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國古代書畫中的中秋

2024-09-15文化

文|周惠斌

中秋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闔家團聚、品餅賞月的歡快日子,是遊子懷鄉、思念親人的共情時光。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中秋為題,圍繞皎潔的月亮、翩躚的嫦娥、靈動的玉兔,創作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文書畫,寄托了天涯同望、共此月光的真摯感情和美好祝願。

【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 登高望月賦中秋

【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縱25.2厘米、橫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是宋代書畫家米芾在中秋登臨海岱樓賞月後書寫的一件草書名作。

詩帖篇幅不長:「中秋登海岱樓作。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信書亦一難事。」詩作前後抄錄了兩遍,僅末句倒數第二個字「西」和「東」不一樣;其間還有兩處批註:一是「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一是「信書亦一難事」,由此亦佐證了米芾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書寫態度。

海岱樓位於江蘇漣水,是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宋紹聖四年(1097年),米芾任職漣水軍使期間,喜好登臨海岱樓,眺望淮河入海處壯闊的海天景致。【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前兩句寫登樓遠眺,海面波光粼粼,猶如銀瀉汪洋,天際閃現萬道虹光,孕育出瑰麗的珍珠。後兩句引出「吳剛伐桂」典故,暗自遐想若非吳剛日復一日砍伐桂樹,桂枝快速生長必然會撐破月輪。詩作托物言誌,借自然勝景,慨嘆自己仕途坎坷、一身才華無法施展的抑郁心情。

【閏中秋月帖】: 桂彩中秋特地圓

【閏中秋月帖】(縱35厘米、橫44.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是宋徽宗趙佶中秋賞月時的即興之作,書於宋大觀四年(1110年),共7行60字。

帖文是一首七言律詩:「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永珍斂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嬋娟。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詩的意思是:中秋之夜,月兒分外圓潤,今年恰逢閏月,月亮更是澄明皎潔。良辰美景,何不把握時機,盡情欣賞美麗月色,不要為了苦吟一句詩而再待來年。天地萬物,光芒盡收,夜色籠罩,更加襯托出月亮勝似美女的曼妙。清澈遼闊的天空,雲彩如鱗,讓人心曠神怡。這樣的景致,怎能不乘興賦詩詠懷。

趙佶(1082—1135)能書善畫,造詣非凡,花鳥、人物、山水畫各擅勝場,自成「院體」;自創的瘦金體書法,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閏中秋月貼】是趙佶瘦金體書法的代表作,有「鐵畫銀鉤」之稱,用筆瘦中帶潤、挺中見柔,勁健挺拔而不失嫵媚;筆畫細瘦如筋、修長勻稱,細勁至瘦而不失其肉;結體中宮收斂、四周舒放,濃艷婀娜而不失優雅,同陽剛、深厚的傳統書風,以及肅穆和莊重、典雅和大氣的皇家風格迥然有別,體現了他在藝術上的非凡創造才能。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 更問中秋賒四十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是明代畫家沈周的山水畫代表作。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秋,沈周60歲,邀請友人赴有竹莊共度佳節,後應友人之請,作畫描繪在平安亭內飲酒賞月的情景,並寫下題識詩和跋語,記述了詩、書、畫的創作由來。

沈周(1427—1509)工書善畫,和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有竹莊原名西莊,是沈氏世代讀書、吟詩、作畫的隱居寓所,也是彼時蘇州文人雅集的第一場所。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由畫面與書法兩部份組成,以詩、書、畫「三絕」為後人稱頌,是沈周書畫作品中的巨制。其中,畫面縱34厘米、橫136厘米,明月高懸,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景致幽靜。中心為一座茅亭,四周綠竹參差,竹影搖曳,亭中二人相對而坐,品茗賞月,把盞吟詩。一只仙鶴立於亭邊橋上,望向茅亭;小徑蜿蜒,不遠處山巒之上隱見亭台樓閣,兩山對峙間飛瀑傾瀉而下,顯示出傳統文人處江湖之遠的山水意趣。畫面墨色渾厚、冷寂清幽,格調疏簡蒼勁、詩意濃郁。

書法部份透過一首自題七言律詩,從「少時不辯中秋月」的追憶,到「古今換人不換月」「信是流光不可留」的感慨,最後祈盼「更問中秋賒四十」的復雜心緒,抒寫了韶華易逝、人生苦短的傷懷之情,表達了內心對生命的感悟。整體書法線條沈著穩健,用筆蒼勁沈厚,筆法起伏頓挫,彰顯出文人墨客胸中有丘壑的精神境界。

【八月賞月】: 桂子月中落

【八月賞月】是【清院本十二月令圖】中的第8幅。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約繪制於清代乾隆初年,共12幅,分別描繪自農歷正月到十二月間的各種節令風俗及其豐富的生活場景,包括: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競舟、六月納涼、七月乞巧、八月賞月、九月賞菊、十月畫像、十一月參禪和臘月賞雪等,通常認為是清代宮廷禦用畫師唐岱、丁觀鵬等人的作品。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八月賞月】摹寫了農歷八月中秋賞月的情景。中秋之夜,氣候初涼,清澈的月光灑向高墻屋脊,微風過處,清香四溢,人們立台設宴,觀賞月色,共度美好時光。院落中,叢菊繁盛,眾人扶老攜幼秉燭夜遊。婦女們牽攜著兒童,在墻陰檐角輕盈碎步,立於庭院平台欣賞皎潔月色。不遠處雕欄玉砌的高高露台上,正張設盛宴,人們圍坐一起頻頻舉杯。閣樓內,樂師吹笙撫琴,悠揚的樂曲縈繞於耳,回蕩周圍……

作品以嫻熟的中國傳統界畫技法,汲取西洋畫透視方法繪制庭園景致,構築出精細逼真的人物活動環境。三兩成組的人群穿插其間,人物與場景交相輝映,生動演繹了中秋時節傳統的民俗活動,使人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