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從氍毹之上到方寸之間的三重互動

2024-04-19文化

「我們並非不喜歡戲曲,而是昔日戲曲的開啟方式出現了問題。」「原來戲曲不僅很專業、很藝術,它也可以很可愛、很時尚。」近來,隨著戲曲這一古老而厚重的藝術形式牽手新媒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以互動性、即時性和多樣性為特征的新媒體,不僅拓展了戲曲的生存空間,豐富了戲曲的傳播路徑,更重塑了戲曲傳承與轉化的話語表達,讓傳統戲曲煥發新的生機。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傳播方式、內涵解讀和傳承效果等方面的問題和隱憂,亟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一,普及與深耕:不能僅僅停留在大眾化普及層面而止步不前。

從舞台表演到方寸之間的螢幕展示,從容納成百上千人的劇院擴散至億萬網民觸手可及的虛擬世界,這一轉變無疑是戲曲藝術在時代變遷中求新求變的重要嘗試。目前,傳播者往往透過線上直播演出、短視訊片段分享、線上教育課堂、社交媒體互動等方式推廣傳統戲曲,在大眾化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深度傳播、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播方式單一、內容同質化嚴重、忽視深度使用者培養等問題依然廣泛存在,新媒體的效能也無法充分釋放。觀眾經常出於獵奇的心態,更多地關註技術叠代下的新鮮體驗,而非戲曲本身的藝術價值。若是止步於此,用新媒體傳播戲曲藝術就有可能淪為淺嘗輒止的表面功夫。

新媒體不僅是一個提供展示戲曲風采、科普戲曲常識的視窗,更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和啟迪者,幫助廣大使用者理解並深入探索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體會其在歷史長河中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普及工作應當逐步過渡到深化認知和培養審美情趣階段,使使用者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求,喚起主人翁意識,引發人們從新媒體平台走進劇場、走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切實體會現場更直擊人心的感覺,體會作為綜合性藝術的戲曲中內蘊的文學美、腔調美、服飾美、表演美、意境美、圓融美,領略戲曲藝術「以形傳神」「虛實相生」的美學境界。這亟需既懂戲曲藝術又懂新媒體技術與傳播邏輯的人才,在普及與深耕中探尋戲曲藝術的新媒體創新發展之路。

第二,快與慢:過度的碎片化傳播可能暗含使戲曲藝術淪為快消品的風險。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戲曲的碎片化傳播已然成為常態。在短視訊裏,經典作品、唱段、花絮往往被切割、裁剪成一個個短小、精彩的片段,從而適應快節奏的資訊傳播方式,幫助使用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大量資訊。雖然這種做法顯著提升了戲曲藝術的傳播效率和普及度,但由於視訊內容被拆分得過短、過碎,無法表現戲曲的完整情節、起承轉合、人物關系和藝術深度,使得戲曲藝術容易被簡化成一個個孤立的藝術碎片,這也暗含了將戲曲藝術「降維」為即拋式娛樂產品的風險。

同時,在新媒體背景下,戲曲短視訊的推播往往依賴於演算法推薦、使用者個人偏好以及社群網路的同質性等邏輯,這些機制將導致資訊繭房的形成,進而使得使用者接觸到的內容愈發單一和同質化,如很多觀眾只選擇看炫技、耍花活的短視訊內容,這類短視訊可以為其帶來即時、短暫的視覺沖擊與娛樂效果,滿足其獵奇心理,這雖然無可厚非,但也確實會遮蔽戲曲作為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所應有的厚重感與連貫性,使受眾無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欣賞戲曲的完整藝術形態,不利於戲曲文化的深層次傳播。

因此,在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捷和趣味的同時,也需要給戲曲藝術完整和深度的表達留下足夠的空間,處理好「快」與「慢」之間的關系,這是新媒體語境下創作者、傳播者需要深思的問題。這不僅需要演算法的不斷最佳化,也需要創作方、使用者方、監管方、投資方等多方形成合力,爭取在傳播形式的多樣性與傳播內容的完整性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點。

第三,商業與藝術:警惕在資本、商業裹挾下走向異化發展的誤區。

借助直播、短視訊、社交平台等新媒體工具,戲曲藝術得以跨越地域、年齡、社會階層的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為傳播者帶來了可觀的流量,這也導致一些以短平快的內容迅速實作流量變現、獲取高額報酬,而罔顧視聽內容的品質與價值導向的現象出現。近年來,在新媒體平台上,「魔改」「惡搞」傳統戲曲的現象時有出現,對戲曲的良性傳播造成了一定影響。

前有某網紅「魔改」黃梅戲【女駙馬】,性感「夾子音」配合矯揉造作、擠眉弄眼的神態,解構了黃梅戲抒情見長、韻味豐厚、通俗易懂的獨特藝術魅力;後有某視訊節目將戲曲盔頭中的冠「魔改」為「喪葬風」的頭飾,美其名曰對戲曲服裝的創新;還有為博人眼球、賺取流量,將戲曲風妝容、服飾風格與比基尼造型混搭擺拍、走秀,以中西合璧的噱頭異化傳統藝術……諸如此類傷害傳統戲曲的現象和行為可謂層出不窮。「黃梅戲」不是「黃戲」,戲曲服飾承載的是傳統文化,是「寧穿破,不穿錯」的職業精神與藝術風骨的體現。「戲曲+」是戲曲攜手新媒體的新機遇,但絕不意味著戲曲是可以隨意拿來「拼貼」「惡搞」「魔改」的,不能打著跨界融合與出奇出新的旗號夾帶私貨,將戲曲異化為「四不像」。

戲曲歷經千年的積澱與發展,深刻體現本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戲曲作品對於善惡、忠奸、正邪、美醜的倫理批判,對於「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精神的歌頌,使其自古發揮著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所以,如若任由利欲熏心者利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如今,在新媒體語境下,我們需要將傳統戲曲的精神意蘊與時代精氣神相貫通,將之寓於戲曲千回百轉的唱腔與樸素直白的道理中,而不是讓金錢與流量蒙蔽雙眼,過於追求流量而刻意求奇、打造視覺奇觀、抽空精神價值,這也是戲曲傳播者需要持續深耕與著力的地方。

總而言之,戲曲的新媒體之路要在處理好普及與深耕、快與慢、商業與藝術等多重關系中找到發展的新路徑,讓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新媒體真正成為助力傳統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強大引擎。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