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今年端午不一般,3人要「躲午」,是指哪3人,怎麽躲?建議早準備

2024-06-01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 ,是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其起源和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自然天象崇拜,與古代百越地區(大致位於今天的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的部族文化緊密相關。

端午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尤其是與龍圖騰有關的信仰 。據 【易經】 記載 ,端午時節,蒼龍七宿(東方青龍星座的一部份)飛升於正南中央,達到「飛龍在天」的位置,象征著吉祥和力量的頂峰 。因此,端午節最初可能是古代部落舉行祭龍儀式,祈求雨水、豐收和部落平安的日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開始與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故事相聯系,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屈原的傳說。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和著名詩人,因政治失意而投汨羅江自盡。據 【史記】 等古籍記載, 屈原死後,楚地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忠誠與高尚情操,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劃龍舟、投粽子入江,希望以此防止魚蝦侵蝕他的遺體 。因此,端午節也成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尤其是在漢族地區。

除了屈原,端午節在不同地區還有紀念其他歷史人物的習俗,如 紀念忠誠而悲劇的伍子胥 (在蘇州等地)、 孝女曹娥 (東漢時期的人物)和 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的忠臣)等,這些紀念活動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民間信仰。

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不僅在國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也在漢字文化圈國家中有著慶祝的習俗。 2009年,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國際認可的文化遺產

端午節的習俗也非常豐富,包括 掛艾草 菖蒲 以驅邪避瘟、 佩戴香囊 栓五色絲線 飲雄黃酒 給孩子額頭畫王字 等,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健康的祈願,也融合了避邪、保健和娛樂等多種文化元素。 今年端午不一般,3人要「躲午」,是指哪3人,怎麽躲?建議早準備!

傳統上, 「躲午」 並不是指特定的三個人需要躲避,而是指一些特定人群在端午節當天采取的避諱行為,旨在 避開午時 (中午11點到1點,被認為是陽氣最盛之時)可能帶來的不祥之氣或是邪祟。

1: 「婚嫁的女人要躲端午」 。這是中國部份地區的傳統習俗之一,這一習俗稱為「躲午」或「躲端五」。按照這一傳統, 端午節時,出嫁的女兒會回到娘家過節 ,這樣做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古代社會認為農歷五月,尤其是五月初五,是 「惡月惡日」 ,這一天容易招致邪氣和不祥之事。由於新嫁娘或已婚婦女被視為家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幸福與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家族的福祉,因此,在這樣的 「兇日」 將女兒接回家中,可以保護她們不受外界可能的不吉影響,確保她們的健康與平安。

另一方面,躲端午也是加強家庭聯系,特別是母女、姐妹之間情感交流的機會。 在古代社會,女性婚後多居住在夫家,與娘家的聯系相對減少,端午節的這一習俗為出嫁女兒提供了一個正式的理由回到娘家 ,與家人共度時光,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情感。

2: 新生嬰兒 。在某些地區,有讓 出生不久的嬰兒「躲午」的習俗 ,認為 這樣可以保護孩子免受午時邪氣的侵擾,確保健康成長 。做法可能是讓孩子在這一天由家中的長輩帶著,避免外出,尤其是避免在午時陽光最烈的時候外出。

3: 體弱多病者 :對於體質較弱或長期患病的人, 家人可能會讓他們在端午這天「躲午」,透過在家靜養,避免接觸外界可能的不良氣場,祈求安康

至於「怎麽躲」,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則,但普遍的做法包括。

居家不出 避免在午時外出,盡量留在家中,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佩戴香囊 艾草 :即便在家,也 佩戴具有驅邪意味的香囊或在家中懸掛艾草 ,進一步增強避邪的效果。

飲食調理 :在飲食上也會有所講究,比如 吃粽子 喝雄黃酒 等,認為這樣可以增強體質,抵禦不祥。

需要註意的是,這些習俗多源於古代的民間信仰,並非所有人都會遵循,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傳統習俗已經逐漸淡化或演變成更具象征意義的活動。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讓我們攜手同行,於古韻今風間尋覓智慧之光。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讓千年積澱在新時代綻放異彩,傳承不息。在此, 月下詞 誠邀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攬勝。望君常顧,於此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的低吟,續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