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青牛西度,白馬東來

2024-06-17文化

青牛西度,白馬東來。寺觀繁興,由此昉矣。窮山曠野,瓢笠所至,輒據有之,間出名僧,著於碑版,摩榻所及,頗資考證。

這段話有點拗口吧,所言碑版的確是記載歷史的重要手段。今天我們一起去丁沖的翠雲庵,穿越時空,走進那段晨鐘暮鼓的時光。

山門猶在,古剎無蹤。假如不是「翠雲小學」幾個字的掩護,這石頭的門洞,磚雕的門楣恐怕早已在「破四舊」的鐵錘下化為齏粉。石柱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紅字依稀可見,當時空的轉換,讓翠雲小學也成為文物,我們是不是在考量,有沒有必要剝去這層石灰,露出「翠雲禪庵」磚雕。

在內面,石灰剝落,露出部份磚雕,你能揣摩出磚雕圖案的寓意嗎?

門外是石級,掩映在蒿草叢林中,倔犟地延伸著昔日的方向。

進門一排二層樓橫亙在山麓,這是拆了大佛殿蓋的小學。原來學生是在大佛殿上學的,隨著學生增多,分班上課已經不夠用了。

老遠望去,東邊有一間獨立小屋,墻壁內赫然鑲嵌著一塊黑乎乎的東西,那肯定是碑。

急忙趕過去,果然是。

石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辨。從門樓和石碑保存情況來看,當時改造學校時,負責人的確有心了。特別是破四舊時期,許多珍貴建築雕刻都是被石灰泥巴糊住才幸免於難。

史料記載,「翠雲庵,在州南四十裏,康熙戊申(1668),僧覺朗、西月建。」

用水把石碑清洗一下,字跡清晰可辨。

上面是篆體「翠雲禪院碑記」,記載了翠雲庵建設經過。正文有標題【翠雲禪庵燈會】,以為怎麽記載舉辦燈會?看到後面又成了「燈油會」,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燈油會」(或稱人口會)是流傳於民間,自發形成的一種迎神祭祀活動。它是農耕文化的產物,蘊藏著極具祖根文化價值的圖騰符號,是一種原生態文化現象。原來是當地利用燈油會祭祀活動,發起募捐,眾檀越集資,修建翠雲庵。發起人是僧人覺朗,碑上說「覺朗規其始,西目底其成。」什麽意思?就是說叫覺朗的師傅發起修庵,在另一個師傅西目手上完工,而且西目成為第一任主持。

碑文按照慣例,先要介紹環境、緣由、發起、經過、重要人物等,而且是名人撰寫。此碑也是如此,首先寫「桐汭多山崖,東南尤盛,奇峰聳秀,松林掩映於危巖峭壁之下,若騰空霞霧,百變而不可名狀。」

然後寫在這樣的環境下建一庵實屬養心之地,建立者覺朗出場。和信眾一起,在康熙戊申年動工興建翠雲庵。以汪有敬為首的「燈油會」會員捐資助建而成,一眾檀越迎請林隱慧心法師的弟子西目做主持。

關鍵是翠雲庵兩大護法是當時的名家,一個是進士吏部觀政文林郎夏迪忱,另一個是甲子科鄉試武舉人盧徽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是鄉試,考出來的是舉人,這一年沒有進士科)。

夏迪忱,字籲俊,號若齋,康熙二十年中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殿試金榜,是年殿試總中179人,其名列第155名。(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他很有意思,又中舉,又中進士,就是不做官。甘願辦私塾,教書育人。他讀書寒暑不輟,文章醇正,郡知名士多出門下。

有一天,他私塾下班回家,途中聽到一個大老爺們哭天搶地,甚是淒涼,處於好奇,他便走過去問那漢子。得知此人姓莊,因為欠債還不上(不知道是不是高利貸,或者做莊賭博),只好準備賣掉老婆抵賬(這樣的男人也是無語,不知道夏老師為何不問清楚緣由就傾囊相授)。他當即掏出皮夾子,把收的學費都給了姓莊的,讓他還債。等到自己回到家裏,老婆讓他買火柴引火,他都沒錢買了(歸家,歲暮無以舉火)。

又有一次,「有賣兒償捕者號於野,迪忱解囊贖之。」這就不用轉譯了吧,不然看不起你們的文言文閱讀理解了(壞笑)。

史料評價他「其慈祥惻怛類此。」

這塊碑記的作者是丁沖人董彥白,關於他的身世,無從尋找,只能一筆帶過。或許當地人有家譜,可以尋得一些資料。

好了,上完整版碑刻,供大家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