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易中天說禪:佛與眾生的本質區別是什麽

2024-06-18文化

〇 石佛頂 / 黃永厚繪

回到人間,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一步。

實際上百丈懷海創立的禪院制度和禪林清規,從組織上和思想上都滲入了中華的精神和主張。比如: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待客以至誠為供養,處眾以謙恭為有禮,豈非溫良恭儉讓,再加道家的清靜無為?他主張的農禪生活跟儒家提倡的耕讀生涯,又何其相似乃爾!

但,這也只能讓儒家放心,不等於讓他們喜歡。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唐宋兩代的文人士大夫,包括那些反對佛教的人,都喜歡參禪。比如韓愈就是反佛的,由於反對皇帝迎佛骨還被貶到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痛苦得很。到了潮州卻跟禪師來往。

哈,他是反佛不反禪。

至於知識界,豈止不反禪,還以參禪為時尚。

比如白居易,就名列禪宗的譜系之中。

原因很多。

但首先讓他們動心的是這四個字:

立地成佛

這四個字包括兩個內容:立地和成佛。

那就先說成佛。

成佛也包括兩個問題:能不能成,這是可能性;怎麽樣才行,這是操作性。第一個不是問題,因為佛也是人。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成佛,我怎麽不能?

好吧!那麽請問:什麽時候?什麽地方?

需要等到來世,往生凈土嗎?

不用。因為對凈土宗的批判已經告訴我們:

成佛不用挪窩,此地就行,此刻就行。

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怎樣才能成佛?

這就要先弄清楚:佛是什麽?

佛是我們在寺廟裏看見的樣子嗎?不是。那些塑像形態各異,坐著的叫坐佛,躺著的叫臥佛,站著的叫立佛。如果成佛就是變得跟他們一樣,請問該是哪樣?

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佛的 色身 ,不是 法身 。色身就是色相,是表面現象。法身則是實相,才是內在本質。只看見表面,看不見本質,不但沒有成佛,反倒是糊塗蟲。

那麽,佛的本質特征是什麽呢?

〇 聞笛賦 / 黃永厚繪

覺悟

實際上,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本是凈飯國王子,跟普通人並無兩樣。後來他成為佛或佛陀,就因為覺悟。

這是能夠真正掌握一切真理,如實了知所有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境界的 最高智慧 。由於佛祖是在菩提樹下悟得這個智慧的,所以有人又把它叫作 菩提智慧

釋迦牟尼有此智慧,因此是佛。

不過覺悟以後,就非同常人。所以,漢字便寫成半邊表示否定,半邊表示是人的佛。

佛,是人,同時又不是人,當然也不是神仙。

神是只有靈魂。

仙是肉體飛升。

佛是思想轉變。

轉變了,也還是人,但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叫:

眾生

也就是沒有覺悟的。

由此可見:

佛與眾生的本質區別就在覺悟。

覺悟也有三個要求:

自覺: 自己覺悟。

覺他: 讓別人、讓眾生覺悟。

覺行圓滿: 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覺和覺他,思想和行為,都完美無缺。

三條都沒有,是 眾生

能夠自覺的,是 羅漢

自覺覺他的,是 菩薩

全都做到的,是

佛、菩薩、羅漢,是從高到低的三個 果位

果位,就是修成正果的不同境界。

境界高低,只看覺悟程度。

至於成佛的時候是什麽樣子,以後又是什麽樣子,無關緊要。佛,可以有各種樣子,還可以沒有樣子。

沒有樣子,也是樣子。

這就叫: 佛無定相

也因此, 禪非坐臥

〇 梅非梅 / 黃永厚繪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佛教,就是主張覺悟的宗教。

成佛,則是從眾生轉變為覺悟的人。

現在,什麽都清楚了吧?

清楚了,但是還有問題。

什麽問題?

何時轉變?怎樣轉變?

對此,南宗和北宗有分歧。

北宗主張慢慢來,漸入佳境,叫:

漸悟

南宗主張剎那間,頓時覺悟,叫:

頓悟

這就叫 南頓北漸

那麽,哪個對?

沒有是非對錯,高低優劣。惠能就說,本來正教並無頓悟和漸悟之分,只不過人與人有個體差異,有的敏捷,有的遲鈍。遲鈍的人修 漸教 ,循序漸進;敏捷的人修 頓教 ,立竿見影。但只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

這是很實在的說法。可惜沒人承認自己遲鈍,大家也都希望速成,南宗作為頓教當然大受歡迎。

問題是,頓悟成佛有可能嗎?

有,因為佛教認為:

這個觀點很重要,而且至關重要。

為什麽呢?

普度眾生

如此使命,當然神聖。但是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眾生能夠普度嗎?

當然能。否則,豈不成了吹牛?

那麽,眾生為什麽能夠普度?

因為人性中原本就有佛性,只不過沒被發現,也尚未開發出來。但它是存在的,存在於一切生命體中,就像還沒有開花結果的種子,學佛修行不過澆水施肥。如果眾生的心裏是塊石頭,那麽無論哪個宗派豈非都是徒勞?

〇 石虎行 / 黃永厚繪

這樣說當然在理,但是有問題。

什麽問題?

眾生皆有佛性,請問壞人有沒有?

當然有,因為壞人也是眾生。更何況, 度得了惡人才是真普度,容得了小人才是真寬容。 如果人人都是菩薩,滿街都是聖賢,還用得著寬容,用得著普度嗎?

所以,慈悲為懷不看物件,普度眾生不設門檻,認定佛性當然也不論善惡。事實上,佛教關心的不是善惡,也不是美醜,而是覺悟與不覺悟。只要能夠悟得正等正覺,你又管他是什麽人?再說了,浪子回頭金不換啊!

那麽好了。既然眾生皆有佛性,壞人也能成佛,頓悟就完全可能。因為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佛與眾生,不但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只有一念之差,叫: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哈!一念之差,要很長時間嗎?

分分鐘吧!

如此說來,再苦再難也不要緊?

不要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作惡多端也沒關系?

沒關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下子所有人都高興了,尤其是士大夫。