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編輯書單|我是女人,是人類,也是動物

2024-03-01文化

這幾日,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在圖書這個相對慢節奏的行業裏,各個出版社也逐漸從春節假期中恢復到工作狀態,開始推出一系列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本次的書單裏,我們挑選了幾位青年作家的小說集。被稱為「東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雙雪濤,全新中短篇小說集【不間斷的人】不停留於對東北工業時代的懷念,開始在小說裏加入科幻元素,人心與科技,現實與虛構,最終在他的小說中難分彼此。

青年作家林戈聲的【紛紛水火】,是她在【收獲】主辦的文學比賽中的匿名參賽作品,她也憑借這些作品拿到了該比賽的首獎。雖然她戲言「好像走了後門一樣」,但這本小說集中濃郁的奇詭想象力和怪誕的筆法,讓這本看上去不那麽「主流」的作品,生猛地切中了現代人「病態」卻又普遍的精神狀態。

青年作家遠子的小說集【光從哪裏來】,寫的是一些青年的困頓——那些出生在農村,透過高考等方式來到大城市的年輕人們,既不屬於所在的城市,也很難再以赤子之心回到故鄉,遠子用四個小故事,書寫了這一批年輕人對於身份認知的撕裂、困惑與迷茫。

本次書單中的【資優】,在年初時就被許多業內人士關註。無論是對作者鈴木涼美從事過特殊職業的身份好奇也好,還是被她曾與上野千鶴子在【始於極限】中精彩對談所吸引也罷,【資優】作為她的半自傳小說,足以讓讀者們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她想要闡述的母女關系。

如果說【資優】是從女兒的角度出發,本次書單中的小說【如我如鯨】則是從一個母親的視角,講述了女性重新擁抱生活的冒險、一場自我發現之旅。

此外,本次書單中還有登上過【時代】封面的亞裔女性凱茜·帕克·洪所著的【少數派的感受】;被稱為美國現代主義詩歌先驅艾蜜莉·狄金森的傳記【我的戰爭都埋在詩裏】;還原倫敦大轟炸的前因後果,並講述丘吉爾另一面的【至此一年】;記錄席勒特統治下,藝術家們的困境的【文學之冬】,以及探討鄰國日本持續走高的未婚率的社會學作品【不婚社會】,它或許也能為目前中國面臨的婚戀問題提供一些參考。

總之,開卷有益,好書頗多,希望我們在春光中,共享閱讀之美。

1、【不間斷的人】

安東的發財樹死了。樹的位置在電視櫃的旁邊,因為他習慣在客廳裏工作,所以他給自己弄了一個大桌子,有三米長,一半吃飯,一半幹活。發財樹就在桌子和電視櫃之間,有意無意總能看到。死狀是很淒慘的,葉子都掉了,原來就不多的枝條變得又細又黑,有的還彎曲了,像是遭了火災的窗欞。盆裏的土和根分離開,露出一圈裂縫,可氣的是開始幾天裂縫還是潮濕的,似乎蘊藏著變數,跟枯枝很不統一。

——雙雪濤

作者:雙雪濤

出版方: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

【不間斷的人】是雙雪濤的全新中短篇小說集,加入了科幻元素,每篇故事都有一種未來感與不確定性。

七個故事裝置,探向古老與未來時間。在這部全新作品中,人心與科技,經歷與幻想,現實與虛構,S市與北京,最終在小說中難分彼此,共同成為探索寫作可能的精密試驗。尋找鳥骨的仿生人、讓時空流轉的刺客、失去記憶的拳擊手、溫柔夜色裏的孤獨酒鬼……

人,只是不間斷的人類的一環。這些故事從人們置身其中的日常開始,不斷伸展進意想不到的未來世界,探究的是人類永恒的命題:人的情感、善惡和逃離現實世界的方法。

2、【如我如鯨】

縱觀因紐皮雅特和西方工業化的歷史,柯吉拉承載了這些人類文化,而縱觀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也承載了我。它們載著我和我的兒子來到了一個新的開始。我是女人,是人類,也是動物。我在水中產下了我的孩子。我們對柯吉拉歌唱。我們聆聽它們呼吸。我們聆聽海洋的聲音。這本書便是我所聽見的內容。

——多琳·康寧漢

作者:[英]多琳·康寧漢

譯者:塗艾米

出版方: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

因一場撫養權之爭,多琳陷入了人生低谷,只能帶著一歲的兒子麥克斯寄居於婦女收容所。一連串的失敗讓多琳不斷陷入自我懷疑。為了擺脫困境,她決定帶著麥克斯開啟一段非同尋常的冒險:從墨西哥的潟湖到北極的冰川,在無邊的黑暗與風浪中,她們一路追尋灰鯨母親與幼崽,完成了哺乳動物距離最長的大遷徙。

一路上,她克服了自我責難,包容了膽怯與猶疑,與一往無前的柯吉拉相伴,重拾對自由、愛與聯結的信心。行至終點,多琳與久違的自我重逢,六年前的愛與回憶也如潮水般湧來……

3、【光從哪裏來】

我終於意識到,自由的確是一種重負,它將人拋入孤苦無依的境地,這些承受不了孤獨的人,只能選擇逃避冰冷的自由,重回溫暖的集體。

——遠子

作者:遠子

出版方:上海文藝出版社&重光relire &藝文誌eons

透過高考「拼殺」進城市裏的農村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從大城市逃離回農村之後,又該怎麽辦?既不屬於城市,又再也融入不了家鄉,他們歸屬於何處?

【光從哪裏來】是青年作家遠子最新短篇小說集,收錄【有福之人】【地下的天空】【倒水河】和【冬眠】。

四篇小說,均以黃安這個地方為牽引,刻寫在黃安縣城、農村這樣的小地方,與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都市之間,撕裂不定的年輕人的困頓與迷茫。

4、【至此一年】

我感覺自己在與命運同行,我過去全部的生命,都只不過是在為這個時刻和這次考驗做準備。我雖然急切地盼望著黎明的到來,但睡得很熟。無須美夢作為鼓舞,事實已然勝過夢境。

——艾瑞克·拉森

作者:[美] 艾瑞克·拉森

出版方:新星出版社&新經典

1940年,英國前途未蔔,丘吉爾在至暗時刻開啟了他的首相生涯。盡管納粹步步緊逼,民眾依然捍衛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在燈火管制的夜晚談情說愛,戴著防毒面具去聽音樂會,在一片廢墟的校園裏完成學位授予儀式,在敵機呼嘯中享受一杯杯熱茶。

丘吉爾一家也不例外。在處理政務之余,他們也在為兒子破裂的婚姻頭疼,為懵懵懂懂便答應了別人求婚的女兒擔憂,也為在家庭裂痕中降生的小孫子送上祝福。生活從未停下,人們在守望與堅持中等來了出人意料的轉機。

在這本書裏,作家艾瑞克·拉森,以小說家的筆觸刻畫了1940年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甚至不同陣營的群像。結合大量書面材料,還原倫敦大轟炸的前因後果,也解鎖了「永不屈服」的丘吉爾的多種面貌。

5、【少數派的感受】

精神分析學認為,當你在談論觸動你神經的痛苦時,它就會從你的身體裏分離出來。命名痛苦可以把刺痛從事件中消除,讓它變得有限、可控,甚至消失。但在我長大的文化裏,談論痛苦不僅會重新給我創傷,也給我愛的每一個人創傷,好像言語不是解藥,而是會感染他人的毒藥。

——凱茜·帕克·洪

作者:[美] 凱茜·帕克·洪

譯者:張婷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1年10月,【時代】雜誌封面出現了一位亞裔女性的面孔——她便是以這本【少數派的感受】聲名鵲起的亞裔作家凱茜·帕克·洪。

總是比周圍人更勤奮,卻一直處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樣被人訓斥;為無法說地道的英語而感到羞恥……韓裔美籍作家凱茜·帕克·洪從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亞裔美國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恥、偏執、憂郁、自我懷疑等等,稱它們為「少數派的感受」(minor feelings)。

凱茜的書寫還帶有強烈的女性意識。她指出「藝術運動一直建立在白人壞男孩的兄弟情誼之上」,並以講述亞裔年輕女性藝術家之間的復雜情誼作為回應。在【一位藝術家的肖像】中,凱茜反思了韓裔女作家車學敬在1980年代遭到奸殺案件,透過展示這起殘酷的案件在事後被刻意回避和迅速遺忘的過程,審視了亞裔女性的生存狀況。

6、【我的戰爭都埋在詩裏:艾蜜莉·狄金森傳】

狄金森給伊莉莎白·霍蘭寫信說,「【簡·愛】之後,還沒有哪本書比艾蜜莉·勃朗特一生的故事更令人激動」。她稱勃朗特是「十字架上的拿破侖!」她把勃朗特的偉大建立在她對痛苦的駕馭之上,並堅持讓伊莉莎白讀這本書,不管眼睛好不好。「那是一種如此奇異的力量,我一定要讓你擁有它。」

——艾爾弗雷德·哈貝格

作者::[美] 艾爾弗雷德·哈貝格

譯者:王柏華&曾軼峰&胡秋冉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中信·回聲

作為美國現代主義詩歌先驅,艾蜜莉·狄金森仿佛是一個謎:她是波赫士唯一公開表達欣賞的女作家,25歲之後遠離公眾生活,只留下上千書信和詩作。

這個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樣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尋常的個性,激情與愉悅,失望與沖突以怎樣的方式走進了她的詩歌世界?

本書從艾蜜莉·狄金森所處的時代語境出發,以時間為序追蹤狄金森的人生發展軌跡,信實、全面且深入地講述了她的成長。童年回憶、法律檔案、公理會記錄、未發表的書劄殘簡、狄金森與友人的往復書簡……帶我們盡可能地接近這位天才的、隱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詩人,以及她飽滿熱忱的創作、非同尋常的一生。

7、【不婚社會:日本婚姻的未來走向】

我曾在研究生課程上問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如果可能,你們是想當醫生的妻子呢,還是想當一名單身的女醫生呢?」中國留學生的回答是:「當然是自己成為醫生。因為如果當醫生的妻子,仍然有離婚的可能。」

我說:「在日本,如果是因為丈夫出軌導致離婚,則需要支付給妻子一大筆經濟補償金。而且,因為日本人礙於面子,通常不會說拒絕支付這樣的話。所以,只要和醫生結婚,在經濟上就可以一輩子無憂無慮。」

因此,在日本,如果和高收入的男性結婚,是能夠獲得一生的經濟保障的。即便離婚,也能得到相當豐厚的經濟補償。反過來說,如果和收入較低的男性結婚,即便離婚也沒有什麽經濟補償。

——山田昌弘

作者:[日]山田昌弘

譯者:韓濤

出版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在鄰國日本,結婚難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持續走高的未婚率,又帶來少子化、單身寄生族等其他社會問題。

學者山田昌弘從社會學角度道出婚姻的本質,剖析現象背後的原因。婚姻這種形式是否還有必要?婚姻對男性和女性有什麽不同?「結婚難」為何而發生,又因何而加劇?個體的困境反映出怎樣的社會實態?將來的婚姻會怎麽樣……

8、【資優】

人多的時候有五六個,其中會有人透過對他拋媚眼來試圖證明自己與其他人並非處於相同的立場。至於她究竟想向誰證明,是個謎,也許是想向自己證明吧。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全都處在同樣的立場上,沒有一公釐的距離。世界上有價值高的人,也有價值低的人,而我們這些聚集在那裏的人完全一樣,也許比世界上的其他人更低。

——鈴木涼美

作者:[日] 鈴木涼美

譯者:連子心

出版方: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磨鐵·鐵葫蘆

大部份中國讀者認識鈴木涼美,是因為與上野千鶴子的那本書信對談【始於極限】。

在接連失去兩位朋友後,鈴木涼美接受了多年未聯系的母親深秋之前想搬來家裏的請求。母親胃裏的病竈終於到了難以維持生命的地步,她似乎在尋找一個死亡之地。

在陪媽媽一起等待死亡之際,向來沈默的鈴木涼美突然想要問問她:「為什麽我沒有父親?」「為什麽無論我吸煙或是喝酒你都不生氣?」「你知道我在這條街上做什麽工作嗎?」「我撒的謊你知道了嗎?」「為什麽沒打過我也沒拋棄我的你,卻燒傷了我的皮膚?」

以及「你慶幸生下我嗎?」

9、【文學之冬:1933年,希特勒統治下的藝術家】

雖然會議到夜裏快11點才結束,但報紙次日就詳詳細細地報道了整個事件……但所有文章都表明,希特勒上台16天後,納粹黨的政治家是多麽肆無忌憚地踐踏基本權利的。

——烏維·維特施托克

作者:[德]烏維·維特施托克

譯者:陳早

出版方: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重力

1933年2月,詩的意誌潰敗於政治的狂熱。

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後,隨即對共產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人士展開迫害,活躍在德國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藝術家首當其沖,在納粹當政初期的短短一個月內,這些作家、藝術家或遭監禁、槍決,或被迫逃離德國。

本書以切近的視角和細膩的敘述,記錄從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裏發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這短短一個多月成為德國文學的冬天。

10、【紛紛水火】

趙夢鶴不知道這些絮語來自何處,一開始他甚至不確定它們是彼此關聯的同一類聲音,但他發現,當他側耳傾聽的時候,福小姐也頓住腳步,一對纖細的觸角敏感地在空氣中微擺,幾次三番,趙夢鶴就明白這不是幻覺、當晚,趙夢鶴在床上輾轉反側,想的是他自己當時也無法說清的東西,直到天色蒙蒙亮時,他依舊沒有想清,如此迎來第二天,又度過一個月,來到下一個月、下一年。不知不覺間,趙夢鶴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福小姐待在一起,但絕不是出於對自然、生物、昆蟲或生命的興趣他只是常常在腦海裏回想起福小姐觸角在微微旋擺的那個傍晚,秋風初起,晚霞溫柔,螞蟻觸角這樣過於微細的事物,世間只有他和福小姐心知肚明,這事的確毫不重要,但它發生於那一秒。

——林戈聲

作者:林戈聲

出版方:上海文藝出版社&單讀&鑄刻文化

青年作家林戈聲,在該小說集中書寫了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不可名狀的恐懼。

這是一群攜帶各種隱秘病癥的奇特之人,作者透過對病態社會與現實人性的整體觀察,呈現了一份當代都市的異談集與讖言錄,看見人群中那些沈默的少數人的故事。用林戈聲的話來說,仿佛是一種世界的陰影在具體各人身上的集中體現。她說,「這也是很多現代人的普遍感受,我們仿佛不再有一個明確的敵人……不知道為什麽,痛苦又細小、綿密、四面八方地包圍著每個人。就像有的年輕人,白天還在排隊搶一個限量版玩具,晚上發朋友圈說‘我好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白天和晚上如此矛盾,但它們居然都是真實的。」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蔣慶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