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哲學基礎概念:浩然之氣、正氣、養氣、大體

2023-12-06文化

浩然之氣 戰國孟子用語。指透過內心修養逐漸積累道義精神而產生的一種正義氣概。【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厚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南宋朱熹註:「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孟子集註】)它盛大無限,不可屈撓,可以發揮出氣吞山河的偉力。並認為具有浩然之氣,可「使其行之勇決,無所疑憚」、「事皆合義」、「無所愧怍」(同上),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境界,也體現了一種偉大的人格精神美。後世視為高風亮節和天地正氣。

正氣 亦稱「浩然正氣」。通常指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的氣節操守。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氣」。是透過修養集義與道而生的一種恢弘的精神氣質,體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後儒稱之為「德操」、「名節」、「風骨」。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身陷囹圄,不畏強暴,堅貞不屈,寫下氣壯山河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當其貫日月,生死無足論!」把「浩然之氣」表述為「正氣」——「浩然」,昇華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人格操守。隨著【正氣歌】和文天祥英雄事跡的廣為流傳,「浩然正氣」成為大義凜然、堅持真理,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崇高品格和民族氣節的代稱,成為誌士仁人和革命戰士的精神支柱。參見「浩然之氣」。

養氣 戰國孟子的一種修養方法。即「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醜上】)。其「氣」指一種無所畏懼、不可動搖的正氣(或正義氣概)。認為,養氣首先要「持其誌,無暴其氣」,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可動搖對道義的意誌和信念。同時,「配義與道」,遵循道德規範,註意平時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積累。做到「心勿誌,勿助長」,「直養而無害」,久而久之,使氣達到「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的境界。參見「浩然之氣」。

大體 戰國孟子用語。指心。與「小體」相對。【孟子·告子上】:「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東漢趙岐註:「大體心思禮義,小體縱恣情欲。」(【孟子註疏】)南宋朱熹註:「大體,心也;小體,耳目之類也。」(【孟子集註】)意謂心是思維的器官,能思仁義,使人成為君子;耳目之類易被利欲蒙蔽,使人陷為小人。孟子還認為:「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