;板楯賨人為百濮族,活躍在川東一帶。他們的語言要麽是侗台語,要麽是南亞語。

然而土家族的語言是藏緬語。

就此而言,土家族的主源不可能是廩君蜑人或板楯賨人。

1

1954年,民族語言學家王靜如稱,「湘西土家語乃是在漢藏語系中屬藏緬語族,比較接近彜語支的語言,甚至於可說是彜語支的一個獨立語言。」

20世紀80年代前期編寫的【土家語簡誌】認為,「從基本詞匯看,土家語並不接近彜語支語言,同時與藏語支和景頗語支語言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很難把土家語歸入藏緬語族的某一語支中去。」

【土家語簡誌】作者之一何天貞認為,「土家語和羌語支內部各語言同源詞普遍高於藏緬語族其他語支,這說明土家語同羌語支親緣關系最近,而在羌語支內部,土家語最接近羌語、普米語(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蘭坪、寧蒗、維西、麗江等縣)和木雅語(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區環貢嘎山的康定、九龍、石棉等縣,使用人口約1.5萬)。」

何天貞認為,「 從發生學關系上來看,土家語是藏緬語族中屬於羌語支的一個語言,是從羌語支語言中最早分化出來的一個語言,也是簡化最多最快的一個語言。

很早之前,蘇聯時期語言學家C.E.雅洪托夫就認為,在牧野殷周戰爭之前,土家語已不同於其余藏緬語支而獨自存在。

如此,則 土家族從藏緬語族族群中獨立出來至少已在三千年以上。

2

根據一些文獻記載,在古代,土家族地區曾出現羌戎語:

王昌齡【箜篌引】:「盧谿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

劉禹錫【洞庭秋月行】:「蕩槳巴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羌笛。」

【元和郡縣誌·江南道】:「辰州,蠻戎所居也,其人皆槃瓠子孫。或曰巴子兄弟入為五溪之長。」

盧溪郡即辰州,治今沅陵縣,王昌齡在沅陵聽到了「羌戎謳」。劉禹錫被貶武陵郡時,在洞庭湖聽到了「羌笛」。【元和郡縣誌·江南道】稱,沅陵縣為「蠻戎所居」。

這些記載意味著,沅陵、洞庭一帶有羌戎。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名曰犬戎。皇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左傳·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於荒穀,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

【搜神記】:「時戎吳強盛,數侵邊境,遣將征討,不能擒勝。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者,贈金千斤,封邑萬戶,又賜以少女。」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 在南蠻槃瓠周邊有犬戎,【搜神記】稱其為戎吳,或是【山海經】中的融吾。此戎吳很可能是【左傳】中的盧戎。 盧戎曾與羅國一起,大敗楚人。

3

武王聯合【牧誓八國】滅亡商朝,其中,盧國為八國之一。【尚書正義·卷十一·牧誓】:「八國皆蠻夷戎狄,屬文王者國名。羌在西,蜀、髳、微在巴蜀, 盧、彭在西北 ,庸、濮在江漢之南。」

李零認為,盧、彭在豫西。這應是後來的事。最初它們應該在西北

盧在西北,源於盧水上遊,故名盧戎,屬於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

周滅商後,一部份盧戎跟隨姜子牙進入山東,在長清縣西南建立了盧子國。大約公元前804年左右,被齊國所並。

其余的盧戎輾轉遊牧於河南崤山、熊耳山一帶,仍稱盧戎。盧氏縣即因其而得名。

當秦、晉崛起後,盧戎南遷,在湖北襄陽市西南的南漳縣,建立盧子國。

公元前699年,楚國屈瑕伐羅,羅國(襄陽市南宜城)與盧國聯合抵抗。由於屈瑕輕敵冒進,被羅、盧聯軍夾擊,一敗塗地,被迫自縊。

公元前690年, 盧國和羅國一同被楚武王所滅。兩國遺民被遷到枝江,後又遷到羅縣(今湖南汨羅縣)。盧戎的一部份移民遷徙到汨羅東鄰的平江(平江縣清代尚有盧水)。

一部份不願投降的盧人逃入荊山,仍舊過著遊牧生活。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盧大夫乘機殺了楚大將鬥克和公子燮。公元前611年,楚大饑,盧戎伐其東南,後被莊王打敗。

楚莊王強盛時,散居荊山的盧戎遺民南渡長江進入湖南盧江一帶,盧江又名武溪,向東經瀘溪縣流入沅水。梁時置盧州,唐時置盧溪縣,清代改為瀘溪縣。

如前所述,王昌齡【箜篌引】雲:「盧谿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王昌齡聽到的「羌戎謳」,應是盧戎歌唱的。

4

土家族【梯瑪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土家族聚居區,被譽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其歌詞曾提到過黃河:

「嗬嗬耶,了了神,黃河裏面劃兩橈。」

【梯瑪神圖】中也畫有黃河。【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整合】對此有記載:第七層是黃河,河中有神騎乘船,其左有鐘鼓樓、土地廟,其右為總管土地、天橋、麻陽洞。

這些古老的記憶,足以證明,土家族的主源在西北,而非廩君所出的武落鐘離山。

5

關於廩君的記載,【世本】為最早。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李賢註【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世本】曰:廩君之先,故出巫誕也。」

廩君屬於誕人的一支。

關於蜒人的系屬,【隋書·南蠻傳】說得很明白: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迆,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

廩君之族有巴、樊、瞫、相、鄭五姓。【十道誌】載:「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各為一溪一長。」五溪即酉、辰、巫、武、沅五條河流。

【華陽國誌·巴誌】說:「哀公十八年(前477),巴人伐楚,敗於鄾。是後,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於盟會希。」

楚子滅巴的時間,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前477時,巴人還存在。

當其滅亡時,一部份沿清江上遊西遷進入川東;一部份往南進入了湘西;還有一部份則在清江流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往南進入湘西的巴人,即前面提到的「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他們面臨的是比其早兩三百年進入湘西的盧戎。這兩個民族必然發生融合,其結果很明顯,說羌語的盧戎戰勝了說壯侗語的廩君之巴。

6

據統計,土家族父系單倍群構成中,C-F845占比最高,為14.5%,其次是Oα-F8,為11.8%,然後是O-M307占比10.3%,Oγ-F11占比9.1%,Oβ-F46占比7.6%。

湖南省中,C-F845 的占比為 2.92%,土家族中,C-F845 的占比卻高達14.5%。他們很可能是盧戎的後裔。

5500年前,C-F845出現在烏蘭察布廟子溝遺址。4000年前,C-F845出現在漯河郝家台遺址。3000年前,C-F845出現在內蒙古赤峰市。2700年前,C-F845出現在西藏日喀則。漢末,C-F845出現在甘肅張掖黑水國遺址。

據此,可以認為,C-F845 早期分布在遼西到甘青一帶的高地社會。

所以,3000年前,他們可能是盧戎的主體。

7

做個小結:

一、三千年前,盧戎從甘青地區東遷到豫西,曾作為周人的「牧誓八國」之一,討伐商朝。

二、周滅商後,一支盧戎隨姜子牙去了山東,另一支留在了豫西。

三、春秋時期,秦、晉強大,豫西的盧戎南下進入湖北,在襄陽南漳縣建立盧國。

四、前690年,盧國被楚國消滅,其遺民被南遷到枝江、嶽陽、汨羅、平江一帶。不願投降的盧戎南下進入沅水流域,他們是土家族最早的祖先。

五、戰國時期,廩君之巴被楚國滅亡,部份族人南下進入沅水等五溪流域,與盧戎碰撞、融合,後來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