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虛空先生講解【論語】微子篇(8-1)

2024-03-31文化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仲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原文)

逸民 ,我們看這個逸字,逸指的是隱者,隱士。但是逸和隱者還有不同的地方,隱者是包含了不問世事,用儒家的觀點來看,他是有一些消極的因素在其中的。而逸民的逸同是隱者,但是雖然隱居,卻包含著積極的思維,就是努力地想要去做事情的人,並且是有道之士,稱之為逸民。逸民當中接下來舉例了幾個人,我們看看都有誰。

伯夷,叔齊 我們在之前的課程當中有講過,這裏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期,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一個是老大,一個是老三,伯夷是老大,當時孤竹君臨終之時,想要把國君的位置傳給叔齊,也就是傳給老三。但是老三不同意,他想遵循的是兄長,遵循的是天倫,所以想讓自己的大哥伯夷去坐這個位置。但是伯夷也不想坐國君的位置,因為他想遵循父親的遺願,想讓叔齊坐這個位置。

後來兄弟兩人都沒有坐國君的位置,選擇共同離開這個地方。後來,想去周文王那裏考察,那個時候還是商朝的末期,還沒有建立周朝,所以想去文王姬昌那裏。後來遇到了武王伐紂,伯夷和叔齊叩馬勸諫,就是攔住了伐紂的隊伍去勸諫武王不要去攻打商朝,因為這是不合禮制的,畢竟是以臣伐君,所以是不同意的。但是武王並沒有聽其勸諫,繼續伐商,結果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伯夷和叔齊兩個人恥食周粟,他以吃周朝的米為恥,采薇而食,就是吃一些野果子,最後餓死在首陽山。這是伯夷和叔齊,他們是想要積極地做事情的,想要去為政的,但是違背禮制的事情決不同意,所以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自己的尊嚴和誌向。

虞仲、夷逸、朱張 這幾位歷史上並無具體的考證,沒有留下什麽樣的事跡,我們也就不具體地去講解。柳下惠我們之前學習過,直道而行,數次被罷免,但是依然堅持自己心中的誌向,不改其誌。

少連 歷史記載的很少,但是孔夫子有對少連的贊嘆,贊嘆少連善居喪。善於居喪,指的是在守大桑,也就是三年之喪,少連在守三年之喪時可以做到什麽樣子呢?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傷,三年憂。我們轉譯過來看三日不怠,就是在守喪期間三日水不入口,連水都不喝,自然也是不吃食物的。三月不解,這裏指的是百日還是很悲傷的樣子,一想起父母親的離世還是要傷心至哭的。期悲傷,期是指的一年,一年還是很悲傷的狀態。三年憂,已經到了第三年,還是很憂慮很有愁的樣子。以此我們可以看到少連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我們介紹了【論語】當中所講的逸民這七位,講完了這七位以後,我們看看孔夫子自己的主張誌向和選擇。首先孔夫子把這七位分成了三類人,我們先看第一類。

「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說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辱沒自己的身體,大概只有伯夷和叔齊吧。我們先看誌,什麽叫誌呢?不改其怨稱之為誌;心之所願,稱之為誌。就是自己一個人你的誌向到底是要做什麽,而從不會為了外界發生的事情而改變自己的誌向,也不會辱沒自己,這稱之為不降誌,不辱身。說能做到這樣的,大概只有伯夷和叔齊吧。

我們看看伯夷和叔齊的選擇,兩個人都沒有去做孤竹國的國君,就是因為不想降自己心中的誌願。叔齊的誌願是什麽呢?以兄長為尊,國君的位置當然要兄長來坐。可是伯夷則不相同,他要遵的是父願,這是心中的想法,心中的誌向,我是不可能做在這個位置的,因為這是父親的遺願,我怎麽可能改變自己的誌向呢?所以兩個人都不肯改變自己的誌向,最後選擇了共同離開。這是第一點。

我們再看第二點,兩個人勸阻武王不要去伐紂,即使商紂王已經荒淫無道,可是以臣弒君畢竟是不合禮,不合於德的,所以這個時候是不想讓武王去伐紂的,但是並沒有能力去阻止武王伐紂。那麽當武王想要啟用伯夷和叔齊幫助武王治理周朝,兩個人選擇了放棄,不光放棄,還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不能實作我心中的理想和誌願,我寧可不吃周朝的米,自己去吃山上的野果,最後選擇餓死在首陽山。

這就是兩個人心中的誌,這個誌向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無論是面對是否做君主,還是勸阻武王,還是去否到武王那裏為政,包括周粟不食,這就是兩個人的誌向。所以並不會降低和改變自己的誌向,不辱其身,誌向不改,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的身體受辱。所以能做到這個樣子實在是我們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裏孔夫子把二位列為第一類人,是不會降低自己的誌向,不會辱沒自己身體的人。我們從這裏可以延伸,看看生活當中的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首先我們要有自己的誌向,要有自己心之所願,我清晰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事情,我到底要追求什麽事情,而不會因為外界一切事情的發生降低自己的誌向,也不會讓自己的身心受辱。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修身的人立誌去明德和親民,無論到什麽時候,都不會降低自己的誌向。比如說孔夫子推行大道,推行周禮,遇到艱難困苦,包括自己生命的困厄,從來沒有降低自己的誌向。即使子貢和子路在跟孔夫子交談的過程當中會有所表示,是不是我們的道太高了,別人達不到,所以沒有人願意去推行我們的道。而孔夫子和顏回堅持自己的道既然是正確的,怎麽能改變呢?這就叫不降其誌,是不可能降低自己的誌向去迎合的。

生活當中的我們也是如此,當我們堅定地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沒有任何事情的出現可以阻礙或者是降低我們的誌向,我們不會去迎合任何人,只會讓自己的誌向變得更加堅定,也不會讓自己的身體受辱而去迎合他人。

在生活當中要懂得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是一個忠義之士,保持自己心中的正道,從不迎合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