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曬書客·雪月拾書|

2024-01-10文化

雲也退/文

No.10

【五代九章】

鄭也夫/著上海三聯書店 2023年10月

還是那個鄭也夫。二十多年前,他是第一批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的作者之一,入選出版了一本【代價論】。當時的學術人寫作的一些共性在此批書中有所反映:無論錢滿素寫愛默生與美國,董小英寫巴哈金,還是馮崇義寫羅素,都不乏「大」的氣息,很有做一些開創性工作的抱負,並不乏深刻之論,但是在行文的結構、詳略方面缺少考慮,往往為追求說理的完整而犧牲了「可讀性」。【五代九章】像【代價論】【信任論】等等一樣,優缺點都突出。優點是善於宏觀地識問題,三觀穩健不偏頗,不投時所好,考辯先人史論時很有一套見解,有些新說。缺點則是一如既往的固執,缺少自反的敏銳,把讀者的感受不當一回事,他說大量參照史料是因為史料本身就是極好的故事和文字,話雖不錯,可是他對史料的詮釋未免過少了。

此書的智識含量很高,能提升讀者對五代史的興趣和了解,不過也很考驗閱讀耐心。從行文看,鄭也夫是那種絕不允許編輯改動一個字詞的作者,這種莫名的自信造就他的風格也局限了他的發展。很多分析性的段落裏都含有「我就說這些,你們自己去領悟」的語意,但本身又不那麽松弛,這都說明作者太在乎自己。

No.9

【真實的臨在】

(美)喬治·史坦納/著 段小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8月

世道對人文精神的威脅越深重,喬治·史坦納的文字就有多儒雅。在這本1989年問世的書中,史坦納站在又一個人文思潮輪回的結束階段,為它做個總結。他已經看到一些根本性的轉變即將發生:「電腦的使用呈指數級增長」,它「不僅是實用的工具」,甚至動搖審美意識的方式和結構。

值得贊賞的並非這一預見性,而是他緊接著分析了解構主義這一他從來厭惡的思潮,揭示了它的出現,它從根本上推翻原有的意義解讀和闡釋,它的「元理論」內容,是如何與一個「後」時代的到來亦步亦趨的。透過羅蘭·巴爾特,史坦納發現,即便在數位化技術尚未推廣進家用日常的時候,一個以「‘字節’和數位」為核心的未來,就已在文本批評的先鋒寫作中出現了。此書中綿延不斷的分析,對於想要把握2020年代的審美趣味與思路的人而言,也許是一番別無替代品的示範。

No.8

【白日盡頭】

(德)燕妮·埃彭貝克/著 胡燁/譯理想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客鄉】之後又念了一本埃彭貝克的書,作為一個很有抱負的作者,她盡可能地在有限的篇幅裏容納最重大的命題。在1920年邁入成年期的奧地利女孩,母親那頭來自加利西亞猶太人家族,在父親的苦心經營下,設法擺脫猶太人的身份。與種族身份疊加的是政治身份:奧匈帝國崩解,蘇聯建立,失去祖國的女孩,被左翼意識形態吸引而尋求進入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結果等待她的是1935年後的政治迫害。

小說裏有不少細微的幽默,無聲的絕望,不著一詞的諷刺。「她巴不得自己是個頭腦簡單的人,簡單到可以用‘忘恩負義’打發掉自己的女兒」,「即使舌頭在接吻時進入另一人的身體,她的內在也永遠外在於他人」。有些知識令人讀來如受重擊,例如在寫到猶太墓園外邊沒有樹木,作者說,不知道的人以為那塊地是荒的或因為有鐵路經過,但實際上,不種樹是為了避免「樹根在骨頭之間蔓生」,從而到了末日審判的那一天,死者的身體就不完整了。猶太教對儀式的設計永遠是講求細節合理的。

讀此書還有一個重大收獲:書中有一首猶太歌謠,提示了那個著名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所依據的「理論」。繪本裏的爺爺是個縫紉匠和節衣高手,一整塊布料碎得再小,他都能派上用場,但那首歌謠唱出的卻是猶太人的處境。如同一塊越剪越小還湊合用的布料,他們在惡劣的環境裏步步收縮,活到活不下去了還在堅持活著,最終為的是完成一個可以被講述的故事。

No.7

【後真相】

(美)李·麥金太爾/著 張美華/相欣奕/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3年10月

「真相需要捍衛。對抗後真相,第一步就是了解它。」封面上這兩句話後還有第三句沒說:「了解它也就等於對抗它。」正如那個熱詞「卷」字所提示的,這個年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各種東西都在追求把一切人都「卷」進去,讓人把捆綁自己囚衣適應為皮膚,把受約束的活動範圍適應為家園,把強加的認知當成自己的想法。本書如同每一本嚴肅探討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生活的弊病的作品一樣,也三令五申地告訴讀者,是那些收集和生產數據的互聯網技術巨頭需要我們,而不是我們需要它們。

然而我們不能卻自已地使用它們提供的服務,並不斷上傳偏好和意見,然後很快就在數據的洪流裏變成一個資訊收發的機械節點。「後真相」建立在「真相無關緊要」的預設之上。它激發的是普遍的厭世和冷漠癥,因為既然任何資訊都有待於你隨手轉發,那麽你自然不會去在乎哪個更有意義,更「真」,更值得嚴肅的對待。

被拋棄的真相因而淪為野心人物的玩物,他們未必會刻意去隱瞞和虛構真相,但可以利用公眾的冷漠倦怠,他們使用的話語逢迎那種厭世的心態,經常表露出對氣候變遷之類當代議題的唾棄,而比卷入其中的人很難反思這一切哪裏不對,或許還覺得持這種心態正是成熟人的做法,是參與政治的方式。「後真相」與政治冷漠癥、民主制的危機是完全一體的事實。作者說,雖然抗擊它的辦法「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要持有「真相的觀念」,不能忘記它。一個人只要拒絕生活在一個忽視真相的社會裏,他就是清醒的抗擊者。

No.6

【封面之下: 一本小說的創作、生產與接受】

(美)克雷頓·柴爾德斯/著 張誌強/王翡/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8月

一旦一本書稿進入到取書名的階段,那它就離開了寫作階段,進入另一個流程了——相信無數以寫書為生的人都懂這個感覺。他們都會說「書是商品」,可是每個人都希望讀者把它當成某種超越了普通有定價、有生產日期、有上架區域的商品的東西;他們希望買者最好沖著作者的名字,其次才是沖著一個吸引自己的書名來買這本書。

像【封面之下】這樣的田野作品多多益善,它清晰、平實、周全有力的敘述能打動一個熱愛閱讀的人「願聞其詳」。一些常識被作為「現象」來分析,例如J.K.羅琳2020年的新作創下了三周一百萬冊銷量的紀錄,此乃「名字」的效果;另一些細節則頗見作者的同理心,如一位作者要求使用一幅高身價攝影師的作品作為封面圖,出版商認為這是作者的虛榮心所致,但對作者而言,從采用這張照片與否,能看出自己在出版商心目中的位置。此種賽局和分析實在是相當好看的。

No.5

【消費影像: 當代文化中的風格策略】

(美)斯圖亞特·伊凡/著 方尚芩/譯拜德雅·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3年8月

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力僅能達到分辨是非對錯而已,能夠關註風格的人,才可以進入高階的思想層次。風格關系到美醜,關系到雅俗,或關系到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它是如此強大,能夠改變人的心境,左右他的行為和是非的認識;高級的創造往往與制造一種風格有關,是引領,而非滿足眾人的需要和口味。

消費社會、市民社會有自己的語言,當它透過影像言說,人無法擺脫它的灌輸,影像和語言的生產者常常是洞察社會心理的行家裏手。這本包羅宏富但分析縝密的書,描繪了人在風格面前的被動狀態,作者常用「剝削」一詞來敘述個體被一層層地銼掉判斷力和好惡的過程,那些任意進入人們的視聽的無形的東西,在伊凡的筆下被一一揭露和解析。

No.4

【在黃昏起飛】

(英)海倫·麥克唐納/著 周瑋/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6月

寫作是一件多麽奇妙的事情。麥克唐納是又一位喜歡透過觀察動物來寫作的作家,可是她的寫作和我能想起來的其他類似的作家都那麽不同,她總是親自在場,讓在場感貫穿到末尾;她將「人類活動」這樣的大概念縮小到在泥土上走一步,在草間采一顆蘑菇。她在對比人與動物時從來是不矯情的,她當她寫到雨燕的家時,她說「我自己生活的領域日常瑣碎,是睡覺、吃飯、工作和思考的地方」,寫威肯沼澤的一篇,她說到曾帶小侄女來這裏,侄女問她「這兒的動物是從一個動物園來的嗎?」

「椋鳥群飛」的場景,她是從把護照弄丟去補辦的事情開始說起的;在「車燈下的鹿」中,她說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幾年裏,英國如何一步步走向政治民粹主義,然後說出了驚人之見:鹿往往意味著一種保守的世界觀。在自然景觀豐富的地方,要博愛也會容易很多;書中的「人群」這一篇裏,她寫到近距離看到大群聚集的鳥兒時,人們的反應各異,「有的笑,有的哭,還有人搖頭嘆息,或是口出穢言」——這個描述我深有同感。

No.3【櫻與獸: 帝國中心的上野動物園】

(美)伊恩·J.米勒/著 張濤/譯光啟書局 2023年7月

這本書從第一行到末尾幾乎每句話都很新鮮——無論是一所建於1882年的動物園,還是從那時開始幾十年裏的日本,還是其中的動物,對我而言都是初識。我在一定程度上很適應那種東亞式的冷漠、疏離,但當我心之所系的主角是動物,我拒絕適應了。也許作者寫得太好,此書的上野動物園,在我的感受中就是一個「機構」,即便在它最穩定也最受歡迎的時候,帶來也不是樂趣而是一陣陣持續的警告。

1943年動物園對動物執行的大屠殺無疑是書中的高潮,但對戰後動物保護的政策作介紹時,作者依然警語不斷。他說「對於瀕危物種的追求」,通常是以孩子的名義來正當化的,因為孩子們永遠有胃口去看珍稀動物。這聲音何其嚴峻,徹底重構了那路老生常談的環保主題。

No.2

【季節之歌】

(英)特德·休斯/著 趙四/譯廣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

又見特德·休斯,以「力量」著稱的他,在這本書中精煉了他的力量。休斯的句子並不適合局部摘引,然而一旦摘出,它就會如同某種放射性元素一般,改變它周圍的氣息。

「獲月來臨,/悄聲嗡鳴穿越天空,像巴松管樂。/而地球終夜應答,如低音鼓。」「麥粒就像是黃澄澄的金錠種子……每一粒都是一位沈睡的公主——/她的王國尚未來到。」寫到春季,休斯說「冬之精瘦小公牛/只是佯裝去吃/尚未長出的青草」,在有趣的畫面面前,能悟到「精瘦」不僅用來形容小公牛,其實也是冬季的特征;寫到夏季,在講過花朵的「沈醉爭鬥」後,休斯用這樣令人拍案的句子來描寫結果實:「一些醜陋的小小膨脹來臨,獎賽的/矮矬真相」。

譯者趙四的後記題目太精準不過:「更新讀者感知覺系統的魔術師」。這是妙極了的更新,足以把熱情重新灌註到一個人——一個蒙詩歌之福的人的身上。

No.1

【秦漢工匠】

(美)李安敦/著 林稚暉/譯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7月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孟子這堆話雖然勵誌,但他在另一處的名言把自己給顛覆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原來「勞其筋骨」者雲雲,是用來麻痹體力勞動者、讓他們安心幹活的話啊。

工匠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不怎麽受重視、更談不上受尊敬的「勞麗仕」,然而他們的被忽略的原因很明顯,就是那些書寫記載都出自有錢有閑的「貴族、政客和諸子」,工匠自己和農民一樣是靜默無聲的。李安敦在寫這本書時尤其在意的一點,是不僅把工匠放到當時的秦漢社會裏觀察,而且想象他們在三教九流之中的真實存在。例如,在參照了班固等儒家士人對工匠意義的拔高(完美的工匠能反映賢君美德)之後,他立即指出普通百姓會有不同的看法,他從韓非的「五蠹」論和具體律法中找到了依據,認為工匠是誠信備受懷疑的一個行當。

這本書見識和寫作俱佳,作者(或譯者)使用漢語動詞的功力很深,在表達見解時用詞儉省而意味深長。對於石匠開鑿石灰巖,作者用了「揮動鐵錘」、「敲打尖鏨」、「鑿出縫隙」、「楔進裂縫中」、「錘打」、「劈出一大塊石灰巖」來敘述其過程;說到山東某地的石匠制作畫像石,雕出的雷公仆人「每一下重擊都使得塵世間的凡人驚恐萬分」。書中有大量的推測,每一次,作者都能領著讀者一起引人入勝地猜想,說到史料闕如時則一同抱憾。帝王如武帝、宣帝、名人如劉向、張衡此落彼出,對器物的審美和考古從業者的結論互相交織,念這部作品時,「絲絲入扣」的快感是難以盡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